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玲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非常重要而必要的。博物館是用于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載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探討了基于博物館視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方面。
關鍵詞:博物館;非物質文化;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非物質形態流傳至今,與人類自古傳承的精神文明相關的文化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非常多,其保護工作自然也有很大難度。博物館在收錄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應當明確其中精神文明與文化意識,把握其表現形式,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使其能夠長久存在。
1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博物館的自身功能應用
在博物館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博物館功能的全面應用都很大意義。博物館的功能主要有三個。其一,博物館的收藏功能。博物館,是用于收藏和展示藏物的場館,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表現形式需要以物為載體。因此,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可以應用其收藏功能,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文字、影像以及文物等收藏起來。通過博物館收藏的物品,我們能夠隨時欣賞其中蘊含的非物質文化,從而達到對其的保護作用。其二,博物館的展覽功能。當今社會,科技水平已經發展到很高的層次,博物館的建設過程中也廣泛應用了科技手段,不僅能夠有效進行完善的保存,還能夠以多樣的展覽方式向人民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目前,博物館的展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趣味性能夠很好的吸引游客,內容具有教育性可以讓人們更加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有很大作用。博物館在向人們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可以靈活應用科技產品進行動態展示,人們在欣賞靜態的館藏文物的同時,能夠欣賞甚至參與到動態的文化展示中,這樣人們就能夠更加貼近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三,博物館的宣傳功能。博物館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地,在公眾間有具有足夠的影響力,其相關的文化宣傳活動可以有效吸引人們的參與,這能夠有效帶動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2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博物館的外在作用發揮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博物館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作用。其一,博物館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藏、傳承與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很多,博物館不僅能夠收藏可移動文物進行保護,還能夠直接建立在歷史文化建筑的基礎上,管理不可移動文物,同時能夠傳承手工制作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很多都是類似書籍、樂器等可移動文物,對于這類文物,博物館可以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收集,存于館中進行專業的保護,保證文物的長久存世。對于名人故居、歷史文化遺址等不可移動文物,可以直接建成博物館,不僅能夠發揮文物的更多作用,還能同時有效開展保護工作,對文物進行長期的維護。手工制作技藝一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以工藝產品作為載體的,對于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博物館主要收藏其工藝產品,記錄其工藝流程,從而達到手工藝的傳承保護。這樣的保護形式能夠更有效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而讓更多人了解、掌握傳承技藝,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傳。
其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博物館可以發揮很大輔助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中,博物館豐富的館藏資料能夠輔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評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價需要結合相關的文字記載和具體的文物載體,博物館藏品眾多,種類多樣,大量的文獻和文物可以有效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博物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存之地,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刻的了解,充分解讀其文化信息,并向人們展示其研究成果,發揮其教育功能,引導人們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幫助人們樹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與宣傳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博物館強大的展覽功能可以有效向人們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促進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3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博物館的保護措施指導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博物館可以充分發揮角色特點幫助人們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正確方式和措施。其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很多保護方法不當的情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并非有形的,有些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盲目的引入有形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這顯然無法取得很好的效果;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傳時間非常長,在其傳承的過程中,人們很可能會因為世事的變遷而曲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產生錯誤的理解,例如,端午節吃粽子最原始的涵義其實是遠離病害,在千百年的流傳過程中,這一層涵義逐漸被忽略,只是被看成對屈原的紀念;此外,有些民間表演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過程中并沒有采用合理的措施,有些人過多的突出其表演性質,這會逐漸影響其文化內涵。
其二,社會各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不出于同一目的。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不是單獨的一個機構就能夠完成的,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推動和支持,而人們由于所處環境的不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也不同。商業領域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常常是出于經濟效益,學術界出于文化內涵的研究,民眾則出于對文化形式的欣賞,目的的不同就使得保護措施的不同,相互沖突之下,很容易造成不良后果,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純粹性。其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不夠。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種類多,形式豐富,但并不都符合當今社會的需求,人們往往不會給予太多的重視。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博物館能夠向人們表現這一點,讓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的發掘,促進人們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北博物館是一所省級地志類綜合性博物館,收藏文物15萬件,結合五個基本陳列構成完善的陳列體系,同時根據館藏內容和社會需求,組織大量的相關活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地的博物館都應當如此,充分發揮其各項功能,促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劉康.論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J].中原文物,2012,(5):23-24.
[2] 李利,華晨.構筑開放式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規劃方法探討[J].城市發展研究,2015,16(1):34-35.
[3]王志香.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生態博物館的作用[J].才智,2014,(2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