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勛
[摘 要]社區心理干預是心理衛生問題的有效干預措施,然而目前社區心理服務存在專業人員以及專業技能缺乏的主要問題。變態心理學作為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的核心課程,對培養心理學專業人才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變態心理學課程重理論輕實踐,不能滿足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變態心理學課程應從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異常心理的識別、病人和家屬的照顧等環節加大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并且在教學考核、教學評估以及實踐教學環節加以配合,培養符合社區心理服務需求的心理學專業人才。
[關鍵詞]變態心理學;教學改革;社區;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4-0086-03
變態心理學(Abnormal Psychology)又稱為異常心理學,是研究異常心理與行為及其規律的一門分支學科。我國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將變態心理學作為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此外,變態心理學也是心理咨詢師考試的必考內容之一,以及部分高校應用心理學碩士研究生自主招生考試的必考科目。從我國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對應用心理學的專業要求,以及勞動部和衛生部關于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的必備基礎技能來看,該課程具有概念多、綜合性強、實踐性強等特點。這是一門既重視異常心理的基礎理論,又重視實踐應用的學科,并且,將理論應用于異常心理防治實踐是該門課程的重要目標。如何用理論和實踐兩條腿走路,是變態心理學教學實踐和改革面臨的重大挑戰。目前,社區心理服務的專業人員存在巨大缺口,現有人員存在專業技能缺乏的主要問題。本文根據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探討變態心理學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考核、教學評估以及實踐教學等環節的教學改革,以期培養符合社區心理服務需求的心理學專業人才。
一、社區心理服務的迫切需求
精神衛生問題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約有1600萬人,神經精神疾病約占我國疾病總負擔的20%,排名首位。此外,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的17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約有3000萬。精神病人來源于社區,治療后又回歸社區。而目前研究發現,社區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以仇劍崟[1]對上海社區的心理健康調查為例,該研究調查了上海街道1317名社區居民,發現15.9%的社區居民存在各種心理問題,且無業、待業下崗和退休人員,低文化者,城市貧困者,精神或心理疾病罹患者的家屬成員等為心理問題發生的高危人群。重癥精神病患者返回社區后,社會地位低下,經濟狀況差,而社區中精神衛生服務形式單一。[2]另一項研究直接調查了社區的心理衛生服務需求,該研究對昆明514名社區和學校人員進行了調查,發現社區居民迫切需要了解精神衛生服務的相關信息,但是居民需求并未得到基本的滿足。[3]
社區精神衛生的服務質量與管轄范圍內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關。大量研究發現,目前社區心理服務的困難集中在人員缺乏和相關的知識技能的缺乏上。[4]對北京、哈爾濱和卡拉瑪依市區的調查發現,三個城市心理衛生服務人員對抑郁癥的正確識別比率分別為79.6%、60.7%、43.6%[5],研究提示社區心理衛生服務人員對心理疾病的識別能力以及專業的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均有待提高。另一項研究調查了成都市2個區的23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這些機構均開展了精神病患者系統管理和心理咨詢服務,但仍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相關專業人員,心理咨詢服務開展較差。[6]
目前國內外研究均認為社區康復干預是心理衛生問題的有效干預措施,一方面有助于患者病情改善, 能減輕殘疾程度,有助于病人提高社會功能,對幫助病人重返社會和家庭十分有益;另一方面可以減輕家庭、社會經濟負擔,并且在穩定社會因素方面,有著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研究發現,經過規范的社區管理后130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規律服藥率由28.5%增加到56.2%,最近一次隨訪病情平穩率由36.9%上升至74.6%。[7]此外,多項研究發現社區干預后,患者的病情改善率、生活質量也有顯著好轉。[8] [9]如何建立社區心理服務的穩定、專業化的隊伍是目前社區心理服務和康復干預的重大問題。
二、傳統變態心理學教學“重理論輕實踐”,不能滿足社區心理服務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變態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不能滿足我國目前社區心理服務的需求。高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變態心理學這門課程時,更多是從個體或微觀的視角看待病患及其所患精神障礙,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對個體精神障礙的識別診斷與測量治療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所學內容大多停留在理論知識層面,不能從實際的接觸中了解和識別精神障礙,對從社會生態系統的角度分析精神障礙形成的原因,缺乏對異常心理和現象的感性認識,對如何從應用心理學的視角進行干預,更是無從下手,這顯然與我校應用心理學教育向基于專業勝任能力的應用方向發展的趨勢不相符。因此,在變態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側重對異常心理的實踐能力的掌握,即側重對解釋、評估、識別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然而,目前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這些技能相當的難度。如何打破傳統教學方式,探索新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滿足社會對變態心理學人才的需求成為變態心理學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
三、針對社區心理服務需求進行變態心理學教學的改革
異常心理乃至精神疾病的康復治療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既有生物學因素,也有心理和社會等因素。在變態心理學的教學中,應把握心理服務的主線,并且劃分與臨床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界限,有的放矢地進行變態心理學教學和服務工作。針對當前社區心理服務缺乏專業人員、專業知識欠缺、不能有效識別異常心理問題和開展社區心理服務的現狀,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變態心理學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改革。
(一)減輕病恥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重性精神疾病病人傷人事件頻發,公眾對精神疾病存在誤解。針對變態心理學問題,尤其是精神分裂癥、心境障礙、焦慮障礙等,診斷一旦成立,給患者本人或家屬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壓力。社區是病人植根的地方,也是病人康復回歸之所。可以說,社區兼具異常心理和疾病的預防以及康復的雙重功能。因此在社區開展精神疾病知識的普及和教育,特別是淡化社區居民以及病人和家屬對精神疾病的病恥感,對于疾病的康復至關重要。
因此,在教學內容中,要強調病恥感對病人和家屬的傷害,通過結合團體輔導技術、小組學習等方式,首先在課堂上淡化學生對疾病的恐懼,減輕疾病的污名化,樹立對疾病的正確的觀念和態度。同時,可以以“病恥感”為題,讓學生設計相應的社區心理教育、家屬減壓活動方案,從而訓練和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
(二)重視心理評估技巧,掌握癥狀識別技能
最好的治療就是早期預防,及時發現亞健康狀態人群,防止心理狀況進一步向障礙惡化,是減輕個人、家庭和社會損失的關鍵一環。異常心理最重要的地方在于需要早發現、早治療。2012年10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精神衛生法,精神衛生法明確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教育、衛生、司法行政、公安需要履行精神疾病防治的任務,相關人員應該學習精神衛生知識,學校需要對學生進行精神衛生知識教育,精神衛生知識教育中癥狀的了解是重要的一部分,這就需要訓練學生利用好應用心理學、醫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然而,由于心理疾病本身的原因,心理疾病與軀體疾病相比具有內隱性,而且因許多精神疾病存在共病的問題,降低了對人們異常心理問題的有效識別。此外,心理問題對大多數人而言具有污名化的現象,存在嚴重的病恥感,當事人的刻意隱瞞或者對病情的掩飾,都將導致服務人員不能及時、準確地對患者的病情做出識別和診斷。在實踐中,心理疾病的有效識別率低[5],這將影響病人的及時治療和康復。
因此,在變態心理學的教學中,要把握癥狀識別的主線,強調心理評估技巧,掌握抑郁癥、焦慮癥、心境障礙等疾病的核心癥狀。在教學技巧上,采用體驗式教學的思想,借助案例討論、小組學習、機構實習、變態心理相關電影賞析等靈活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異常心理的癥狀表現和標準。案例教學不重視尋找標準答案,而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分析、判斷能力,可以明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掌握復雜的臨床癥狀和表現有很好的幫助。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公布的精神衛生法明確了精神疾病診斷和治療的資質和相關規定,因此在癥狀識別的教學中一定要強調癥狀的識別和癥狀的診斷之間的界限,反復強調心理咨詢人員不得從事心理治療或者精神障礙的診斷和治療,心理治療的人員不得從事精神障礙的診斷。有關心理障礙,特別是涉及精神病學的內容,強調適時轉介非常必要。
(三)關注家屬照料和藥物管理,參與社區心理康復
對精神病患者的康復來說,堅持服藥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此外,精神患者因為本人沒有或只有部分自知力,出院后服藥情況無法把握,社科醫生應提醒家屬監督患者服藥。尤其首發患者家屬雖然關心治療卻不知如何下手,他們對精神病知之甚少,十分茫然。可見,關心患者也要關心患者家屬,特別是對首發患者家屬更應關注。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社區心理工作人員要定期的對精神病患者進行家訪,詢問病人服用藥物情況,要讓患者的家屬切實認識到服藥對患者控制病情、恢復健康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夠讓患者進行良好的配合。此外,可以通過情景復演等方式,設置可能的問題情境,提高精神疾病知識宣傳教育,以及對家屬的心理支持的技能。
(四)適當補充社區知識,為心理衛生服務助力
傳統精神疾病的治療的模式更多的是“治病不治人”的模式,新興的變態心理學的趨勢是充分將人體與社會、環境、心理相聯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日益激烈,人們工作壓力大,家庭結構易改變,各種身心疾病日趨增加,給社會、家庭、單位和個人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同時,社區鄰里以及社區工作人員是發現精神疾病患者的重要力量。由于課程時間有限,在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社區,并且發放一些相關的社區資料以便學生課后學習,讓學生了解社區的機構設置和結構環境,在進行心理服務時,能夠有效利用環境優勢,并且將環境因素融入心理工作中,這也是未來社區心理服務是否成功的關鍵之一。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要實現通過變態心理學培養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技能,還需要進行相應的教學考核、教學評估以及組織實踐教學環節。[10]在教學考核中應結合理論和實踐兩個環節,突破傳統教學只考核理論知識,忽略實踐技能的問題。因此在教學考核中,應減少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機械的考核方式,通過增加案例解析等題型,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的能力;在教學評估中,可以通過學生在學習變態心理學前后知識、技能的變化來評估教學效果,也可以結合實踐單位對學生相關能力的考核中的他評進行評價;當然,通過到精神病院、監獄等機構進行實踐教學,更可以豐富學生對異常現象的感性認識,提高實踐操作技能。
總之,通過對變態心理學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豐富教學內容與創新教學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更好地掌握變態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增強學生對社區心理健康教育、異常心理的識別、病人和家屬的照顧等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理解,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優秀的社區心理工作人才打下基礎。
[ 注 釋 ]
[1] 仇劍崟,王祖承,謝斌.上海社區居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上海精神醫學,2006(2):65-68.
[2] 胡曉華,徐漢明,何向軍.精神病患者返回社區后狀況的調查[J].醫學與社會,1999(6):14-15.
[3] 韓慧琴,曾勇,劉彩萍,趙旭東,謝斌.昆明市社區居民精神衛生服務需求調查與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1):1258-1260.
[4] 吳均林,周指明,巫云輝,陳勁,何艷,李淼.城市社區心理衛生服務現狀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4(4):389-390.
[5] 馮姝,孫娜云,張雯露,吳均林.社區心理衛生服務人員心理疾病識別能力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4(5):563-565.
[6] 高博,任曉暉,劉丹萍,張亮,李寧秀.成都市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現狀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0(6):1051-1054.
[7] 盧智勝,唐燕芳,黃翠珊.130例重性精神疾病社區管理成效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4(4):600-601.
[8] 黃勁梅,許家鏘,蔣麗儀,陳小青,曾金生,陳宇輝.精神病社區干預的效果評價[J].中國公共衛生,2002(2):223-224.
[9] 許宗軍.社區干預對精神病患者的康復效果及生存質量分析[J].實用預防學,2012(9):1420-1421.
[10] 肖怡虹,楊渝川.社會工作專業變態心理學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1):138-141.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