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輝
(中國人民銀行銅陵市中心支行,安徽銅陵244000)
?
TPP對中國的影響及對策
葉文輝
(中國人民銀行銅陵市中心支行,安徽銅陵244000)
摘要: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于2015年10月達成基本協議,協議總體呈現內容廣、制定標準高、無例外條款特點。尤其是在知識產權、國有企業條款、勞工和環境法規、原產地規則等領域代表著國際經貿關系的新趨勢。TPP在這些領域的協議及最終條款將可能導致中國制造比較優勢下降,貨物貿易空間被進一步擠壓,對外商直接投資產生沖擊,形成投資轉移效應,對中國的安全帶來負面效應。因此,要加快構建中國主導的區域經貿合作,減弱TPP對中國的負面影響;完善上海自貿區建設,探索對TPP規則的融合;積極關注TPP談判進程,尋找適當機遇參與談判;加快中國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盡早做出應對之策。
關鍵詞: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經濟影響;應對策略
2015年10月,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簡稱TPP)達成基本協議,TPP協議總體呈現內容寬、標準高、無例外條款的特點,尤其是在知識產權、國有企業條款、勞工和環境法規、原產地規則等領域代表著國際經貿關系的新趨勢,協議內容和標準也體現出美國自由貿易理念及其戰略利益訴求。TPP談判及最終條款將對中國經濟產生現實和深遠影響,思考中國在TPP規則下可能遇到的挑戰并如何應對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有國內學者圍繞美國、日本加入TPP的大國戰略、加入TPP后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國是否應該加入以及TPP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策影響等議題展開研究,其中不乏關于TPP談判對中國影響的宏觀分析。如張士銓(2012)認為TPP是美國意圖掌控亞太地區經貿規則制定,中國應加強與本地區國家的經貿聯系,用簽訂自由貿易協議的方法鞏固經濟利益。[1]徐長文(2011)認為中國應參與TPP談判,這能夠倒逼國內改革。[2]吳澗生等(2014)認為,短期內中國不加入TPP的負面影響有限,美國也很難實現借此牽制東亞一體化的目標;但從長期看,中國從全局和戰略高度統籌謀劃,應及早制定應對預案。[3]潘曉明(2015)認為TPP將導致現行國際貿易規則體系的重大調整,應該利用TPP所帶來的外部刺激,以改革促發展,為經濟發展創造新機遇。[4]趙娜(2014)通過定性分析得出中國出口會受到TPP潛在沖擊,需要借此外部沖擊的壓力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進程。[5]
綜上所述,現有文獻中大多認為TPP將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影響,且普遍認為應通過改革,加快結構調整來積極應對。但對TPP協議的形成背景,特別是2015年10月TPP基本協議情況關注較少,對TPP對成員國內的影響、對中國的影響的差異分析較少,在具體應對措施中討論的較為宏觀。本文將在以上幾個方面予以重點分析和討論,思考中國在TPP規則下可能遇到的挑戰并如何應對。
TPP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特別是在美國于2008年開始主導TPP談判進程后,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在成員國數量、協議內容的廣度和標準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相對于以往的自由貿易協定,TPP作為跨區域的自由貿易協定,表現出成員國之間差異性和復雜性較大,協議內容和標準更多體現美國自由貿易理念及其戰略利益訴求,覆蓋領域更加廣泛、規則也更加透明等顯著特征。
(一)TPP的形成背景與過程
TPP的前身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議(TPSEP),最早是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中的新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文萊四國于2002年發起,旨在貨物、服務、知識產權貿易和投資等相關領域給予互惠經濟合作。2008年,美國宣布加入TPP談判,并邀請澳大利亞、秘魯等國加入;2009年11月,TPSEP正式更名為TPP,美國開始主導談判。隨后,馬來西亞、越南、墨西哥、加拿大等國陸續加入;2013年3月,日本宣布加入談判,TPP成員國增加至12個。2015年10月,12個成員國在部長級會議上達成TPP基本協議,同意進行自由貿易,并在投資及知識產權等諸多領域統一規范。
(二)TPP成員國基本情況
目前TPP中12個成員國GDP總量約占全球的40%,貨物貿易約占全球總量1/3,但各成員國之間差異巨大。根據世界銀行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人口最多的美國人口已達3.19億,而最少的文萊全國人口僅41.7萬。美國、日本、加拿大等七國人均GDP均在3萬美元以上,秘魯、馬來西亞、墨西哥和智利等四國人均GDP低于1.5萬美元,最低的越南人均GDP僅為2050美元。新加坡的外貿依存度高達351%,而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秘魯則低于50%。美國和日本的貿易赤字分別為5050億美元、1022億美元,而文萊和新加坡則分別出現57.8億美元、435.2億美元的貿易順差①根據世界銀行網站相關數據整理。。此外,墨西哥、加拿大在TPP區域內的出口份額分別高達90%和88%,而智利、越南、馬來西亞、秘魯等國出口TPP區域的份額不足45%。
(三)TPP基本協議中的重要條款
從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2015年10月5日公布的概要來看,TPP基本協議包括30個章節,旨在追求更高層次的貨物和服務貿易自由化。與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相比,TPP覆蓋領域更加廣泛、在服務貿易領域的例外更少、規則也更加透明。
1.貨物貿易方面。TPP追求零關稅目標,要求成員國大部分工業產品關稅在協議生效后即刻取消,剩余商品關稅亦在約定時間內削減;同時消除或削減農產品關稅和其他限制性措施,推動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等政策改革。
2.服務貿易方面。TPP成員國須接受負面清單義務,除特殊情況外,成員國市場應對TPP服務供應商完全開放。TPP同時對涉及商標、專利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內容制定了專門條款,以全面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
3.跨國投資方面。除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外,TPP允許投資資金自由轉移。此外,TPP引入負面清單機制,除軍工國防等部門特殊領域外,成員國市場向TPP成員國投資者全面開放,并設立中立、透明的國際投資爭端解決機制。
4.特殊條款方面。TPP要求成員國不得為了鼓勵貿易和投資而弱化環境法律,要求避免通過對國有企業提供非商業支持,造成對其他締約方的不利影響。此外在勞工、政府采購、反腐敗等方面,TPP也做出了詳細約定。
(一)美國主導的TPP是實現其在亞太地區經濟戰略的重要工具
1.TPP成為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經濟工具。2008年起,美國在加入TPP后主導了TPP整個談判進程。在協議內容和談判參與國選擇上,TPP帶有較強“圍堵中國”的色彩。美國甚至提出“不能由中國制定貿易規則”。從TPP基本協議內容看,重點在服務貿易開放、環境保護、政府采購、國有企業等方面制定了不利于中國的條款;在談判國組成上,部分國家在地理上與中國接近,并與中國長期存在海洋、領土爭議,將其納入TPP有利于美國進一步增加在亞太地區影響力,形成不利于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環境;在經濟版圖上,則通過在TPP中納入中國的第二、第五大出口國(美國和日本)及與中國貿易結構相似的發展中國家,通過貿易替代和轉移效應削弱中國制造的比較優勢。
2.TPP基本協議有助于解決美國貿易失衡問題。美國認為WTO規則不合理是美國國際貿易產生逆差的重要原因。一是WTO重在推動貨物貿易自由化,對服務貿易自由化推動不夠,而美國在服務貿易方面更具比較優勢,美國試圖通過TPP放大其服務業的比較優勢。二是WTO對環境、勞工權益保護的要求不夠嚴格,發展中國家環境、勞工成本低于發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美國等發達國家希望發展中國家提升環境、勞工等成本,降低其貨物貿易的比較優勢。三是美國在高新技術領域具有比較優勢,而WTO規則限制了美國在該領域的出口。美國試圖通過主導TPP,然后吸引其他國家加入方式,繞開WTO規則解決自身貿易失衡問題。
(二)TPP對其他成員國家的影響分析
1.有利于促進區域貿易,但對各國的實際作用存在差異。一是在解決零關稅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在現有WTO框架下,TPP各國關稅水平差異較大。越南、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等發展程度相對較低的國家,關稅水平偏高;而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關稅水平較低,新加坡僅為0.2%。TPP協議旨在達到零關稅的目標,但在具體推進過程中,由于目前各成員國關稅水平差異較大,難以達成一致。二是TPP對貿易的提振作用十分有限。墨西哥、加拿大80%以上的出口份額已在TPP區域內,再提升空間有限。智利、越南、馬來西亞、秘魯等國出口TPP區域的份額不足45%,但這些國家關稅、非關稅貿易壁壘短時間內難以消除,對這些國家的出口提振作用不會明顯。此外,TPP成員國中出口主要目的國仍是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三國,TPP協議可以減少以上三國對中國的貿易依賴,但如果沒有中國等大國加入,TPP對貿易的提振作用將十分有限。
2.可能沖擊各成員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由于這些利益沖突,目前TPP談判進程已嚴重滯后于計劃。如,在農產品和汽車開放方面,美國和日本沖突較大;在服務業方面,發展中國家擔心開放會沖擊國內的就業,也有可能會使政治利益受損;TPP投資條款中要求資本流動自由化,這對發展中國家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也是巨大挑戰。此外,TPP同樣具有貿易保護主義色彩,如在紡織品和服裝條款中,要求從棉紗開始,使用的絲線和面料來源于TPP締約方國家和地區。
在擴大貨物市場準入、提高投資者保護水平和減少投資限制方面,TPP的新規則對中國國內企業走出去具有積極意義。但整體來看,TPP的規則和框架是美國為維護其在全球貿易中的競爭優勢,保護自身戰略利益而設計的。目前,TPP代表的高標準貿易規則并不符合中國國情,上述規則和框架協議也將會給中國帶來諸多挑戰。
(一)中國制造比較優勢下降,貨物貿易出口會受到明顯影響
一是從出口目的地看,不少TPP成員國是中國的貿易競爭對手。中國是美國和日本的最大進口國,2014年分別占其進口比重的20%和22%,而其他TPP國家占美、日的進口比重分別達到38%和25%。在美國的主要進口國和地區中,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僅次于中國和歐盟,是美國前五大進口國和地區;而對日本而言,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在其主要進口國中位居前列。二是TPP成員中部分國家與中國的貿易結構較為相似。中國出口產品中機械和交運工具占比高達46%,輕紡制品達16%;而墨西哥、馬來西亞和越南的出口結構中,機械與運輸工具占比在33%~41%之間,越南的輕紡制品占比更高達22%。這意味著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存在比較激烈的出口競爭。而從關稅角度看,中國關稅水平與墨西哥、越南相仿,遠高于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由于TPP成員國之間將大幅甚至完全消除關稅與非關稅壁壘,中國不加入TPP則意味著,與墨西哥等存在出口競爭的TPP成員國相比,中國出口到TPP成員國的競爭壓力將變大。根據有關機構測算,在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不變,不加入TPP且TPP成員間消除全部關稅的情況下,中國的紡織品、食品加工、服裝、汽車出口將下降2%~3%。進口方面,除了電子產品將輕微上升外,其他所有產業的進口量下降幅度平均在1%左右。此外,在中國不加入TPP,且TPP成員國間能夠全部消除關稅情況下,中國將會通過貿易等渠道導致進出口下降0.5%~1.5%。
(二)形成投資轉移效應,對外商直接投資產生沖擊
目前,中國制造業在外商投資制造業方面給予優厚條件,通過土地、稅收方面的優惠,吸引外資進入。而服務業由于嚴格控制,外商投資較少。TPP大大降低了成員國服務業的投資門檻,并且提供諸多投資便利,未來外資會更多轉向TPP成員國家,而中國如果不擴大服務業開放程度,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將受到沖擊。
(三)TPP與TTIP①與TPP相對應的另一個國際多邊協議是2013年6月美國與歐盟正式啟動的TTIP(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兩者共同組成了美國一體兩翼的經濟戰略,同時也構成美國外交戰略東移的一部分。構成“一體兩翼”,中國貿易空間可能被進一步擠壓
由于美國和歐盟發展程度相似,跨大西洋關稅平均水平僅為3%~5%,因此TTIP談判難度較TPP會更低。目前,美國與歐盟約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世界貿易額的1/3,相互投資達3.7萬億美元,一旦TTIP達成后,取消關稅將會發揮巨大效用。此外,簡化通關程序、開放公共采購市場,都會使經濟復蘇乏力的美國與歐盟從中獲益。據有關機構研究顯示,TTIP生效后,歐盟對美國出口總體將增長28%,歐盟每年將從中受益1190億歐元,同時也將為世界帶來1000億美元的貿易增長,TTIP與TTP可能將改變世界貿易規則、產業行業標準,對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間的準貿易聯盟形成巨大挑戰。
(四)可能給中國安全帶來負面效應
一是TPP協議在美國主導下帶有強烈的地緣政治目的。中國周邊部分國家由于長期以來與中國存在領土、海洋爭端,對中國崛起存在強烈的不安全感,同時意圖在中美爭端中獲益。通過加入TPP一方面有助于國內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通過加強與美國經濟聯系在心理上產生有美國保護的安全感,不排除其與美國簽訂更多的安全協作協議的可能。二是TPP給予個別國家在中美間左右逢源的機會。TPP協議一旦最終達成,中美經貿關系必然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降溫,部分國家在加入TPP的同時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期望成為中美經濟聯系的通道。目前,哥倫比亞、泰國、印尼、中國臺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均表態希望加入TPP。
(一)加快構建中國主導的區域經貿合作,減弱TPP對中國的負面影響
加快“一帶一路”戰略、亞投行、亞太自貿區(FTAA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和國內自貿區(FTZ)等一系列對外開放合作方面建設。一是注重發揮亞投行的推動作用,減弱TPP對中國的負面影響。目前,除美國、日本和加拿大等國家外,亞歐地區的大部分國家都是亞投行的成員國,因此應充分發揮亞投行的推動作用,積極在外交戰略中發揮資本在國際金融中的力量,減少TPP帶來的去中國化影響,擴大中國的貿易優勢,全面促進亞洲區域的互聯互通和經濟一體化進程。二是加快雙邊和多邊實質性區域經貿合作進程。注重包括東亞區域在內的區域經濟合作,重點推動以中、日、韓三國為主的東亞自由貿易區,鞏固中國與東盟、智利、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經貿合作關系,在主要領域進行實質性合作,與美國和日本爭奪該地區的領導權和話語權。同時支持企業加快產業升級,通過將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越南等國,進而利用TPP的優惠關稅繼續對美出口。
(二)完善上海自貿區建設,探索對TPP規則的融合
上海自貿區的建立是中國經濟新的試驗田,自貿區將實行金融制度、貿易服務、外商投資和稅收政策等多項改革措施,同時也將擴大金融、文化和社會服務領域,這與TPP協議中擴大服務業貿易的開放是一致的。上海自貿區的建立主要目的是制度創新,因此可以在自貿區實施一些與TPP規則一致的改革,探索實現與TPP規則的融合,并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形成全國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增強中國應對TPP規則的內生能力。
(三)積極關注TPP談判進程,尋找適當機遇參與談判
由于TPP談判采用閉門會議,透明性不高,一些細則并未公布,而已公布的細則門檻較高,中國短期內滿足TPP條件還比較困難。應深入追蹤研究TPP談判進展情況,并分析研究可能對中國產生的重要影響。此外,從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看,如果中國選擇忽視TPP的存在,則將有可能被孤立于亞太經濟的核心圈之外。鑒于中國目前已經與澳大利亞、韓國等國簽訂了自由貿易的協定,可以尋找適當時機參與TPP談判。同時,也可以選擇與重要的TPP成員方舉行雙邊貿易協商,以稀釋TPP規則對中國的負面影響。
(四)加快中國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
從某種程度上看,TPP協議代表了新的國際分工和競爭游戲規則。可借鑒TPP標準,為中國正在積極推動的產業結構調整改革和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借鑒參考。一是提升現代服務業,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促進技術創新,降低高能耗、高污染產品的生產,制定綠色環保標準,提升這些產品的競爭優勢。二是對出口產品類別和產品結構做出全面調整和升級,直接面對北美和東亞市場,以一種“倒逼機制”將中國制造的產品向高端化推進。三是降低經濟的對外依存度,立足于擴大內需,充分利用國內的巨大市場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參考文獻:
[1]張士銓等.美國主導下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與中國的對策[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2(04):34-40.
[2]徐長文.TPP的發展及中國應對之策[J].國際貿易,2011(03):36-40.
[3]吳澗生,曲鳳杰.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趨勢、影響及戰略對策[J].國際經濟評論,2014(01):65-76.
[4]潘曉明.TPP高標準國際貿易規則對中國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國際展望,2015(5):96-111.
[5]趙娜.TPP對中國出口產業的潛在威脅及對策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4(2):23-28.
(責任編輯、校對:盧艷茹)
The Impact of Trans-P acific P artnership(TP P)on China and R ecommended R esponse Measures
Ye Wenhui
(People's Bank of China Tongling centre branch,Anhui Tongling)
Abstract:The TPP led by the U.S.reached basic agreement in October 2015,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nt of the agreement is generally presented a wide range,high standard,and no exception provisions,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the terms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labor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rules of origin that represents a new trend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The TPP agreement in these areas and final clauses may lead to declin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further squeeze of trade in goods space,impa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formation of investment transfer effect,and negative effect of China's security.Therefore,China shoul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weaken the TPP negative impact to China;complete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explore the fusion of TPP rules;regard the TPP negotiations positively, find appropriat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in negotiations;accelerate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aking a response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economic impact;coping strategy
作者簡介:葉文輝(1982-),男,安徽池州人,就職于中國人民銀行銅陵市中心支行,主要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金融、征信理論與實務。
收稿日期:2015-11-16
中圖分類號:F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6)01-0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