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麗
(新疆喀什第三師第一中,新疆喀什 844000)
說課活動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的有關理論,進一步熟悉大綱、熟悉教材,提高教師處理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學法的實際教學能力和教師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進而全面提高教學的質量。本文主要講的是高中英語閱讀課的說課技巧。
說課應該對教材進行一定的排列整合,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課本規定的本課的基本內容;二是以文章為基礎,通過多媒體和網絡查詢相關有關的知識。當今的科技發展速度飛快,教材的內容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教學的需要,必須進行一定的補充,作為一名老師,一定要有前瞻性,讓孩子與時俱進,例如, iPhone7都要問世了,我們不能還在給學生講iPhone4s多么先進,這顯然是不行的。
高一高二不能高三化,聽、說、讀、寫要全面發展,一定要對學生有一個準確分析,可以從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進行分析,這個非常重要,是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的依據。這里舉一個例子,高一英語必修一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的說課。學情分析如下:不利條件:這節課是剛上高一就開始學,學生還處在對高中生活的適應階段,對初、高中不同的教學方法還沒有完全適應,接受能力不是很強,特別容易產生挫敗感,容易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有利條件:高一的學生最大的優點是還像個孩子,比較活躍、敏感,最主要的是都想著高一是新的開始,要告別過去,好好學習。
(1)Knowledge aims 閱讀的基礎是詞匯量。沒有一定的詞匯量,對文章的理解、推理都是無稽之談,所以一節課的知識目標就是學習理解掌握一些重要的單詞和短語。(2)Ability aims 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提高閱讀技巧及閱讀能力。這里要說明一下,一節閱讀課不可能訓練學生的全部閱讀能力,應該重點突破兩個能力:理解文章主旨和基本結構、理解文中具體細節。(3)Emotional aims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可以利用本課的教學來刺激學生,通過了解英語,喜歡英語,從而喜歡英語學習,做個快樂的英語學習者。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應該以學情為出發點,教學三維目標作為依據。三個目標中,我覺得主要是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因為只要這兩個目標實現了,孩子就會感覺到快樂,有興趣,自己想學,那么他很快就能背會單詞,這樣知識目標也就實現了。
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是從對學生的學情分析得來的,這里重點講一下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播放圖片供學生瀏覽,因為多媒體展示圖片形象直觀,信息量大,速度快,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有問題引導教學法和采用小組討論教學法。
第一,Lead in和warming up設計主要是為了實現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以頭腦風暴的方式向學生提出一系列與本文有關的問題作為課堂的導入。問題的設置要層層遞進,提問技巧是個別與集體相結合。這部分應該要使用多媒體。第二,Reading是本節課的主體內容,主要是為了突破能力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突破這個重難點上,可以采用分割法:A:Fast reading。一般可以設計如下的任務:(1)尋找段落主題句,歸納文章大意;(2)完成T/F questions。因為我們都知道,高考考試大綱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之一就是能理解主旨和要義,理解文章的基本結構,實際上就是高考當中的主旨大意題。B:Careful reading。這是核心閱讀,第二部分的教學任務就是理解文中具體信息;做出簡單的判斷和推理;理解作者的意圖、觀點和態度。實際上就是平時做的細節理解題和推理判斷題,一般可以詳細解釋每個段落;可以進行整合,不同段落設計不同的題型,通過閱讀尋找細節信息。
當然在整個過程中要讓學生相互討論,把課堂交給他們,不要立即給出答案,讓他們相互交流,相互幫助,老師再從全班獲得反饋。實際上,這就是“面對全體學生”這一理念,還可增加他們的“合作意識”。第三,Discussion是對文章的一個引申,設計的話題最好有多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必須尊重他們的差異,設計兩個話題,讓他們討論,這樣是讓學生知道,英語思維不能太片面,要從多個方面考慮問題。
這里給大家介紹一個教學方法:在討論環節中,將全班同學分成五組,他們是一個團隊,必須進行分工,各司其職,并要求每組派代表發言。發言人代表的不是他個人,而是代表整個團隊,這樣可以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第四,Homework。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作業的設計不能太死板,只是背單詞、讀課文,還是應該與教學重點相一致。
第五,板書設計。由于多媒體的使用,板書越來越不被老師重視,但它是一節課必不可少的。板書,是課程凝練的精華。板書的設計要簡潔,重點突出,能體現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參考文獻]
[1] 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 羅毅,徐躍.英語說課備課策略[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3] 周躍良.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