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巧


摘 要:通過2004—2010年重慶市統計數據建立擴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重慶市土地資本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做實證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二三產業勞動人口增長率和資本存量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最大;重慶市建設用地面積增長率也對經濟產生顯著影響,尤其是虛擬變量,說明重慶自2008年開始土地資本化后,重慶市建設用地面積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更強,建設用地面積長率上浮1%,經濟增速將提高0.22%。因此,要從完善土地流轉制度,規范地票交易制度等方面入手,通過土地資本化實現經濟增長。
關鍵詞:土地資本化;經濟增長;宏觀調控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5-0115-03
引言
2006年初,重慶市制定政策,要求各區縣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和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2007年重慶市納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驗區。同年9月,重慶開啟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模式。2011年上半年,重慶市土地出讓金總計583.3億元,占地方財政近一半收入。重慶市針對土地資本化還進行了“股田制公司”和地票交易制度的改革。2008年12月4日,重慶市農村土地交易所作為我國首個農村土地交易所掛牌成立。重慶地票制度不斷完善,促進了重慶市統籌城鄉土地制度改革的推進。
一、文獻綜述
目前,文獻主要我國典型二元經濟體的特征出發來進行研究。羅葉(2008)認為,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資本化是物權化的結果,可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優化配置。陳家澤(2008)建議在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中,應做實農村集體土地產權。程世勇(2010)認為,地票制度是一條從體制內探索出的城鄉建設用地結構性調整的路徑。當前我國在土地資本化進程中仍存有諸多問題,陳家澤(2008)認為,現行法律限制了對農民土地權益性融資的再生產擴大和收入流增。葉劍平、蔣妍和羅伊·普羅斯特曼等(2006)提出,向農民發放合規的合同和證書等7條建議。關于土地資本化與宏觀調控和經濟增長的研究,主要從土地要素與經濟增長、土地價格與經濟增長兩方面出發。一方面,武康平等(2009)發現,經濟增長率與經濟體對土地要素的依賴性成反比;另一方面,黃曉宇等(2006)研究表明,土地市場發展和宏觀經濟增長互為因果。
總體上,關于土地資本化和經濟增長的研究尚少,而且沒有結合各地特點和宏觀經濟整體目標。文章將在分析重慶土地資本化特點的基礎上,從經濟增長的 “效率性”角度去進一步探討重慶土地資本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二、重慶市土地資本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實證研究部分假定城市建設用地的土地變化量主要是由于土地資本化所導致的,在假定技術不變的條件下,利用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構建包含土地要素的Cobb-Dauglas生產函數。
(一)模型的建立
(二)數據選取
文章采用《重慶市統計年鑒》的年度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樣本期為1996—2010年,使用Eviews6.0和WinRATS軟件。其中:GDP(經濟增長):重慶市二三產業產值(單位:億元)。INV(資本):重慶市資本存量(單位:億元)。1996—2010年各省資本存量根據張軍和吳桂英(2004)提供方法推算(Kt=(1-δ)Kt-1+It,折舊率δ= 9.6%,I為固定資產投資額)。LAB(勞動力):重慶市二三產業人口數(單位:萬人)。LAND(土地):重慶市建設用地面積(單位:萬人)。
(三)平穩性檢驗
結果(見表1),dLnGDP和dLnLAB在1%顯著性水平下通過平穩性檢驗,dLnINV和dLnLAND在5%顯著性水平下通過平穩性檢驗。
(四)估計結果
所估計的系數均顯著,二三產業勞動人口增長率和資本存量增長率分別提高1%,經濟增速就分別提高0.43%和0.79%。重慶市建設用地面積增長率也對經濟產生了顯著影響,尤其是虛擬變量,說明重慶從2008年開始土地資本化后,重慶市建設用地面積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更強,建設用地面積增長率上浮1%,經濟增速提高0.22%。
(五)格蘭杰因果檢驗
文章根據AIC、SC準則確定其最優滯后階數為2。通過表2看出,滯后期分別為1和2時,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經濟增長是資本變化的格蘭杰原因;當滯后期為2時,資本才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其作用存在滯后性。當滯后1期和2期時,分別在5%與10%的顯著性水平下,勞動力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說明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弱。同樣,當滯后期為1和2時,分別在92%與93%的置信水平下,土地資本對經濟增長存在格蘭杰原因,而當滯后期為2時,經濟增長才存在對土地資本的格蘭杰原因。說明城市建設用地的增加有助于城市經濟增長,但時間而越弱;同時說明經濟增長反過來促進對建設用地的需求,但存在時滯性。所以,利用土地資本促進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小結
隨著重慶土地資產本化的推進,城市建設用地面積也迅速增加。重慶從2008年開始地票交易后,重慶市建設用地面積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明顯更加強烈,但經格蘭杰因果檢驗發現:重慶地方經濟的增長反過來增加建設用地需求,但該作用存在時滯性,且隨著土地資本化的持續,城市建設用地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越來越弱。因此,利用土地資本化推動城市建設用地的增加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參考文獻:
[1] 陳家澤.土地資本化的制度障礙與改革路徑[J].財經科學,2008,(3).
[2] 陳珂冰.城鎮化進程中的土地資本化問題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0,(7).
[3] 程世勇.地票交易:體制內土地和產業的優化組合模式[J].當代財經,2010,(5).
[4] 豐雷,魏麗.蔣妍.論土地要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J].中國土地科學,2008,(12).
[5] 黃凌翔.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研究綜述[J].城市問題,2010,(3).
[6] 金丹.農村土地宏觀調控研究[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07,(2).
[7] 李松芹.重慶市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價格研究[D].成都: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8] 劉永湘,楊繼瑞.論城市土地的資本化運營[J].經濟問題探索,2003,(3).
[9] 劉宗勁.土地流轉的邏輯起點與制度選擇[J].改革,2009,(2).
[10] 羅葉.論中國特色農村土地產權制度[J].當代經濟研究,2008,(6).
[11] 吳越.地方政府在農村土地流轉中的角色、問題及法律規制[J].甘肅社會科學,2009,(2).
[12] 葉劍平,蔣妍,羅伊·普羅斯特曼,等.2005 年中國農村土地使用權調查研究——17 省調查結果及政策建議[J].管理世界,2006,(7).
[13] 葉劍平,馬長發,張慶紅.土地要素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分析——基于空間面板模型[J].財貿經濟,2010,(4).
[14] 于洪麗.重慶市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問題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0,(3).[責任編輯 吳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