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香菊,李 萍(東明縣水務局,山東東明274500)
?
黃河灘區土地綜合整治的可行性分析
高香菊,李萍
(東明縣水務局,山東東明274500)
【摘要】東明縣黃河灘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產業結構單一,群眾因水返貧、因水致貧,但同時黃河灘區又有著豐富的土地資源,得天獨厚的水利條件,適時開展灘區土地綜合整治,既可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又可早日幫助灘區群眾脫貧致富。
【關鍵詞】黃河灘區;土地整治;可行性
東明縣是黃河入魯第一縣,長期以來,黃河灘區受洪澇災害的影響,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產業結構單一,灘區群眾脫貧致富、謀求發展的愿望強烈。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等諸多因素,加之缺乏上級相關政策支持,黃河灘區因水返貧、因水致貧現象嚴重,該區域也成為全縣貧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區,是東明縣乃至全省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東明黃河灘區涉及焦園、長興集、三春集、劉樓、沙窩、城關、菜園集等7個鄉鎮(街道辦),140個自然村,總面積317 km2,10.7萬人;其中焦園、長興集為兩個整建制純灘區鄉。東明黃河灘區人口絕大部分生活在黃河河道東側,僅5個自然村、不到2 000人生活在河道西側。
在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運行前,黃河灘區洪水泛濫成災,水患連年不斷,致使道路、橋梁、井渠等各種基礎設施屢遭嚴重損壞,灘區陷入“建設—破壞—再建設—再破壞”的惡性循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很差。灘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資源缺乏、基礎產業薄弱,沒有輻射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在小浪底水庫投入運行后,黃河灘區沒有再發生大的漫灘現象,但是受調水調沙影響,河道主河槽沖刷下徹明顯,水位下降使灘內原有水利設施成為擺設,灘內土地出現灌溉難、排澇難等問題,土地收成受天氣影響較大。多年來,特殊的自然環境,嚴重束縛了灘區的經濟發展,2014年全國扶貧精準識別結果表明,東明縣灘內行政村均為貧困村,貧困人口4.8萬人,貧困發生率44.5%,高于全縣貧困發生率近20個百分點,屬于集中連片的貧困區域。
2.1黃河灘區內未利用土地
根據2014年土地變更調查成果,東明縣黃河灘區內現有農用地15 244.3 hm2,占土地總面積比例為50.7%;建設用地3 025.2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10%;未利用地11 792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9.2%,未利用地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內陸灘涂8 358.5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27.8%。
根據東明縣前期調查,通過對黃河灘區耕地后備資源適宜性的評價計算,最適宜開發面積3 800 hm2,占全部未利用地的42.2%,適宜開發面積1 989.7 hm2,占全部未利用地的22.1%,局部適宜開發面積703.8 hm2,占全部未利用地的7.8%,不適宜開發面積2 507.5 hm2,占全部未利用地的27.9%。通過土地綜合整治,使灘區土地建設成“田成方、地成片、溝相通、路相連、林成網”的高標準農田。通過全面配套水利設施,整治后的土地灌溉保證率可以達到75%,中低產田能夠得到改造,灘區內耕地質量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實現新增有效耕地面積5 789.5 hm2。
2.2小浪底等工程建設為土地利用提供保障
小浪底工程成功運行以來,黃河洪水得到有效控制。自2004年以來,東明縣黃河灘區沒有發生過漫灘現象,即使在黃河調水調沙期間,在超過5 000 m3/s的流量時,河水依然在主河槽內。即使上游出現特大洪水,通過三門峽、小浪底等黃河中上游水利樞紐調節,下游很難再出現5 000 m3/s的流量,發生洪水的幾率可以忽略不計。國家投資建設的黃河防汛水利工程成功運行為東明縣黃河灘區土地綜合整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條件,不但能夠避免發生大的洪澇災害,而且能夠為灘區土地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使黃河灘區具備了發展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基礎和條件。
2.3灘區土地綜合整治的迫切性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財政很少在黃河灘區投入資金,灘區豐富的土地資源不能有效利用,致使灘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下,大部分群眾長期生活在貧困狀態,灘區成為集中連片的貧困區域。通過走訪調查表明,灘區群眾迫切希望通過灘區土地綜合整治,全面改善水利灌溉條件,將灘區未利用土地變成良田,徹底擺脫農業生產靠天吃飯困境,從而實現脫貧致富。
2.4灘區具備良好的土壤基礎條件
黃河灘區地貌形態為河灘高地,由黃河多次漫灘沉積而成,地勢較高,土壤主要為粘質河灘潮土,土層成因為黃河沖積物,表層沉積類型為重壤和黏土,土壤無侵蝕,無鹽堿情況,植物養分含量高,土壤保肥水能力較強。每公斤土壤中含有機質12.1 g、氮0.9 g、堿解氮72 mg、有效磷16.9 mg、速效鉀102 mg。
由此可見,黃河灘區適宜小麥、玉米、大豆等多種農作物生長。此外,灘區還具備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等優勢條件,為灘區發展農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3.1經濟效益
通過土地綜合整治,可以進一步提高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使中低產田得到改造,耕地質量將得到全面提高,達到“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基本農田標準。如果將東明縣黃河灘區土地綜合整治全部完成,可以增加耕地8 600 hm2,按照單產6 000 kg/hm2、復種指數1.75估算,可以實現糧食增產9萬t,僅此一項,灘區群眾人均可增產糧食120 kg,人均增收近240元。
3.2社會效益
通過土地綜合開發整理,不僅可以增加耕地面積,而且可以改善灘區耕地基礎設施條件。黃河灘區土地綜合整治完成后,將形成較完善的道路系統和農田灌排系統,為今后實現規模經營、機械化作業的現代化農業經營方式奠定較好基礎,將極大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通過綜合整治還可以改善灘區農民生存環境,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業生產效率,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發展后勁,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開展灘區土地綜合整治,可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積,對實現東明縣乃至全市、全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3.3生態效益
灘區土地綜合整治是以村莊改造高產基本農田建設為基礎,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把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建設、農村道路建設、土地平整及田間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水利灌溉排澇、機耕道路等工程措施,實現高效農田生態系統。項目實施后將極大提高灘區內排澇能力,起到改良土壤,美化環境的作用,使灘區內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并逐步改善。按照“田塊平整規范化,農田耕作機械化,田間管理科學化”的規劃目標進行建設,經過綜合整治,將使灘區土地呈現出一道亮麗的田園風光。
開展黃河灘區土地綜合整治,既符合《東明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東明縣土地整治規劃》和《東明縣黃河防洪規劃》的要求,也符合國家、省的有關政策導向,是一件造福灘區廣大人民群眾的民生工程。通過加強黃河灘區土地綜合整治,不僅可以促進灘區土地資源合理高效利用,增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而且必將提高灘區群眾生產、生活水平。
(責任編輯遲明春)
【中圖分類號】TV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6)-03-0055-02
收稿日期:2015-05-06
作者簡介:高香菊(1971—),女,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