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波(浙江省慈溪中學 浙江慈溪 315300)
?
精雕細琢巧打磨——由一節“優課”反思教材處理策略
李維波
(浙江省慈溪中學浙江慈溪315300)
摘要:文章以“化學反應中的熱量變化(第一課時)”為例,反思教材處理,提出以尊重教材根本,發揮主動性、創造性進行教材加工的策略,并進行了實踐。
關鍵詞:打磨;教材處理;課堂教學
教材處理是指在深刻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利用教材資源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來設計教學的過程。一堂課精彩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材處理是否恰當。不久前,筆者參加了浙江省優課評比,課題是蘇教版化學2專題2第二單元“化學反應中的熱量變化(第一課時)”。通過對本節課的“千錘百煉”,引發了筆者對教材處理的思考。
教材是學科知識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功能和課程理念。教材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張圖表、每一個實驗都有其重要的教學價值。進行教材處理時,首先要尊重教材、讀懂教材、理解教材的知識結構及其相互關系,這是活用教材的前提。
[案例1]課本“交流與討論”中要求學生判斷如下,四個反應是放熱反應還是吸熱反應:(1)鎂條燃燒,(2)高溫煅燒石灰石,(3)氧化鈣和水反應,(4)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筆者原認為,讓學生多學會判斷幾個反應,才足以應付考試,于是又補充兩個反應:碳與二氧化碳的反應、碳與水蒸氣的反應。但在試教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對補充的兩個反應根本討論不出結果,課堂氣氛一度陷入低谷。
[反思]仔細研究課本,筆者發現,教材的意圖是要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學知識來判斷反應的類型,補充的這兩個反應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毫無經驗可借鑒,自然無從下手。所以,這兩個補充反應屬于畫蛇添足,根本多余。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有句名言:“我們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教材的內容的選取是眾多教育專家經過反復考量的,所以我們處理教材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的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心理發展水平來設計教學過程。我們不能一味以考試為目的,認為教材的內容太簡單而任意拔高教材內容;或者片面追求“熱鬧”的課堂氛圍,動不動就討論,嚴重脫離教材。我們要科學理解教材,充分尊重教材,方能駕馭教材,為我所用。
尊重教材并不意味著必須“照本宣科”,我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創造性,合理加工教材,使得教學設計最優化。
1.取代——替換教材原有素材
[案例2]課本“活動與探究”實驗2中,將氫氧化鋇晶體和氯化銨晶體在燒杯中混合反應,感受混合物的溫度變化。由于是敞口裝置,筆者在實驗準備過程中,一度被產生的氨氣刺激得咳嗽不斷。
[反思]本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反應中熱量的變化,并不要求研究產物的性質。教材中的這個實驗不夠綠色環保,對學生的身體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經過資料查閱,筆者將實驗修改如下:向塑料袋中加入約2藥匙氫氧化鋇晶體,再加入約1藥匙氯化銨晶體,迅速扎緊口袋,用手在塑料袋外輕輕揉搓反應物,使之充分混合,感受反應中的熱量變化。課本中的原實驗被取代后,并沒有改變教學目的,反而能使教室環境更潔凈,是一次成功的取代操作。用其它素材取代教材內容時,必須要能承載課本素材的教學任務,還要有其特有的優越性,否則就沒有替換的必要,容易弄巧成拙。
2.加成——增加教材部分內容
[案例3]課本“交流與討論”中: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是放熱反應還是吸熱反應?學生判斷出現困難,教學設計突現斷層。由于該反應是中學階段經典反應,棄之不用顯然不行。如果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又不符合學生思維發展規律。如何突破,成為難點。
[反思]為突破這個難點,筆者經過反復思考,增加了一個演示實驗,教學過程設計如下:首先將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倒入大試管中混合,請學生感受這個反應的熱量變化。由于學生用手感覺不到溫度變化,從而想到借助測量儀器來測溫。教師介紹溫度傳感器的使用方法,并邀請學生一起使用溫度傳感器,來完成對這個反應的測溫工作,最終得出該反應為放熱反應的結論。這個演示實驗的增加,不僅順利落實了教學知識目標,而且將現代儀器應用于實驗,使學生認識化學實驗中定性與定量的結合,拓展了思維的深度。增加教學內容時,必須緊扣本節課教學目標,對重難點的突破有很大的幫助,否則就會成為“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累贅。
3.重整——調整教材內容順序
[案例4]本單元教材的內容是:①能量轉化的實例;②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③化學反應中的熱量變化;④認識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⑤熱化學方程式的學習;⑥從化學鍵的角度分析反應中熱量變化的原因;⑦從物質能量差異分析反應中熱量變化的原因。筆者認為,對于本節課的主題,①②③④⑦都是從宏觀的角度來認識的,⑤⑥是從微觀角度來分析的。按照教材順序進行教學設計,學生的思維跳躍性比較大。
[反思]筆者通過反復研讀教材,決定打破原有的教材順序,重新進行編排:①能量轉化的實例;②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③化學反應中的熱量變化;④認識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⑤從物質能量差異分析反應中熱量變化的原因;⑥初步認識熱化學方程式,將“熱化學方程式的深入學習”和“從化學鍵的角度分析反應中熱量變化的原因”放在第二課時。這樣的順序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發展能力。對教材進行重整時,必須要熟悉教材內容,厘清教材的知識結構,才能庖丁解牛,否則容易使教學設計線索不清,陷入混亂。
4.還原——回歸教材所需情境
[案例5]課本開篇用簡明的文字,說明了化學反應中不僅有物質變化,同時有能量變化,并指出研究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化學反應為生產和生活服務。如何讓這段文字表達的意思更形象?如何讓本節課在引人入勝的情境中拉開序幕?
[反思]筆者反復尋求素材,為了突出化學反應在能量轉化中的重要地位,做了以下嘗試。首先展示能源革命的圖片,介紹能源革命的重大意義,然后引入氫能這種新能源,引導學生分析氫能源的突出優點,最后介紹青島四方的世界首列氫能源有軌電車。通過以上情境,學生發現同樣是化學反應H2+O2→H2O,可以實現不同的能量轉化方式,從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認識到,化學反應不僅可以制備新物質,在能量轉化方面也有重要地位這個主題。通過還原鮮活的情景,轉化了教材中相對枯燥的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本節課的順利展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將化學知識與科學技術融合在一起,彰顯了化學在生產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落實了教學的情感目標。還原教材所需情境時,盡可能選取正面素材,以展示出化學的獨特魅力,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反之容易使學生滋生對化學的恐懼感和厭惡感,不利于教學任務的展開。
5.分解——分解教材教學難點
[案例6]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認識熱化學方程式的意義和初步學習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教材中先介紹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要求,再舉例說明熱化學方程式的含義。這是本節課難點之一,教學中常常出現“老師講的清清楚楚,學生聽得稀里糊涂”的場景。
[反思]如何化解難點,讓學生自主發現熱化學方程式的含義和基本書寫規則?筆者嘗試通過三組比較,把“直接告知”轉為“體會感悟”。

筆者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觀察比較不同的化學方程式,得出了結論,使知識的獲取變得主動。要化解教材的難點,關鍵在于如何巧妙地設計階梯式問題,降低學生學習的起點,使得學生的思維隨著一個個問題螺旋上升,最終達到教學目標制高點。
教材的處理策略遠不止此,我們要精雕細琢巧打磨,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充分尊重教材、科學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度的加工,充分挖掘教學素材,實現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圍繞教學目標處理好教材,才能構建化學優質課堂,才能打磨出學生真正喜歡聽到的優課。
參考文獻
[1]陳向明.莫為浮云遮望眼—新課標下高中化學教材資源使用的再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3,(9):46-48
[2]王保強.化學教學內容處理的有效途徑[J].化學教學,2012,(9):15-16
[3]夏立先.淺談中學化學教材處理藝術[J].化學教育,2003,(10):14-15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3.003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3-0007-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