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英(東阿縣水務局,山東東阿252200)
?
東阿縣農村供水水源地保護措施探討
唐英
(東阿縣水務局,山東東阿252200)
【摘要】在分析東阿縣農村飲水水源地特性、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水源保護措施,分析并總結了水源保護取得的成效。
【關鍵詞】東阿縣;農村飲水安全;水源保護;措施
飲用水安全關系人民健康及生產生活質量,是當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受到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飲用水污染防治是對各種有害物質,如農藥、重金屬、化學物質、致病微生物、油類以及各種廢棄放射性物質進行綜合處理,避免人為地排入水中,造成水域、湖泊污染,就連地下水也難逃厄運。水污染對人的健康危害極大,污水中的致病菌可引起傳染病的流行。為杜絕水源污染事故的發生,東阿縣高度重視水源地保護項目的建設,初步建立起安全供水的保障體系,讓老百姓都有一個健康、衛生的飲水環境。
1.1地下水源的特性
根據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及含水層的巖性特征,東阿縣地下水可分為淺層松散巖類孔隙水、深層碳酸巖類巖溶水。
1)淺層孔隙水一般埋藏在140 m以下,含水層巖性以粉細沙、中細沙為主,富水性一般。主要的補給方式是大氣降水以及黃河側向滲流。
2)深層巖溶水主要分布在東阿斷層以南,埋深在310~330 m,隱伏在松散層之下。奧陶系灰巖裂隙、巖溶性發育,連通性好,富水性中等到強。單位涌水量223~1 633 m3/d,水化學類型為HCO3—Ca·Mg型,礦化度0.55 g/L,水質良好。深層巖溶水的補給來源主要是東南部山區的側向徑流補給,由東南向西北徑流,遇東阿斷層阻隔而轉向東北緩慢徑流。
1.2供水水源地
2.1水環境現狀
1)東阿縣集中供水工程有多處水源地,目前已劃定水源保護區,還沒有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水系為封閉性地下水源,一旦被污染,將會造成整個水系長期無法使用。
2)東阿縣由于淺層地下水的過度開采,地下水源呈逐步枯竭趨勢,水質條件趨于惡化,水位下降、漏斗面積擴大,嚴重阻礙城市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健康發展。
2.2存在的問題
1)污染地下水。東阿縣淺層地下水上部表層粉質土覆蓋較薄,防滲能力差,使地下水遭受污染的薄弱環節。由于越來越多的未加處理的城市污水排入系統進入未作任何防滲處理的明渠、河道,污水直接滲到地下水中。另外,由于地下水開采強度不斷加大,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流速加快,溶解能力加強,使原來的化學平衡遭到破壞,垂直滲漏有害污染物進入含水體,向漏斗中心方向遷移,使污染面不斷擴大。現在城區的部分淺層地下水和中深層地下水已經受到明顯的污染。雖然污染尚未波及到深層地下水,但是一旦出現深層地下水污染,將難以消除,勢必使東阿縣城區寶貴的地下水資源遭到污染。
2)污水灌溉造成的影響。東阿縣水資源缺乏,二干渠兩岸農村大多用河水灌溉農田,由于河水遭到污染,取河水等于無水灌溉。河兩岸引水灌溉已有許多年歷史,且灌溉面積越來越大。以未加處理的污水灌溉農田,具有明顯的增產效果,但會使農作物受到污染,產生不良影響。
3)對城市環境的影響。目前,城市排水系統主干道為明渠和天然河道,由于這些平時沒有天然水補給,污水大量排入,水質已經惡化,大部分河水變污濁,嚴重影響城區市容景觀和環境,對居民的生活條件帶來了極大影響。
1)基于微課的自主學習:翻轉課堂順利實施的技術支持就是微課,特別是在實踐性較強的計算機公共類課程中,把微課作為輔助教學非常便利,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多次地通過觀看微課進行知識的復習和強化。在具體實現時,根據不同的課程要求,教師構建基于微課的課程自主學習平臺,平臺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3.1劃定水源保護區
根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之規定,孔隙水的保護區是以地下水取水井中心,溶質質點遷移1 000 d的距離為半徑所圈定的范圍為二級保護區;補給區和徑流區為準保護區。
3.2隔離網的設置
每處水源井2 m外設置綠化生態隔離設施,水源井30 m外圍設置3 m高鐵絲圍網物理隔離設施,并有明確標識,由專人24 h警戒。在此范圍內,嚴禁無關人員進入。
3.3地下水水質動態監測
加強水源水質的監督管理,制定污水排放標準并加以貫徹實施。建立水源污染監測網,對水源污染要查明來源、途徑、有害物質成份,污染范圍、污染程度、危害情況與發展趨勢。建立地下水動態觀測網對水源水質進行變化觀測,及時掌握水源污染狀況和各種有害污染物的動態,便于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水源的污染。動態監測項目包括:水位、水量、水溫和水質及地下水監測工作有關的水文,土壤含水量等近10項檢測內容,每個站點均采用無線傳輸感應探測儀器等儀器設備。
3.4建立健全水源保護體系
1)積極探索和建立飲用水源保護制度和長效機制。堅持和落實政府每年向上級政府報告飲用水源保護制度、職能部門協調聯系制度、聯合執法和案件移送制度、日常巡查制度,大力推進排污許可、排污在線監控、水質自動監測和管理信息化。積極組織開展環保志愿者實踐活動,表彰獎勵守法,曝光處罰違法,引導和發動全社會為保護飲用水源做貢獻。建立完善飲用水源污染事故監測預警機制,加強水質監測,開展事故隱患排查,制定事故預防措施和事故應急預案,及時排除污染隱患和事故苗頭,抓緊做好備用水源的選定工作,確保飲用水安全。
2)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設置取水口,應經常巡查保護區,及時制止污染危害飲用水源的行為,并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舉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及時組織查處。
3)在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種植農作物應以施有機肥為主,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禁止使用違反國家規定的劇毒和高殘留農藥,應積極推廣農業綜合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減輕化肥、農藥對水源的污染。
4)不得從事污染水源的其他活動。發生或可能發生飲用水源污染事故時,責任者必須迅速采取措施,避免或減輕危害后果,并立即報告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通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取水單位,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后應采取必要防范措施。
4.1改善農村生存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修建飲水工程后水源有了保障,使家家戶戶用上了潔凈的自來水,有的家庭還用上了洗衣機和太陽能熱水器,不僅圓了老百姓的“吃水夢”,而且極大地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
4.2改善農民身體健康狀況
飲水工程采用深層地下水,改變了飲水水源,保證了水質,使之更加符合飲用水衛生標準。改變了過去飲水困難地區一水多用和水質差的狀況,從而保證了農村群眾飲水衛生安全和身體健康,減少了因水質而患病的機會,使痢疾、肝炎等傳染病的發病率下降60%以上,減少了農民醫藥費的支出。
(責任編輯張玉燕)
【中圖分類號】S277.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6)-03-0046-02
收稿日期:2015-07-30
作者簡介:唐英(1977—),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