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向鋒,王光輝,楊大偉(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濟南250014)
?
仲子廟灌區節水改造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鞏向鋒,王光輝,楊大偉
(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濟南250014)
【摘要】通過對仲子廟灌區現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系統、科學的對策,從而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更好地發揮灌區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關鍵詞】仲子廟灌區;節水改造;存在問題
仲子廟灌區位于山東省聊城市莘縣東南部,總面積223.22 km2,涉及莘縣5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214個自然村,總人口16.33萬人,灌區規劃范圍內有耕地面積1.38萬hm2。近年來,由于區域用水量日趨增大,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淺層地下水入不敷出。客水資源引金水量不足,供水量逐年減少,灌溉季節基本無水可引,致使現狀項目區可供水量為6 671.1萬m3,需水量為7 520.4萬m3,短缺849.3萬m3。灌區供需矛盾日趨尖銳,嚴重制約區域經濟的發展。
1.1輸水渠道襯砌率低,渠系滲漏損失大
現狀灌區渠道全部為土渠,灌區處在黃河沖積平原,土質多為沙壤土,渠道滲漏嚴重,輸水損失大,田間工程除井灌部分使用“小白龍”節水灌溉外,其它基本無節水措施,現狀引金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8。投資缺乏、渠道清淤不及時,多年來未進行徹底治理,造成渠道淤積嚴重,干渠平均淤深1.5 m左右,干支渠道完好率只有60%,渠道輸水能力大大降低。
1.2工程配套差、老化嚴重、帶病運行
仲子廟灌區為20世紀70年代建設起來的引金溝渠,工程標準低,建筑物配套少。“先天不足”,再加上多年來的運行和使用,分干支渠工程老化退化嚴重,建筑物工程“帶病”運行,河道邊坡坍塌,常年溝斷路通,不僅影響著工程效益的發揮,而且威脅著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1.3灌區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不順
由于投資條件的限制,管理設施陳舊落后,加之輸水線路長,交通不便,給渠道工程養護管理、引水調水工作帶來很大困難。現有管理所地處偏僻,遠離城鎮、鄉村,且辦公場所及設施簡陋、老化,工作生活條件差,直接影響到管理人員、管理隊伍的穩定。
灌區服務面向農村、面向農戶,以公益性管理服務為主,不同于市場化經營和服務,完全推向市場的條件尚不成熟。
借助國家實施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的投入機遇,加快中型灌區綜合功能的提升力度,使仲子廟灌區發展與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相適應。
2.1干渠疏浚襯砌
結合仲子廟灌區實際情況,按照先急后緩、先上后下、先骨干后田間原則,對輸水干渠樁號0+000~3+260段疏浚襯砌,樁號35+000~39+360段開挖疏浚。
渠道襯砌防滲的材料很多,各種襯砌防滲材料的特點、適用條件、年限、防滲效果等都不相同。根據工程實際情況,本次干渠襯砌選用漿砌方塊石、混凝土預制板和復合土工膜加混凝土預制板3種襯砌型式進行比較,比較結果見表1。

表1 渠道襯砌方案比較表
經過綜合比較,結合其他灌區多年節水項目實施的經驗,復合土工膜加混凝土預制板襯砌護坡已應用多年,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著豐富的施工運行管理經驗,因此采用復合土工膜加C25混凝土預制板襯砌。
2.2渠系建筑物配套改造
為了有效進行水資源優化調度,根據工程實際情況,本次配套改造重建干渠樁號17+063處徐莊節制閘1座,新建重建分干支渠涵閘共計9座。新建干渠樁號1+120處金線河南支分水閘、干渠樁號2+920處舍利寺分干引水閘2座;重建干渠分水閘7座,重建干渠橋梁19座。新建徐莊管理所,增設測水量水設施6套。
2.3灌區管護制度及管理體制改革
1)管護制度。切實把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日常維護和管理列入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議事日程,要配備一定數量的工程維護、維修施工隊伍,便于對灌區渠系進行經常性維修和養護,以保障工程的完好率,延長工程的使用壽命。
2)管理機構改革。按照“政事企分開、專管與群管相結合”的原則,成立灌區專管機構和群管機構,將管水、供水和用水單位分開,實行市場化運作。依照抓大放小的原則,莘縣水務局灌排工程管理處對骨干工程進行建管,并負責灌溉水的經營管理,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各鄉鎮、村、用水戶根據灌溉受益區成立若干個用水協會,從受益群眾中選舉產生,并負責本級渠道的工程建管、供水調配和水費計收。
本次節水配套改造完成后成立莘亭街道辦事處用水戶協會、十八里鎮用水戶協會、朝城鎮用水戶協會、古城鎮、徐莊鎮用水戶協會負責灌區的日常維護及管理工作。協會是獨立的用水經營服務實體,實行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用水協會根據用水戶的要求向灌溉經營管理所提出用水申請,管理所向管理處提出提閘放水要求,確保灌溉供水形成良好的市場交易秩序。
3)經營機制改革。針對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的現狀,仲子廟灌區將積極改革供水制度,推行合同供水,提高服務質量;改經驗定性供水為科學定量供水,逐步縮小供水單元;改靜態供水為動態供水,加強水情測報,適時調整供水計劃。供水按照“集中水權,分級供水,科學調度,節約用水”的原則實現供水管理的“四化”,即供水方式合同化、用水計劃動態化、配水決策定量化和供水結構的多元化。徹底改變管理部門坐等要水和農民灌溉爭水、搶水、浪費水等無秩序狀態。
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調度,井渠結合,對中上游宜井區通過調整引水水價和制定井灌優惠補償政策等手段,鼓勵開采地下水,落實“引河補源,以井保豐”的方針。推行節水灌溉技術,向節水挖潛要效益,改單純農業供水為多元化供水,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壯大自身經濟實力。
仲子廟灌區節水改造實施后,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修復了病危建筑物,項目區可供水量為6 965.3萬m3,需水量為6 954.3萬m3,盈余11.0萬m3。灌區綜合灌溉水利用系數明顯提高,年增節水290萬m3,改善了灌溉面積2 666.67 hm2,年可增產糧食180萬kg,農業灌溉總增產效益為335.12萬元;改善了灌區管理條件,提高了灌區管理水平,保證了灌區的正常運行和良性發展。
另外,項目實施后,回補了地下水,減輕了水土流失,從而改善了生態環境,實現了治理—改善—發展的良性循環。
(責任編輯崔春梅)
【中圖分類號】S27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6)-03-0036-02
收稿日期:2015-09-15
作者簡介:鞏向鋒(1979—),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