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
摘 要:隨著青海省東部城市群建設,湟水流域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公路、鐵路等基礎建設及各種經濟開發區建設等,河谷川水區的大量優質灌溉農田被占用,水利設施廢棄,土地壓力日趨增大。為了緩解川水地區土地壓力,湟水谷地灌溉農業要逐步向淺山區轉移,維持湟水流域灌溉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促進和加快淺山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淺山區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淺山區;湟水流域;水土資源;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5-0060-02
引言
青海省湟水流域日月山以東,河谷兩側海拔高程一般在2 200m ~2 700m之間的丘陵和低山區,降雨較少,氣候干旱,人口集中,旱作耕地面積大,由于干旱和水土流失嚴重,當地稱為淺山干旱區,面積約1.12萬km2。青海省東部的湟水流域集中了全省60%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耕地和約62%的GDP,和其他地區相比,流域經濟社會和農業生產等均較發達。流域內發展也不均衡,經濟總量和基本農田主要分布在川水地區,淺山地區耕地面積較大,但干旱少雨,水利設施薄弱,農業基礎條件差,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流域現有耕地面積約390萬畝,其中川水地區約110萬畝,淺山區約230萬畝,腦山區約50萬畝。湟水流域灌溉面積約150萬畝,實際灌溉面積約110萬畝,基本位于川水地區。隨著青海省東部地區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和東部城市群建設,青海省提出了“基本農田上山,溫棚設施上山”的農業發展思路,以緩解湟水谷地川水地區土地壓力,促進淺山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此背景下,正確分析和認識淺山區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所面臨的問題,是淺山區乃至青海省東部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一、湟水流域淺山區概況
湟水流域由于受現代氣候垂直分布的影響,以及水流的強烈侵蝕切割,從盆地北緣的達坂山,南緣的拉脊山到盆地中心的湟水河谷,自然地貌顯示出有規律的變化,構成了具有地區特色的自然景觀。根據海拔、氣候、土壤、植被、地貌和農業條件的不同將流域劃分為:湟水河谷地區(川水區)、淺山梁峁地區(淺山區)、腦山濕涼地區(腦山區)和石山林草水源涵養區(石山林區)。
湟水流域廣大低山丘陵(淺山區)海拔在2 200m~2 800m之間梁峁地區,切割深度達600m,谷坡30°~60°,高山平地和陰坡為農耕區。河谷切割深度大,沖溝橫斷面多呈“V”字形,溝間形成狹長的梁峁地形,滑坡、崩塌等物理地質現象經常發生,是現代侵蝕作用極為強烈的地段。淺山區屬黃土高原低山梁峁丘陵區,植被稀少,溝壑縱橫,水源貧乏,地力瘠薄,災害頻繁,暴雨集中,水土流失嚴重,貧困人口集中,貧困人口多,社會經濟基礎薄弱。
二、湟水流域淺山區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水土資源分布不均,干旱等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嚴重
青海省東部地區水土資源分布不均,降水一般呈垂直分布規律,腦山區降水量較大,淺山區和川水區降水量較小,如淺山區年降水量不足350mm,水資源十分匱乏。耕地主要集中在川水和淺山地區,淺山區耕地占40%以上。淺山區干旱災害頻繁,特別是春夏干旱造成的災害十分嚴重,如樂都等縣1985—2012年70%以上的年份發生春旱,造成糧食減產,一般干旱年份減產2~3成,嚴重干旱年份減產5~8成,特旱年份甚至導致絕收。此外,淺山區冰雹、風沙和霜凍等自然災害也十分常見。
(二)缺乏骨干水源工程,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
淺山區部分地區水資源條件相對較好,但降水年內分配極不均勻,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10月至次年3月降水僅占10%左右。目前淺山區的水利工程以小型水庫、澇池和集雨水窖為主,抵御旱災能力微弱,由于缺乏調蓄工程,徑流難以利用,造成工程性缺水。黑泉、大南川、南門峽、盤道等水庫,攔蓄徑流和調節庫容有限,灌溉供水范圍和目標主要為川水地區灌溉、城鎮生活和工業用水,難以顧及淺山區。
(三)現有水庫多數建成年代久遠,建設標準低,帶病運行,難以正常發揮效益
在淺山區現有的水利工程中,多數蓄水工程修建于20世紀80年代以前,受當時條件限制,工程建設標準低,現有工程老化失修現象嚴重,同時大部分水庫都是帶病運行,安全隱患多,難以正常發揮效益,供水量少,保證率低。
(四)現有灌區配套較差,建筑物老化失修,灌溉技術落后,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受水利建設投入不足等影響,部分淺山灌區僅修建了骨干渠系,田間工程配套不足,不能很好地發揮灌溉效益。同時,由于缺乏配套,大水漫灌和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淺山灌區大部分水利工程修建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經多年運行,工程凍脹破壞、老化失修嚴重,輸水損失較大,現在灌溉水利用系數不足0.4,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五)旱作農業基礎較差,蓄水保墑能力弱,生產效益低
部分淺山地區,一方面地形復雜,耕地分布零散,水土流失嚴重,保蓄能力弱,生產條件差。同時,受自身水資源匱乏和地形復雜等條件限制,目前的經濟技術水平不高,難以通過水利工程建設解決其干旱缺水問題,亟須通過土地平整、地膜覆蓋等措施改善其蓄水保墑能力,種植抗旱作物,實施旱作農業,提高生產效益。
(六)農業種植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低
淺山區相對偏遠,主要以種植小麥、青稞、豆類、土豆、油菜等傳統農作物為主,且生產方式落后,產量低,效益差,農民種地積極性不高。適合淺山區種植的經濟價值較高的林果、藥材等特色產品以及溫棚等設施農業對水利灌溉等基礎條件要求高,由于淺山區水利基礎設施薄弱,限制了特色種植品種和設施農業的規模化發展。
(七)水土流失治理速度緩慢、質量不高、效率低
一是宣傳不廣不深,全社會的水土保持意識淡薄;二是監督執法力度不夠,水保機構不健全,基礎差,科技力量薄弱;三是投入嚴重不足;四是水土保持工作中的科技含量不高。青海東部黃土高原區除一些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典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地方存在治理質量不高,效益很低的問題。
三、對策
(一)編制《青海東部淺山干旱區水利綜合工程規劃》
針對淺山區面臨主要水土資源的問題,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青海省委、省政府“關于開展淺山干旱地區綜合治理工作的精神”為指導,開展青海東部淺山區水利綜合工程規劃的編制工作,指導和促進淺山區水利工程建設,提高淺山區水資源對農業生產的保障支撐能力,促進青海東部淺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群眾脫貧致富和民族和諧穩定。
(二)要把水土保持作為淺山區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工程
水土流失是流域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特征,淺山區是主要水土流失區,生態環境建設須把水土保持作為一項宏偉系統工程的主體來抓。流域近60%的土地面積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加之該區是青海省基礎設施最為集中的地區,人類經濟活動頻繁,而每年又新增水土流失面積20km2左右,不僅導致土地貧瘠,產出率低下,而且還有大量泥沙輸入河流、庫區。湟水控制站民和站多年含沙量高達8.75kg/m3。該區也是青海省的經濟文化中心、工農業生產基地,但該地區57.7%的土地面積有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城鎮人口和國家基礎設施最集中的區域,又是青海省的主要水土流失區和主要的暴雨區,山洪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仍,危害更大。
(三)制定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投入
青海東部黃土高原區的山區自然條件差,貧困人口多而貧困度高,社會基礎設施落后,地方財政超支,難以投入大量資金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因此,應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制定一些相應的特別優惠政策,調動各行各業和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真正形成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水土流失的新格局,尤其要制定強有力的鼓勵政策,同時提高水土流失防治中的科技含量,調動廣大農民改善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四)要堅持走綜合治理的成功之路
堅持以支流為骨干,以縣為單位,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相結合,三大效益同步發展,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村戶為基礎,以防為主的綜合防治的路子。
(五)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
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退耕還林還草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為確保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一是要明確補助的年限及淺山、腦山補助標準的區別;二是退耕不要硬性規定林草的比例,一定要因地制宜;三是適宜農耕地的土地不要劃為退耕區;四是要合理規劃農、林、牧用地的比例。
(六)加強水保預防監督工作和提高治理質量
治理和監督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兩個方面。多年來,水土流失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其主要原因是只講治理,不注意預防監督工作,放松了預防保護,出現了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流失面積有增無減。因此,在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同時,一定要加強預防監督工作,健全法制,盡量減少因生產建設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依法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參考文獻:
[1] 青海海東地區水利學會.青海省海東地區水利區劃[R].1997:34-56.
[2] 青海土地科學考察隊.青海土地資源及其利用[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9-15.
[3]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青海省東部黃土高原區水土保持規劃[R].1987:12-18.
[4] 李萬壽,霍小虎,孫洪保,等.海東市水資源研究[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4:34-86.
[5] 海東市水務局.海東市“十三五”期間水利發展規劃[R].2015:34-56.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