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顯凱 劉小紅 杜重洋
摘 要:推動農產品的流通,可以促進農業的發展,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國內農產品的流通渠道單一,產品流通的效率低,流通成本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產品流通的問題,隨著“互聯網+農業”的提出,則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傳統農產品銷售渠道的發展提出更大的挑戰。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農產品流通;專業合作社
1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得到快速的發展,生產規模和產量都得到進一步提高。但是隨著近幾年市場的不穩定性增加、農產品銷售渠道的變化以及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都對農業的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據統計,我國的農產品從采摘到餐桌等一系列環節,損失達到30%,僅在流通中損失就占到25%。
2015年國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的發展計劃,隨著這一口號的提出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在農業的發展中。在“第二屆中國縣域電子商務峰會”上資料顯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數量超過1.78億人,同比上年增加2100人,增長率為13.5%,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28.8%。同時截止到2015年3月,在國內,已有93.5%的行政村開通了寬帶,互聯網加速向農村發展。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如何將農業與互聯網巧妙的聯合在一起促進農產品的流通,這一問題引起了專家、學者的研究。李靜、張雪東(2012)等利用P2P技術與云計算結合起來應用于農產品供應鏈信息平臺的構建,推動農產品的流通。趙益維(2010)基于物聯網的角度提出了構建PFID對供應鏈成本的分析模型。
本文主要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角度進行分析“互聯網+農業”對農產品流通的影響因素,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促進專業社農產品的流通。
2 “互聯網+農業”模式的特點
二維碼+云數據,實現對農產品的追蹤。在生產加工中,對各種農產品的信息存儲,在農產品包裝盒粘貼二維碼,消費者可以及時方便了解產品的信息。
寬松的市場環境。就我國農戶的而言,雖然農村網民數量逐步上升,但是如何在農業中正確的運用網絡卻很少,而且抱團現象嚴重。其次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后,最后一公里物流缺失造成許多農產品運輸不出去,而且生產區與居民消費區在距離上存在較大差距,這些導致了農產品的堆積。
3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互聯網+”中農產品流通的突出問題
3.1 合作社負責人和社員網絡銷售意識不強
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截止2014年12月,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到128.88萬家。僅有少數合作社負責人和成員接受了網絡知識培訓,這些遠不能滿足合作社在“互聯網+”發展的需要。同時,較多的社員信息技術基礎薄弱,操作水平比較低。這些都直接導致了合作社網站的缺乏。
3.2 缺乏網絡相關專業技術人才
不同農民專業合作社有不同的性質,例如,生產合作社、加工合作社、銷售合作社和服務合作社等。而且大多合作社負責人從事農業時間較長,在思想上難以接受運用新事物,堅持用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直接阻礙了合作社網絡建設。
3.3 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完善
在目前的合作社中主要采用契約型模式,主要有兩種:合作社與農民簽訂契約、公司與合作社簽訂契約。采用“農戶+合作社”和“合作社+公司”具體的形式,容易造成農產品的積累。在配送方面,不能選擇最優的方式進行配送,較多依靠自己進行配送;同時,生鮮農產品缺乏冷藏保鮮技術,造成生鮮農產品只能短距離運輸,達不到遠市場的范圍。此外,在農產品流通中生產過程、農產品價格信息等各方信息交流不便,增加合作社風險。
3.4 資金短缺
由于缺乏資金,阻礙了合作社正常的業務活動的開展,更不用不用說農產品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和網站的建設。此外,縣級以上與鄉鎮級的合作社之間資金的投入差距較大。一些鄉鎮級的合作社,配備電腦、傳真機、打印機等信息化網絡硬件設備的比例不超過30%。
4 對策建議
4.1 負責人轉變傳統銷售觀念,培養社員網絡意識
第一,政府加大對互聯網的建設和“互聯網+農業”知識的宣傳,使合作社負責人認識到互聯網在農業中的作用,改變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渠道,變單一的銷售渠道向多元化發展。第二,合作社負責人積極主動學習互聯網知識,并在實際農產品銷售中靈活運用。同時,在合作社內部定期舉行互聯網知識學習的活動,增加社員對“互聯網+農業”的了解。
4.2 招聘專業技術人才
堅持走出去戰略,優化工作環境,轉變內部社員優先任用觀念,敢于招聘優秀的大學畢業生。例如,生產技術人員、銷售人員等。制定靈活的用工制度,吸納社會相關專業人才。
4.3 推動合作社網絡購銷體系建設
不管什么性質的合作社,應當圍繞當地特色的農業,整合不同資源,創辦生產基地。積極聯合不同層次的合作社,促進省、市、縣和鄉鎮四級合作社一體化建設,組成上連市場下連農戶的體系。積極推動本合作社互聯網平臺建設,促進農產品銷售渠道的多元化發展。例如,福建安溪中閩弘泰茶葉合作社從2009年在網絡銷售平臺上銷售鐵觀音茶葉,五年間銷售額不斷上升,在2014年合作社銷售額超過1億元。
4.4 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
合作社根據互聯網平臺,實現物流資源的優化配置,選擇最優的方式將農產品以最優、高效和低成本的送到消費者手中。改變傳統的配送方式,將某一區域托付給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
4.5 完善分配制度,多方面維護資金穩定
第一,根據農民入股比例定期分配權益,達到穩定社員的效果。第二,除了依靠政府補貼和向銀行貸款外,還可以向小貸公司尋求幫助,例如,在海南有面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小型商業貸款,貸款周期短,一般只在幾個月內完成。第三,建立完善的財務監管制度,保證合作社的資金安全。同時,加強營銷手段,及時收回欠款,回籠資金。
5 “互聯網+農業”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意義
5.1 減少流通環節,降低生產成本
通過互聯網的發展,合作社生產者可以在網上宣傳,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實現“原產地+消費者”的模式,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信息互動,直接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進而避免了“農戶+批發市場+批發商+消費者”的模式。
5.2 最大程度上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合作社通過互聯網及時了解市場信息,再依據市場信息生產、儲存農產品,由生產的被動轉化為主動,避免了市場信息的不對稱而出現的產品積累。
5.3 提高社員的勞動素質,創造新的合作社價值
社員借助互聯網的廣闊平臺,積極參與到合作社的發展中,創造新的農產品牌;同時也使其網絡文化素質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 +”行動 的指導意見 [N]. 經濟日報 ,2015-7-05(005).
[2]阿里研究院.2015年農村網絡消費報告.[J]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5-07-14
[3]李靜,張雪東.基于P2P技術的農產品供應鏈云計算信息平臺構建[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7):1468-1459
[4]趙益維,RFID技術對供應鏈成本的影響研究[J].知識經濟,2010, (10):116-117
[5]李紹穩,怎么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建設[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2-05
[6]張瑞東,互聯網+農業:合作社發展迎來新機遇[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