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蓉
華東師大崔允郭博士認為:“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提升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應考慮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著手,分別提升“教”的行為的有效性和“學”的行為的有效性.
1教師的教——提升教的行為有效性
1.1更新教師教學理念
教學過程是一種知識傳授的過程,還是學生信息加工的過程、發現探索的過程.要優化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必須明確以怎樣的價值觀作為評定的指導思想.調查表明,我國中學物理教師中普遍存在五種教學觀念:傳授知識、應付考試、發展能力、端正態度和教書育人.我國主要以中考、高考來衡量教學質量,大多數老師是考什么就重點教什么.也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沖擊下,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機械學習,使學生學到有意義的、能遷移的、可運用的知識和技能.
觀念是內隱的,教育教學觀念一旦在頭腦形成框架,就會通過教師具體的教學行為表現出來.要優化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需要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讓教師受到各種新型的教育理念的洗禮.
1.1.1通過培訓更新理念
很多專家學者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內容進行了研究,并有了一定的研究結果,但是這些研究結果僅僅停留在專家層面,教師有的只是自己從教多年的經驗,所以構建教師和專家之間交流的平臺是更新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一種方式,培訓就是一種途徑.
學校應盡可能為每一位教師提供培訓的機會,也可以請參加培訓的教師分享培訓的過程與心得,共享培訓的資源,讓人人培訓,人人受益;或者聘請專家學者到學校指導教育教學工作,幫助教師更新教育教學理念.
1.1.2通過自身學習更新理念
自身的學習也是更新教育教學理念的一種途徑.絕大多數的教師平時都忙于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和課外輔導等,還要為學校各級各類的迎檢工作準備,甚至經常還要犧牲休息時間.
教師需要學習的時間和資源.人的精力有限,教師有了學習的動力和時間,教師才會去學習.學校應向教師推薦一些適合教師閱讀的書籍和雜志.
1.1.3通過科研更新理念
科研也是更新教師教育教學理念、提升教師教學行為的一種途徑.科研對于普通的一線教師而言有一種神秘感,學校應該引領教師走向科研的道路,使教師實現從“教書匠”到“研究者”的轉變,培養教師以研究者的眼光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1.2做學習型教師
教師的科學文化水平主要包括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以及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等.平常我們常說,要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現代知識日新月異,教師應不斷地學習,不斷研究,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1.2.1學習學科專業知識
物理教學強調“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物理與生活、科技的聯系和應用.科學日新月異,作為一名中學物理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要有淵博的知識,及時掌握科學的動態.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比較多,知識面也比較廣,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知識結構,“走”在學生的前面,才能在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面前游刃有余.
1.2.2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知識
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與不同的學生打交道,需要了解各個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了解如何處理學生之間的瑣事和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知道如何抓住學生的心理、知道什么情況下采用怎樣的教學行為是有效的,這些都需要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教師要不斷地學習,用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武裝自己頭腦指導教學實踐,才能更加科學有效地優化教師的教學行為.
1.3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并保[HJ1.75mm]持學生的注意力?如何讓性格內向的學生也參與到課堂中來?如何更好地掌控課堂,在有序中組織教學?課堂是生成的,是瞬息萬變的.這就需要教師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的過程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和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不斷地積累和自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
1.3.1通過觀摩、學習優質課取長補短
每位教師都有自己教學的優點,我們可以通過觀摩名師課堂,研究其教學行為,取其精華并吸收、內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通過觀摩,研究學習他人的長處,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取長補短.
1.3.2通過反思改進教學行為
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教學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通過教學反思也可以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
反思要求教師要跳出原有的思維模式去反思.有效的反思需要對教學內容和行為進行理性的思考.教師可以根據框架審視自己的教學理念是否先進、方法是否恰當、怎樣進行改進等.只有不斷地分析、反思,不斷地審視自己,不斷地積累,教師才會意識到自己的哪些教學行為存在問題,并且存在怎樣的問題,這樣其教學行為才會不斷改進,教育教學能力才會得到提高.
1.3.3利用錄像調整教學行為
有些教學行為教師是無意識的,通過觀察教學錄像更容易發現問題.同樣,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錄像來幫助自己調整一些不良的教學行為,提高自己教育教學的水平.
2學生的學——提升學的行為有效性
《學記》有云“教學相長”,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師教學行為施展的對象,學生的學也是評價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有效的主要方面,即看教學行為是否有效,主要看學生的學習情況.
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幫助學生提升學的行為有效性.
2.1以身作則,教會學生明辨是非
初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和思想,但還缺乏一定判斷是非的能力.當學生犯錯的時候,教師要告訴學生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為什么不能做,等等,讓學生明白道理.同時教師也要以身作則,發揮榜樣的力量,用自己無聲的語言去熏陶學生,教會學生明辨是非.能分辨是非對錯的孩子,他會懂得父母工作的艱辛,會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去學習,學習態度一般也是不成問題的.
2.2持之以恒,溫暖學生的心靈
有的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愛,加上受電視、網絡等因素的影響,又處于青春期,在生活和學習中喜歡標新立異、特立獨行,表現出與其他孩子的與眾不同,他們認為這樣的表現是“帥氣”、“灑脫”,他們用自己表面的滿不在乎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落寞和自己長期以來被忽視的感覺,他們正是用這樣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其實他們是非常敏感的,他們的內心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肯定,得到其他同學的認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要解凍學生受傷的心靈也非一日之功,教師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要持之以恒地愛護他們,讓他們感受到“在老師的眼中,我和其他孩子是一樣的”,用自己的愛去感化他們,去溫暖他們受傷的心靈.教師還可以發揮同學的力量,讓他們有存在感,感受到集體的歸屬感,認識到自己是班集體中的一員,同時也用班集體的規范來約束他們的一些行為.教師還可以與他們的家長聯系,幫助其用適當的方式更好地關心、教育、愛護孩子.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設家長學校,請相關專家談談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以及家長應采用的教育方式等.只要堅持不[JP2]懈,學生就會感覺到你是真的對他好,他也會有所改善.
2.3因材施教,幫助學生重拾學習自信心
我國普遍采用 “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教授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是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卻參差不齊.有的孩子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比較薄弱,在班級中長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對學習失去了信心,甚至把自己“邊緣化”.此時教師應考慮因材施教,對他們適當降低要求.
教師可以嘗試分層教學,每節課設計分層的教學目標,盡量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得飽”,中等的學生“迎頭趕上”,學習基礎差的學生“消化得了”.不同的學生向著不同的目標努力,當學生學有余力時,幫他們重新確定新的目標.在教學時,可以采用師徒幫帶的方式來化解教師講解存在的困難,同時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更好地鞏固概念,看看自己是否還存在學習上的盲區.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要提升教學行為的有效性,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教師的努力.
【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初中物理課堂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課題編號:2013JK10-L02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