朱繼娟
摘 要:近年來,雖然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日益重視,特別是以城市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得到很大改善,但是農村的生態環境侵害沒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十八屆四中全會把把生態保護的公眾參與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在農村讓公眾更好參與到生態保護中來,尤其是當農村的生態環境受到侵害時,運用法律途徑尋求救濟。通過農村環境公益訴訟這條途徑,使更多的社會群體關注農村的環境侵害問題,讓農村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關鍵詞:農村環境侵權;環境公益訴訟;公眾參與
中圖分類號:D91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5-0032-02
一、農村環境公益訴訟的理論探索
(一)環境公益訴訟的定義
環境公益訴訟是指在公共利益受到侵犯時,自然人、政府組織、法人、非政府組織向法院提起的針對環境權受到侵犯的訴訟。法律為維護農村生態環境公共利益,允許公民、團體、政府組織在因為行政機關等公共權力機構或者公司、企業、其他組織、個人的行動原因,造成農村環境損害時,向法院提起訴訟。
(二)農村環境公益訴訟的法理基礎
1.農民的環境權論。農民享有利用資源的權利和在良好的環境中生存的權利,享有在環境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救濟的權利。農民的環境權包括環境資源使用權和程序性環境權利等實體性環境權利,如環境知情權、環境參與權和環境侵害請求權。農民環境權是農民生存和發展的一項基礎性權利。農民是公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其主體地位的自然性和社會性,應當給予一般公民的環境利益訴求以及由其自身特殊性決定的特殊環境利益訴求權利。
2.公共信托理論。公共信托的觀念是,一旦信托關系成立,受托人從委托人轉移來的財產就成為信托財產,受托人必須以委托人的真實意愿管理為前提來處分信托財產,從而把信托所得利益轉交給委托人。環境公共信托就是一種以確保環境的可持續利用為目的,將環境資源作為一種公共財產,委托給社會團體或者相應機關進行管理和處分的一種公共信托。把環境資源定位為公共信托的角度,有利于在信托理念基礎上更好地理解環境權利義務關系。
3.私人檢察長總論。此理論最大的亮點在于,確立了個人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資格。私人檢察長總論是指,在涉及到環境公益性事件的時候,檢察長或者其他公權力可以向人民法院依法提起訴訟,同時任何人出于維護環境公共利益的目的也可以正當性地行使訴訟的權利。這里的任何人行使此權利時要有正當的理由,同時這里的任何人和他人沒有直接的關聯關系。實現公民環境參與權,離不開私人檢察長總論這個理論基礎。
二、農村環境公益訴訟的必要性
(一)農村生態環境救濟的特殊性
首先,引起農村生態環境破壞的原因很多,責任不能很好地落實。例如農村地區的河流污染,可能會來自于企業,可能來自于生活,可能來自于城鄉垃圾,但到底具體是那種造成的,是很難落實的。舉證責任原則在一些情況下也不能對加害者很好地追究責任,從而使加害者逃脫了法律責任的追究。
其次,政府監管的限制性。一些地方政府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對造成大量環境污染的企業,往往會采取默許的地方保護主義,這使得政府監管在解決農村環境損害救濟上能力有限。
再次,薄弱的農村居民環境維權意識,農民對環境保護的參與行動較少。因為農民本身的文化水平較低,農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知道化肥、農藥給環境所造成的危害,從而給農村環境侵權救濟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
最后,訴訟成本問題。在農村環境公益訴訟中,由于農民自身條件的特殊性和限制性,原告面臨最大最現實的問題就是龐大的訴訟成本問題。由于環境訴訟案件還在理論研討和探索階段,訴訟由誰分擔分配問題,有待完善解決。
(二)環境公益訴訟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價值
公益訴訟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農村環境公益訴訟能夠促使更多的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關注農村環境侵害,因其不要求原告與環境糾紛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任何人在公共環境受到侵害的的基礎上,都可提出訴求,賦予更多的人原告資格,讓更多的人為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盡一份力量。
三、農村環境公益訴訟存在的問題
首先,農村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問題。依據新環保法第58條的規定,對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將公民、檢察機關一律排除在外,只有符合條件的公益組織才能提起。在我國,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是把直接利害關系作為起訴條件。以保護社會環境公共利益為前提的環境公益訴訟,其實質上是允許沒有直接厲害關系的人提起訴訟。所以,公民、法人、社會團體特別是像保護協會這樣的團體,根據公益訴訟的要求,應納入到公益訴訟中去。
其次,限制公益訴訟的權利。法律給公民環境公益訴訟的權利,但并不是代表此種權利就不受限制了。環境公益訴訟的最終目標是減少并制止侵害環境的違法行為,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使環境免受侵害。所以如果農村環境侵害者能夠及時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并且積極地采取措施消除對環境損害的影響,并且這些行為發生在起訴前,那么這樣就會達到環境公益訴訟保護環境的目的,同時也節省了司法工作量。
再次,損害賠償實現中的困難。農民維權意識弱,證據收集難;訴訟主體資格不明確,立案難;法律服務獲得難,獲得賠償的執行難。
最后,訴訟費用問題。訴訟費用是影響訴訟積極性的最大障礙,對于提起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來說,訴訟費用負擔會減少訴訟主體積極性。農民由于本身收入低,況且環境公益訴訟需要一大筆訴訟費用,這是農民和一些社會公眾在面對環境問題侵害時,無力申訴的重大原因。
四、 建立和完善我國的農村環境公益訴訟
完善農村環境侵權救濟的法律法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有法才會有依據,進行法制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是制定完善而良善的法律。因此,完善法律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一些學者認為,構筑一個涵蓋“憲法—基本法—單行法—其他部門法中相關法律規范”的針對性強的農村環境生態保護法律體系。
適度的擴大農村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范圍,進一步明確訴訟主體和范圍。以提起訴訟原告主體身份為基礎,普通環境公益訴訟和環境公益訴訟是環境訴訟的兩大分類。有學者認為,一般民事訴訟由受害人直接提起,在損害賠償訴訟中,由環境污染引起的,由加害人承擔舉證責任,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在其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進行舉證。環境公益訴訟由相對人和其他相關人提起;環境民事和行政公益訴訟,由環境保護民間組織提起;對于環境民事和行政公訴,由檢查機關提起。
加大執行力度,落實判決內容,切實保障受害農民之訴求。在農村生態環境破壞中,農民是最大的受害者,農民在維護自身權利的過程中,花費巨大,提起訴訟,需要支付昂貴的訴訟花費。同時暴力抗拒執法問題,存在于缺乏法律知識的企業主和農民身上,這使得農村的法院執行判決上很是困難。這種情況就導致了在農民勝訴的情況下,也很難得到法院的判決賠償。因此,需要法院在執法過程中要加大力度,創新工作的方式,找到一個最佳的解決途徑。首先,針對農村環境侵權的特殊性,多采取一些調解和和解的溫和手段予以解決。其次,執行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綜合應用拍賣、扣押等多種手段,使農民的受損利益盡量得到最大的彌補,切實保障農民環境侵權訴求的實現。
建立農村環境公益訴訟資金。在這方面,美國環境超級基金制度是很好的借鑒。先是國家進行專項撥款,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從排污企業征收專門費用作為環境基金,補給后續。因此,為環境公益訴訟預先支付部分或訴訟費用可以由環境基金提供。之后在加害者敗訴的情況下,環境基金組織機構可以從被告那里追索訴訟費用。一些法律專家認為,應該由社會來承擔訴訟的風險并且支付相關的費用,因為訴訟旨在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
提高農村居民的環境維權意識,鼓勵公眾積極參與。采取一些農民所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普法,提高農民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在普法的過程中采取結合農民生活相貼合的方式,告知農民依法所享有的權利以及應盡的義務。
加速司法改革,推動能動司法。推行環境保護案件的專門管轄,在中級法院設立單獨的環保法庭,加強環保審判隊伍建設,對法官進行專業培訓,以適應環境司法的發展。借鑒國外的環境公益訴訟模式,推動法院的能動司法,在審理環境公益案件中充分發揮法院的能動性,調動法院在高校保護農村環境公益訴訟中的主動性。任何法律制度從開始形成到發展完善必須經歷一個過程,這一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農村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亦不例外。農村環境公益訴訟的出現,不僅是公眾環境意識覺醒和司法進步的表現,它的廣泛推行,對擴大公民對環境公共事物的有效參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提高社會的法制化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每個法律人,特別是關心農村生態環境的法律人,對推動環境公益訴訟,推動農村環境公益訴訟,更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沈紅艷.環境公益訴訟[J].法制論壇,2010,(1).
[2] 別濤.環境公益訴訟[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 王燦發.中國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及其爭議[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0,(3).
[4] 張文玲.淺談公益訴訟的訴訟費用[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4,(11).
[5] 李勁.環境公益訴訟新探[J].法學雜志,2008,(5).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