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崔照忠
摘 要:農業全產業鏈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種模式,我國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加快農業龍頭企業引導農業全產業鏈延伸,加快建立農業全產業鏈是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全產業鏈不是一個企業的產業鏈,而是上下游企業和農戶共同參與的產業鏈,在當前農業資金、人才、設備、技術都匱乏的背景下,應通過多種合作方式,合理引導龍頭企業參與農業全產業鏈的積極性,實現農業產業區域化和農業現代化。
關鍵詞:農業;龍頭企業;全產業鏈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5-0038-03
一、我國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現狀
全產業鏈是指以市場為導向,掌控整個產業鏈條,即從原材料的種植或者開采開始,經過初加工、深加工、產成品銷售、分銷及物流等每一個環節都可控、可追溯,形成一個完成的產業鏈。農業全產業鏈是以農副產品的種植、技術支持、收獲、初加工、深加工、貿易、物流、品牌推廣、分銷為一體的整個農業全產業鏈條。在這個鏈條中,成規模的農業種植基地、采購商、加工企業、銷售商等可以成為一個鏈條的核心。
由于我國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制性質和分散的集體經營與農戶經營相結合的管理體制的缺陷制約了產業鏈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程度低,產業鏈中的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商流難以實現共享。解決農業現代化、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中的主體缺乏、動力弱化、制度缺失、資金緊張等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研究。以農業龍頭企業為鏈條核心帶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鏈的完善,充實農業技術和服務、解決生產資料匱乏、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素質是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措施之一。
二、發達國家的農業產業鏈概況
發達國家的農業產業化程度高,農業產業一體化模式呈現多元化特征。根據產業鏈中主體的差異,發達國家的農業產業鏈可分為三類:一是以企業為主導的農業一體化模式。在該模式中,有一家成規模的農產品加工或銷售企業,企業資金雄厚、技術水平高、經營規模大,在行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在鏈條中企業處于核心地位,控制著土地、農戶的種植行為,農戶是企業的員工,其收益分配按照企業的分配模式進行分配。美國的Cargill(嘉吉)公司在這方面就是比較成功的案例,其以大宗農產品貿易為依托,建立了以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鏈。二是市場主導型的農企經濟聯合體。該模式主要通過企業和農業自主簽訂合同的形式進行產業的鏈接。在這種模式中,企業和農戶是平等的交易主體,其內部都是獨立核算的單元,通過合同將兩者聯系在一起,共同抵抗市場風險和降低交易成本。這種模式適用于水果、蔬菜等產業。三是政府指導下的農業合作經營模式。如美國的農業合作社、日本農協、荷蘭農業股份合作社等。該模式都有政府的指導和扶持,基于農業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大多數國家對農業產業都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鼓勵農戶之間的協作。
發達國家的農業產業鏈中,市場和企業在整個產業鏈中都有重要的作用。不論是在企業主導下還是農企經濟聯合體中,企業在整個農業全產業鏈中都是重要的主體。我國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更要依靠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延展產業鏈,提升農業勞動力素質。
三、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動力機制
(一)市場經濟的競爭是農企合作的源動力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和農戶參與市場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取利潤,社會分工細化加深了產業鏈條深度和廣度,參與者的增加加大了鏈條斷裂的風險,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就會導致整個產業鏈的斷裂,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會受損。如農產品種植質量會對畜牧業養殖產生影響,如果飼料環節出了問題,畜牧業生產的產品就不符合加工的標準,在產業鏈上,畜牧業養殖環節、生產加工環節、銷售環節是互相影響的。為了實現整個供應鏈環節上的多方共贏,鏈條上的各個利益參與方(飼料加工、養殖、生產加工、銷售)需要共同協作,應對市場競爭的挑戰,促使勞動力、信息、資本要素、土地等生產要素向本行業集聚,以抵抗來自其他產業鏈條的挑戰。
(二)農業生產要素缺乏企業產業延伸的外需力
改革開放以來,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促使農業勞動力人口向城鎮遷移,農業高素質人才缺乏、勞動力年齡結構失衡、資本和技術等農業生產要素嚴重匱乏。如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30.2%下降到2012年的10.1%;第一產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重由1980年的68.7%下降到2012年的33.6%,下降了35.1個百分點。農業生產總值的相對下降和農業從業人口的絕對下降都對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產生了很大影響,農業生產要素嚴重不足。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社會穩定的基石,況且我國是人口大國,必須重視農業。在國家開始加大對農業扶植力度的社會大背景下,企業應以此為契機,采取租賃、合作、協作等方式切入到農業生產中,為農業生產提供人才、資金、技術支持,在提高農民收入和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同時也保障了企業農業原材料的供應。
(三)對原材料質量的控制需求是企業對農業生產要素投入的內動力
多年以來,眾多因對原材料質量管理、監控、檢測力度不夠而導致企業破產的事例屢見報端:2005年河北永年無公害蔬菜基地農民澆灌大蒜時使用劇毒農藥事件,2008年濰坊出口日本毒包子事件,2008年三聚氰胺導致三鹿集團破產事件,2010年海南省豇豆農藥殘留超標事件和青島毒韭菜事件,以及2011年雙匯瘦肉精事件等,這些事例都暴露出企業對于原材料種植、生產過程、質量檢測等環節管理和監控的缺失。企業要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嚴控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通過與農業種植戶簽訂相關協議,提供技術、資金和設備等生產要素,讓種植戶由農產品的生產者變為企業協作者或勞動者,共擔種植風險,促使農戶由重視產成品數量而忽視質量轉變為雙重視,重視雙方持久合作和共贏。企業通過對原材料生產的全程監控降低了企業市場風險,持續合作為企業生產提供了穩定可靠的原材料。
(四)農業產業區域化生產為企業產業延伸奠定了空間優勢
隨著我國土地制度的改革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產業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發展、專業化生產的格局逐步形成。區域化格局的形成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現代化、信息化、專業化和特色化。從經濟學意義上來說,區域化生產格局的形成有集聚和規模效應,區域內規模化種植提高了農產品的供應能力,形成了特色的農產品供應市場,對資金、設備、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的吸附能力進一步增強,供應能力的增強也干預了市場的定價,促進產品定價回歸理性,提高了農戶的收入。對企業來說,集中的空間布局、專業化的生產有利于資金的投入和集中監控管理,企業依托自身的產品深加工、服務功能,發揮開拓市場優勢,還可帶動農業產業化的方向。
(五)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是農企合作的基礎
農企合作持續發展的基礎是政府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積極支持農企合作,鼓勵建立訂單農業、農企對接、土地流轉等多元化的農企合作模式,并在財政、稅收、信貸、土地等方面給予扶植。如“江蘇省農委與省農行簽署第二輪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農行將在未來兩年內向省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供授信80億元,重點幫助企業產業鏈整合……加大對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1]廣東省政府出臺的《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中也提出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給予一系列政策扶持。除此之外,在土地制度上,國家積極改革我國的土地制度,完善農企合作中土地流轉制度。我國“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確定了改革思路,下一步有望在此框架下出臺各項具體政策措施,預計將圍繞以下幾點展開:一是加快農村土地確權;二是自下而上逐步擴大建設用地流轉范圍;三是提高補償標準,規范征地程序。”[2]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農業合作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農業龍頭企業在促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中的作用
(一)農業龍頭企業是農業全產業鏈中的核心
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體的農村土地制度的最大特點是“分田到戶”,實行農戶自主經營的生產模式。這一土地制度在改革開放初期極大地帶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實現了農業增產。但另一方面,將大片的土地分散承包給農戶,從市場經濟和規模經濟角度來看,弱化了市場參與主體農戶的競爭力。單個農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同浮萍一樣,難以影響市場,成為市場經濟杠桿調控下的被動接受者。農業龍頭企業具有資金、設備、規模優勢,通過整合農業資源,形成規模效應,可影響農產品供給市場,穩定農戶收益,確保自身原材料供應的數量和質量。因此,農業龍頭企業在農業全產業鏈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農業全產業鏈的核心。當然,也要確保農業龍頭企業之間的公平、公正競爭,防范單一企業在市場談判中處于強勢,不利于農戶權益的保障。
(二)農企合作促進了高素質人才的反向流動
農業高素質人才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具有豐富理論知識的,其二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目前,我國農業高素質人才缺口巨大:一是因人口遷移而造成的農村人口老齡化,農業勞動者的年齡結構失衡。如在一份地區調查報告顯示,農村地區年輕勞動力缺乏,農村空巢化現象嚴重。“在調查涉及的1 744個勞動力中,有750名外出務工,占比43.6%;而在外出務工勞動力中,45歲以下的青壯年勞動力占90.53%。”[3]二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鄉土人才年齡老化,存在斷層的危險。據調查,“全國32.5%的農業從業人員年齡在50歲以上,部分西部地區80%的農民是50~70歲的老人”[4]。全國農業從業人口年齡結構進一步老化、學歷層次進一步弱化。年齡結構的老化提升了居民的儲蓄意識,對農業投入不足;年齡結構老化使得具有豐富經驗的鄉土人才缺失,傳統經驗斷層;學歷層次的弱化不利于現代科技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通過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合作可以實現高素質人口向農業回流,以企業為主體引進和培養高素質人才,通過合理引導促進高素質人才從事農產品種植、管理、技術支持等涉農工作。在人才回流過程中,農業龍頭企業的支持和引導是高素質人才回歸農業的催化劑。新希望集團副總裁王航認為:“農業如果擁有高素質人才,可以很快占據市場空間。”
(三)實現了對農產品原材料質量的嚴格監控
以企業為核心,農戶根據企業提供的農業生產資料進行種植和生產,通過企業技術支持確保生產的質量和數量。如雨潤集團與旗下的農產品基地建立了“資源—產品—再利用—再生產”[5]的產業鏈運行模式,實現了對原材料和產成品的嚴格監控。農產品質量的控制與其他產品質量控制不同,農產品有其獨特的特征:生產的季節性、分散性、周期性、氣候影響性、產量的不確定性等。這一全過程必須依賴農戶的重視,企業必須依靠與農戶的密切合作實現對原材料質量的控制。
五、農企合作的全產業鏈模式應注意幾個問題
(一)尊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保障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
農業產業鏈市場的主體包括農戶、企業、消費者等市場參與者。其中,農戶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而在全產業鏈發展過程中,農戶這一市場主體的權益最容易受損,是產業鏈中的弱勢群體。對此,在產業鏈延展過程中,要尊重農戶的意愿,保障農戶的合法權益。企業可以通過技術創新、管理手段創新實現,而不是剝奪農戶的利益,農業合作的目標是實現農戶收益的增加,企業利潤不是靠剝奪農戶的收益來實現,而是通過技術、管理創新實現利潤增長,企業應制定規范的收益分配制度,以調動農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土地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二)注重技術創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國水資源、土地資源、生態環境資源不斷遭到破壞,農業生態環境面臨土壤板結、化肥農藥污染、水資源污染等都影響到農副產品的種植和養殖質量的嚴峻問題。企業切入農業產業鏈,必須走技術創新之路,走生態發展之路,走循環經濟之路,逐漸恢復遭到破壞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持續發展。
(三)體現農戶參與的主體性,激發農戶積極性
農企合作的前提是參與方權益的增長。農企合作過程中,企業要創新管理手段,如在勞動時間管理方面,農戶不適應固定的時間模式,可以建立靈活的時間管理模式;在勞動強度上,通過利用大型種植和收割、收獲設備,降低勞動強度;在收益分配方面要適度向農戶傾斜,以激發其參與的積極性。
(四)合理延展農業產業鏈,注重上下游企業合作
農業全產業鏈不是某一企業控制整個鏈條,而是通過企業之間、農企之間的有序合作實現信息、技術、資金的共享,實現整個鏈條的有序互動,提高鏈條上各個環節運作的透明度,建立合理的利潤分享機制,實現共贏。在運作過程中,對于上下游企業,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實現產品生產工序的有序結合。如乳制品企業與上游的畜牧養殖場和下游的銷售企業要實現良性互動,產品銷售分析要及時反饋到生產企業、生產企業要及時共享到畜牧場,反之亦如此。
參考文獻:
[1] 羅進.江蘇省農委與省農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EB/OL].新華網,2010-02-01.
[2] 陳蘭君子.農村土地流轉: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N].金融時報,2013-12-03.
[3] 李秀中.西部地區農村人口老齡化致農業嚴重倒退[N].第一財經日報,2012-10-16.
[4] 沈茂英.四川農業勞動力老齡化與農村政策調整[J].西北人口,2013,(1).
[5] 雨潤集團.全面進行農業產業轉型升級[N].中國日報網食品中國,2013-01-29.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