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賢


摘 要:產業結構與城鎮化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有著極大的聯系,產業結構的演進是城鎮形成及發展的動力,產業結構的演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鎮化的發展水平。因此,研究和了解產業結構對城鎮化的影響機理,深入把握產業結構與城鎮化的內在作用方式,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有效地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對于促進城鎮化的科學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诖?,在把握產業結構變動與城鎮化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從要素流動及產業結構優化兩個角度深入分析產業結構對城鎮化的影響機制,并據此給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產業結構演進;影響
中圖分類號:F291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2-0147-04
結構轉型理論認為: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結構轉型的兩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必經階段,兩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結構轉型。工業化作為產業結構演進的重要階段,是結構轉型最本質的內容,同時也是經濟結構轉變最直觀的反映。而城鎮化作為結構轉型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則從空間地理的角度反映了經濟發展中的結構轉型。而發展經濟學也認為,城鎮化只是勞動力這一生產資源在城鄉之間重新配置的結果,引發這一重新配置的根本原因則在于工業化的發展,即城鎮化只是工業化發展的伴生物。隨著工業化的推進發展,必然引發城鎮化。此外更有大量研究表明,產業結構演進即工業化的發展是城鎮化的動力機制。而城鎮化的發展水平則是在農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的互動增長中內生地決定的,即產業結構的演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鎮化的發展水平。
基于產業結構演進與城鎮化的密切聯系,研究和了解產業結構對城鎮化的影響機理,深入把握產業結構與城鎮化的內在作用方式,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有效地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對于促進城鎮化的科學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诖耍诎盐债a業結構變動與城鎮化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從要素流動及產業結構優化兩個角度深入分析了產業結構對城鎮化的影響機制,為研究產業結構對城鎮化質量的影響分析奠定基礎。
一、產業結構變動與城鎮化的階段性特征
產業結構演進與城鎮化的發展都呈現一定的階段性,由于不同產業屬性的差異,產業結構演進至不同的階段對城鎮化的影響必然存在著差異。工業化是產業結構演進的重要方面,同時亦是城鎮化發展的動力,因此以工業化發展的階段特征來探討其不同階段城鎮化發展的差異。根據錢納里的工業化發展理論,產業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六個時期,不同時期產業結構也具有各自的特征,而相應其城鎮化發展也存在差異:
1.不發達經濟時期。又稱為前工業化時期,這時期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沒有或極少有現代工業,生產力水平很低,這一時期農業作為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在經濟上發展上占主導地位。而農業作為最原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其需要的勞動力較多,因此這一時期勞動力主要集中在農業,相對而言城鎮發展處在萌芽時期,這一時期發展集中在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且與農村相差不大。
2.工業化初期。這一時期產業結構開始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結構向以現代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化結構轉變,以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為其主導產業,輕工業發展較為迅速。為了尋求最大效益,產業出現聚集,城鎮成為生產中心,而產業的集聚也帶動了城鎮的發展。由于工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加之工業相對高收入的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大量向城鎮聚集,城鎮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
3.工業化中期。也稱重化工業階段,這一時期產業大部分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制造業內部發展主體開始由輕工業逐步轉為重工業,非農勞動力開始成為勞動力市場主體,而第三產業也開始迅速發展。這一時期重工業的發展使得資本向城鎮聚集,城鎮相對于農村的優勢開始體現,由于收入的差異,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大量向城鎮聚集,使得城鎮發展加速,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
4.工業化后期。在第一二產業協調發展的同時,第三產業開始進入持續高速增長階段,并逐漸發展成為當期主導產業,其中尤以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這一時期城鎮化已經處在一定水平,人口在城市的聚集使得與生活相適應的服務業需求增加,而服務業發展的同時因其對勞動力的需求帶來了眾多的就業機會,城鎮人口進一步聚集,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此外,二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增長開始關注生活品質,這對城鎮生活功能的完善提出了要求。因此,城鎮發展不應當繼續局限于提高城鎮化水平,更應當著重于城鎮化質量的提升。
5.后工業化社會。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表現為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迅速發展,并逐漸取代資本密集型產業成為當期主導產業。同時生活方式趨于現代化,高檔耐用的消費品被大量推廣普及。這一時期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產業內部分化更細,產業功能更加明晰,產業結構趨于高級化,產業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提高,在提高城鎮化水平的同時也促進了城鎮化質量的提升。
6.現代化社會。第三產業開始分化,知識密集型產業開始占主導地位,并逐漸從服務業中分離出來。這一時期,產業發展開始集中在第三產業,隨著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城鎮化發展迅速,幾乎將達到理想的狀態。
二、產業結構演進對城鎮化的內在影響機理
產業結構演進與城鎮化發展雖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但這兩個過程往往天然地交織在一起。大量的研究文獻也指出,產業結構演進或者工業化的發展是城鎮化的動力機制。錢納里在關于工業化的研究中也發現工業化與城鎮化是密切關聯的,工業化過程(即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是城鎮化現象的動因,工業化的發展在推動城鎮化的同時也重新塑造了城市的功能。那么,產業結構的演進究竟是如何推動城鎮化的發展的,其作用機理是怎樣的?可以從要素的流動及產業結構的優化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闡述。endprint
(一)產業結構演進對城鎮化的影響機理
產業結構演進對城鎮化的作用和影響主要通過要素的流動來實現,其具體表現為:產業結構的演進必然帶動經濟要素在不同的產業部門間的流動和空間地域上的轉移。經濟要素在產業間發生轉移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隨著產業結構的演進,生產必然發生改變,如技術的革新會使各產業對經濟要素的需求也相應發生改變,而生產要素作為一種投入必須要與生產需求相匹配。因此,產業結構的演進必然帶動生產要素在各產業部門的流動。
此外,由于產業屬性的不同,各個產業在布局上就存在差異,如第一產業主要分布在農村,第二產業主要聚集在城鎮邊緣,而第三產業則主要集中在城鎮中。因而產業的演進在帶來生產要素在部門間流動的同時,便會帶來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轉移。由于集聚經濟的存在,第二三產業多以集聚的形式存在,而產業的集聚會帶動當地基礎設施的建設,更會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因此產業集聚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形成小型城鎮。城鎮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一個集聚經濟體,由于其中集聚經濟的存在,將會吸引高生產率企業的遷入,其對城鎮發展的推動作用不言而喻。
因而產業結構的演進在推動要素在部門間流動的同時推動了其在地域上的轉移,推動了城鎮化的發展。其具體過程(如圖1所示)。
產業結構演進帶來的要素的流動主要表現在勞動力、資本及技術三個方面,由于集聚經濟的存在,生產要素流動過程中又伴隨著生產要素的集聚,而城鎮作為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生產要素的集聚地主要在城鎮,從而推動了城鎮化的發展。其具體影響表現如下:
1.勞動力轉移的影響機理。隨著產業結構的演進,技術的進步,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產生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而由于各產業收益的不同,受第二三產業較高收入的吸引,剩余的勞動力將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加之第二三產業主要集聚在城鎮中,勞動力的大量涌入必將帶動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2.資本轉移的影響機理。資本的本質是追逐利潤,為了獲取最大的利潤,資本必然自發地由低利潤的產業向高利潤產業轉移。而各產業平均利潤率存在較大差異,其中以農業的平均利潤率為最低,因此資本必然由農業流向高利潤率的第二三產業并發生集聚,從而促進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為作為其聚集地的城鎮帶來較高經濟效益,從而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3.技術轉移的影響機理。產業結構演進過程中,技術是決定其演進方向的關鍵性因素。技術轉移主要表現為技術人員的轉移及關聯產業間的擴散,技術人員的轉移主要是受城鎮高收入及良好的生活條件的吸引,而技術在關聯產業間的擴散,主要是為了獲得關聯效應,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而為了獲得集聚經濟及規模效應,這些關聯產業也會選擇向相關設施水平較好的城鎮集聚,從而造成技術在城鎮的集聚,進而促進城鎮化發展。
(二)產業結構優化對城鎮化的影響機理
產業結構演進的最終結果表現為產業結構的優化,包括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及合理化,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會促進產業系統總體水平的提高,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則會提高產業系統的整體協調程度,二者從不同的角度影響著城鎮化的發展,其主要作用過程(如下頁圖2所示)。
1.產業結構高度化影響。產業結構高度化主要有兩方面的表現,其一為二三產業比重的提高,其二便是技術與創新水平的提高。兩者的影響主要表現如下:
隨著產業的發展及社會需求的變更,第一產業不再是發展的重點,產業結構逐漸向二三產業演變,二三產業比重提高。而由于產業間的收入差距,二三產業相對較高的收入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向二三產業轉移,進而帶動就業結構的升級。而各企業為獲得更大收益,將會投入資金等對涌入的勞動者進行培訓,以更有效利用人力資源,這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同時產業發展重心的轉移使得二三產業得到了大力發展,特別是到后期現代服務業將發展為主導產業,為獲取集聚效應,現代服務業將在城鎮中集群,這將為城鎮帶來更好的生活服務條件。
創新是產業結構實現高度化的主要動因,創新的一大作用表現為技術水平的提高,這在促進產品質量提高的同時也會降低相對成本。因此,擁有主要技術的產業將會獲得更大收益,從而替代當前主導產業,實現主導產業的更替。進而影響產業的布局,使其更利于整個社會及產業系統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創新的另一大表現便是新產品及服務的出現,由于新產品及服務更適應發展需求,因此將會得到迅速推廣,并占有市場,實現產品的升級與更替。此外,由于新產品生產過程中新技術的應用,其生產消耗也相對較低,因此其帶來的效益也相對更大。
2.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影響。產業結構合理化也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產業部門協調程度的提高,二是產業間關聯程度的提高。
產業部門協調程度的提高既表現為各產業間技術的協調,又表現為產業層次有序。產業技術的協調是指相關產業間技術水平分布相對集中且具有層次性,不存在產業間技術差異巨大而導致的技術斷層現象,相關產業勞動生產率相當。而產業間技術層次分明的同時,各產業也呈現有序的排列組合。由于各產業間所處地位不同,產業結構呈現一定的層次性,因此,產業間的層次有序及技術的協調相關,將會促使產業配合程度提高,促使生產合作有序進行,使產業間資源得到有效配置。而資源的有效配置不僅表現在產業間的有效配置,更表現在空間上的有效配置。產業間的有效配置可以促進產業整體水平的提高,而空間上的有效配置則會促進空間地域的發展,其中作為產業主要集聚地的城鎮所受影響最大。
另一方面,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的提高也會促使產業間的關聯程度提高。產品的生產不是一步到位的,往往需要多步,多步的生產往往在不同的產業部門中進行,所以產業間是關聯存在的。每一個產業既是供給部門,又是需求部門,因此某一產業的變更勢必會引起其他產業的變化。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會促使產業間關聯程度的提高,產業間聯系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產業的應變能力,從而更好地調節供需,使得供需協調。而供需的變更又會引起產品或服務價格的變更,從而使得產業的利潤與工資收入發生改變。同時隨著產業間關聯程度的提高,產業間合作關系更加密切,產業間的關系也就更加協調,投入和產出更為合理,從而減少資源的閑置及浪費,提高各資源的利用效率,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促進城鎮化發展。
三、結論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產業結構演進從多方面影響著城鎮化的發展,因此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產業結構的動力作用,探尋產業結構與城鎮化的雙向、共贏的發展路徑,在此給出以下建議:(1)將產業規劃與城鎮規劃相結合,構建科學的區域發展規劃體系;(2)因地制宜,推進創新,促進產業集群與城鎮化互動發展;(3)加快產業升級,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城發展;(4)完善產業政策,充分發揮政府職能,推進城鎮化科學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