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靈,劉 唯
(陜西師范大學,西安710119)
?
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影響的區域比較研究——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二維度的實證檢驗
胡秋靈,劉唯
(陜西師范大學,西安710119)
摘要:采用1993~2013年的數據,通過構建面板數據變參數模型,從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兩個維度實證檢驗了我國東、中、西部地區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金融相關率的提高促進了各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水平,且對東部地區的促進作用顯著,銀行業的主導地位依然;金融發展規模和效率對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有促進作用,但均不顯著;而對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趨同,但對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的作用符號迥異:金融發展規模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作用為正,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仍處于合理化階段,金融發展效率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作用為正,中西部地區后發優勢漸現。
關鍵詞:金融發展;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高級化;面板數據變參數模型
中國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是改革開放以來推動全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因素。由于資源稟賦條件和產業政策的影響,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在水平、效益以及構成布局等方面出現明顯差異。東部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較快,第三產業平穩增長,對外直接投資大幅提升;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加快,第二產業占全國的比重持續上升,對外貿易趨于活躍;西部地區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民間投資活力不斷增強。
金融作為經濟體系的核心,其發展是影響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一項重要因素,金融通過影響儲蓄、投資,進而影響資金的流量結構和生產要素的分配結構,最后作用于產業結構的調整。無論是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還是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和協調發展。
我國東、中、西部區域間金融發展水平的差異會影響其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4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共計21.8萬個,資產總額為154.7萬億元,東部地區資產總額占比高達58.4%,而中部和西部地區僅占15.3%、19.3%。與此相對應的,第三產業在東、中、西部地區的分布比重分別為56.1%、17.8%、18.3%。[1]本文通過對東、中、西部地區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關系的對比研究,期望能獲得有現實指導意義的結論。下面的內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為文獻述評,第三部分為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影響的實證研究,第四部分為結論及建議。
產業結構的變遷是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金融則是產業發展的加速器,國內外學者日益關注二者的互動關系。Patrick(1966)認為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金融體系通過資本數量、配置效率和累積速度影響資本存量。[2]Goldsmith(1969)運用35個國家103年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金融發展提高了投資效率,是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產業結構的強力手段。[3]DaRin,Hellmann(2002)認為銀行有助于推動建立新的產業,因為銀行在發揮其金融中介的作用時,有足夠的力量調動大量企業同時協調其利益,他們的模型說明銀行是產業化的催化劑,而且全能銀行更有助于減少作為催化劑的成本。[4]Binh,Park(2006)等搜集了26個OECD國家的制造業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論認為高研發強度、高經營風險以及高資本強度的產業在以證券市場為主導的發達國家發展得更快,而在以銀行為主導的國家發展相對緩慢。[5]Barry,Rachita(2011)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綜合分析了金融自由化對產業成長的影響,他們發現的證據表明,金融開放對產業成長具有積極影響,但是國家的體制和經濟發展必須達到一定閾值才能從金融自由化中獲益,這從側面反映了經濟增長、金融發展以及產業優化三者之間具有協同作用。[6]
國內學者范方志、張立軍(2003)探討了金融結構改變與產業升級之間的關系,并運用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數據實證分析了兩者的關聯機制,結果表明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影響。[7]蔡紅艷、閻慶民(2004)通過計算我國39個工業行業的成長性指標,考察了我國資本市場內的資本流動與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的互動關系,發現我國最具經濟優勢的行業并未得到有效的發展,一些落后行業卻得到了金融市場的資本扶持。[8]葉耀明、紀翠玲(2004)利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以長三角地區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長三角地區城市金融群的發展影響其產業結構調整速度的快慢。[9]王春麗、宋連方(2011)利用中國31個省市面板數據模型研究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結果表明金融發展總量對產業結構優化有明顯促進作用,而金融效率并沒有表現出積極的影響。[10]程海燕、程宇(2012)以我國東部地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建立VAR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發現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之間并未實現有效互動。[11]羅榮華、門明等(2014)通過控制政府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額、人力資本等因素,實證分析了我國30個省市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各省市在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的作用程度存在較大差距。[12]
縱觀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大多數都是建立在對時間序列分析的基礎上,鮮有面板數據模型,無法識別個體的異質性;一些學者在衡量產業結構調整時,僅僅考慮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并沒有考慮到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現有的研究大多數都是針對某一地區進行分析,并未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進行全面的對比分析,不利于探尋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的區域差異性。本文把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分為東、中、西部地區,以三個地區1993~2013年的面板數據作為樣本,在構建變參數模型的基礎上,從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兩個維度來研究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并詳細對比分析東、中、西部的區域差異,從而彌補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為制定更加合理的產業金融政策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議。
(一)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1.產業結構調整指標
在產業結構理論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認為,隨著一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分布將從第一產業轉移至第二、三產業,因此本文選取第二產業增加值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GDP的比重來衡量產業結構合理化的程度,用ISR表示;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具體反映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產值比例變動的過程上,為了體現出第二、三產業的有序更替,本文采用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增加值之比來衡量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用TS表示。

2.金融發展指標
美國經濟學家Goldsmith(1969)提出了金融相關率的概念,是指一國全部金融資產價值與該國經濟活動總量的比值。由于我國資本市場起步晚、發展時間短,總體上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銀行信貸仍舊占據主導地位,因此本文采用金融機構年末存貸款余額與GDP之比來表示金融相關率,用FIR表示;金融發展規模(FSR)用金融業增加值與GDP的比值來表示;金融發展效率(FDE)用貸款與儲蓄之比表示,該比值描述了金融中介將儲蓄轉化為貸款的效率,該值越大,說明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越高。

3.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數據全部來自于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Wind資訊金融終端以及《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
(二)模型的選取
1.面板單位根檢驗
在建立模型之前,采取LLC、ADF以及Fisher-PP等檢驗方式對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三種檢驗的詳細結果可以看到,總體上,僅FDE的水平值是平穩的,不存在單位根。其他四個變量均為不平穩序列,但它們的一階差分形式均拒絕了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因此這四個變量都是一階單整序列。
2.面板協整檢驗
通過單位根檢驗發現,四個變量是同階單整的,這為協整檢驗提供了基礎。只有通過協整檢驗,才能避免“偽回歸”這一陷阱。本文使用Johansen協整檢驗法,分別對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標變量以及產業結構高級化指標變量與金融發展指標(金融相關率和金融發展規模)進行了協整檢驗,具體結果見表2和表3。

表1單位根檢驗結果

表2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金融發展協整關系的Johansen檢驗結果

表3產業結構高級化與金融發展協整關系的Johansen檢驗結果
由表2、表3可知,檢驗結果拒絕了沒有協整向量的原假設,說明產業結構合理化變量ISR、產業結構高級化變量TS分別與金融相關率FIR、金融發展規模FSR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可進行面板數據回歸分析。另外,金融發展效率FDE是平穩變量,可以直接引入模型。
3.確定模型類型
在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及高級化的金融發展影響因素進行基于地區差異的面板數據分析時,根據截距參數和斜率參數中各分量的不同限制要求,有三種模型選擇:常參數模型、變截距模型、變參數模型。[13]
(1)常參數模型
常參數模型的總體回歸設定見模型(1)。

其中,i=1,2,3,分別表示東、中、西部地區;t= 1,2,..,21,分別表示1993~2013年;Y為ISR或TS(下同)。模型(1)假設東、中、西部既無個體影響差異也無結構變化。
(2)變截距模型
變截距模型的總體回歸設定見模型(2)。

模型(2)假設東、中、西部存在個體影響差異,但無結構變化,并且個體影響差異可以用截距項的差別來說明。
(3)變參數模型
變參數模型的總體回歸設定見模型(3)。

模型(3)假設東、中、西部既存在個體影響差異,又存在結構變化,即在允許東、中、西部的個體影響差異由變化的截距項來說明外,還允許斜率參數依東、中、西部變化,用來說明東、中、西部的結構變化。
為了避免模型設定偏誤,改進參數估計的有效性,需要檢驗以下兩個假設:

β1=β2=β3
若接受假設H2,則直接采用常參數模型;如果拒絕假設H2,就需要進一步檢驗假設H1,接受H1則采用變截距模型,若拒絕H1,則采用變參數模型。
檢驗假設H2的F統計量為:

檢驗假設H1的F統計量為:

其中,S1、S2和S3分別為變參數模型、變截距模型和常參數模型估計的殘差平方和。
(三)實證分析
1.模型設定
利用模型設定統計量的檢驗結果見表4。從表4中可知,不論是ISR還是TS,均有F2>2.88,因此拒絕假設H2,F1>3.18,進而又拒絕假設H1,說明應該采用變參數模型。

表4模型設定檢驗結果
2.實證研究結果
本文分別以產業結構合理化變量ISR和產業結構高級化變量TS為被解釋變量,以金融相關率FIR、金融發展規模FSR以及金融發展效率FDE為解釋變量,對我國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地區建立面板數據變參數模型,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
3.實證研究結果分析
全國及各地區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合理化及高級化的影響及其顯著性分別見表6、表7。
從全國來看,由表6可知,FIR和FSR的回歸系數均為正值,且FIR的系數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說明金融相關率和金融發展規模的擴張對產業結構合理化起到了正向的推動作用,且銀行業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貢獻更為顯著;FDE的系數為負但不顯著,說明金融發展效率對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具有不顯著的抑制作用。由表7可知,金融相關率與金融發展效率對產業結構高級化有促進作用,其中,金融相關率的系數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表明銀行業對產業結構高級化有顯著貢獻;但金融業規模的壯大卻抑制了高級化進程,不過這種抑制作用不顯著。

表5面板數據變參數模型估計結果

表6各地區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影響及其顯著性

表7各地區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及其顯著性
分地區看,由表6可知,金融相關率的提高對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起到了顯著的促進作用,對中、西部地區也有積極效果,但不顯著;金融發展規模的壯大對東、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均有積極影響,但僅對西部顯著;金融發展效率的提高對中西部地區具有顯著的消極影響,對東部地區有促進作用但不顯著。由表7可知,金融相關率的提高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在東、中、西部都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金融發展規模的擴張和效率的提升對東部地區產業結構高級化有積極影響,但不顯著;金融發展規模和發展效率對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高級化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和促進作用。
(一)研究結論
綜合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結論:
1.金融相關率對東、中、西部產業結構合理化及高級化都有促進作用,且對東、中、西部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對東部產業結構合理化促進作用顯著,對全國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及高級化的促進作用均顯著,說明銀行存貸款余額占GDP的百分比與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合理化程度正相關。這主要是因為我國以銀行為主導地位的金融體系形成已久,近幾年雖然有所改善,但銀行業的主導地位依然未被有效撼動。
2.金融發展規模和金融發展效率對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均有促進作用,不過,這種促進作用均不顯著。可能是因為東部地區金融資源豐富,已大致形成了銀行、證券、保險和信托等多元化的較為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且優化配置效率相對較高,使得金融業在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發揮了正向作用。不過,總體上看,東部地區金融發展規模和發展效率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促進作用還有待挖掘。
3.從金融發展規模和效率對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看,中西部的表現趨同。但金融發展規模對中西部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的作用符號截然相反,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作用為正,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作用為負,說明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仍處于合理化階段。與此同時,金融發展效率對中西部產業結構合理化及高級化的作用符號也截然相反,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作用為負,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作用為正,說明隨著金融改革與深化的不斷推進,以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和國內產業分工的加快調整,中西部地區后發優勢逐漸顯現,金融發展效率和產業結構不斷提高與優化,兩者的互促作用日益顯著。
(二)相關建議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為了更好地發揮金融在促進各地區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中的作用,特提出以下建議:
1.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挖掘直接融資潛力。從以上研究結論可知,金融相關率對全國及東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及高級化均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金融發展規模對全國及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截然相反的表現表明我國銀行業的主導地位依然未變,間接融資市場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特別是在產業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升級的今天,直接融資市場的潛在作用應更進一步挖掘。
2.強化金融發展效率,提高金融業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以上研究結論表明東部地區金融發展效率對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有促進作用,但不顯著。說明作為發達地區,為了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我國東部地區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還應更進一步加強,只有這樣,東部地區金融支持經濟的作用才能進一步提高。另外,以上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區金融發展效率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從全國看,金融發展效率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中西部地區更應提高儲蓄轉化為投資的作用,弱化金融發展效率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顯著的抑制作用,為全國產業結構合理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3.大力發展金融業,提高金融業增加值。以上研究表明金融發展規模對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均有促進作用,但這種促進作用均不顯著。說明東部地區的金融業還應進一步發展,努力提高金融業增加值及其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的作用。另外,中西部金融發展規模對產業結構高級化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從全國看,金融發展規模對產業結構高級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從中西部金融業發展的實際看,應大力發展金融業,特別是證券業,進一步放開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渠道,提高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提高金融配置資金效率,促進產業結構的高級化。鼓勵和引導中西部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鼓勵技術創新,培育新興產業,使產業結構的轉移承接更加順利地進行,從而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貨幣分析小組.2014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EB/OL].http://www.pbc.gov.cn/publish/goutongjiaoliu/524/2015/ 20150703184720657395076/20150703184720657395076_.html.
[2]Patrick,H.T.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veloped Coun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66(14):174-189.
[3]Goldsmith,R.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155-213.
[4]DaRin,M.,Hellmann,T.Banks as Catalysts for Industrializ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2(11):366-397.
[5]Binh,K.B.,Park,S.Y.,Shin,B.S.FinancialStructureDoes Matter for Industrial Growth:Direct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6.
[6]Eichengreen,B.,Gullapalli,R.,Panizza,U.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y Growth:A Synthetic View[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Finance,2011 (30):1090-1106.
[7]范方志,張立軍.中國地區金融結構轉變與產業結構調整研究[J].金融研究,2003(11):36-47.
[8]蔡紅艷,閻慶民.產業結構調整與金融發展——來自中國的跨行業調查研究[J].管理世界,2004(10):79-84.
[9]葉耀明,紀翠玲.長三角城市群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J].上海金融,2004(6):10-12.
[10]王春麗,宋連方.金融發展影響產業結構優化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1(6):51-56.
[11]程海燕,程宇.基于Sims—VAR模型的產業結構與金融發展互動研究[J].求索,2012(7):26-28.
[12]羅榮華,門明,何珺子.金融發展在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效果研究——基于我國30個省級面板數據[J].經濟問題探索,2014(8):84-91.
[13]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李丹;校對:龍會芳)

A R eg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mpacts that F inancial D evelopment has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From the Two 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u Qiuling,Liu Wei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Abstract:This paper use the data from 1993 to 2013 to examines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the east,middle and west regions of China,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by constructing a variable parameter panel data model.We find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 (FIR)promotes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various regions,and the promotion in the East is significant,so banks are still in a dominant position.The scale and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ve the positive effect to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the East,but they are not significant.Furthermore,the effects of the scale and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the Center and West are almost same,but forbook=61,ebook=67the rational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role is not same:the effect of financial scale development on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positive,which illustrates that the industry structure of the Center and West is still in a reasonable period.And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positive,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advantages of backwardness become more obviously in the Center and West.
Key words:financial development;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variable parameter panel data model
作者簡介:胡秋靈(1964-),女,陜西渭南人,博士,副教授,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理論經濟系副主任;劉唯(1992-),女,陜西安康人。
收稿日期:2015-11-15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6)01-006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