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衛飛
(育英學校小學分校,浙江溫州 325600)
新課改以來,學習方式的變革成了教學關注的焦點。“小組合作”以其共同參與、共同研究、共同發現,共同分享的獨特魅力,在教學實踐中,成為眾多教師促進學生學習目標達成、能力發展的一種教學組織學習形式。如何有效地發揮小組合作的價值最大化,筆者從活動內容策劃、活動形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同仁們共享。
我們知道,語文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學習和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而說出的話,寫出的文章,要反映一定的思想,使得它又具有思想性。在語文教學中要體現語言和思維訓練的核心作用,聽說讀寫四個維度的學習,是這一核心作用的直接反映。落實到課堂中,便是以問題為思維訓練的切入點。有效的問題設計,成了教師引導學生合作學習的突破口,成了引導學生逼近知識核心地帶實現學習目標的著力點。所以,問題的構建要從文本視角、兒童視角兩個層面加以關注。
語文教學以文本為依托,引導學生進行言語實踐。不同的文本有著不同的教學價值,達成不同的課程目標。有效解決文本的重難點,是達成課程目標的關鍵。《釣魚的啟示》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4單元,以“生活啟示”為專題安排的四篇課文之一。在教學中,學生理清課文內容大意后,根據單元主題來設計教學的核心問題:到底是什么事讓我獲得這個終生難忘的啟示?進而讓學生在獨立學習“釣魚”部分,體會人物“放魚”的心理活動及變化。學生通過圈、劃、思、品、批等學習方式獲取了語言學習的基本內容,了解了作者敘事的基本方法,但這樣的知識是零散的,不系統的。如何將這些內容形成一個完整體的知識鏈,是教學的核心目標,即:學習如何寫好“一事一議”的文章表達,為學生的單元習作做好鋪墊。在小組合作中,可以用“課文是如何把釣魚、放魚這件事寫具體的?”這樣直指表達的問題,促使學生從作者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波瀾起伏的內心變化、逼真的環境描寫等多重角度去發現探究事件的整個表達過程,達成核心教學目標。
兒童的語文學習,不僅是獲取語文知識的過程,更是形成語文能力的過程。然而,我們平時的教學往往忽視引導學生多文本內涵深層意蘊的挖掘,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淺嘗輒止、思考不深,阻礙了兒童的言語智慧和言語表現能力。我們知道,思辨,是以“問題探究”為載體思維的形式。在語文文本中,有著大量的思辨話題,這些話題往往與社會生活、學生閱歷,兒童理解有著千絲萬縷的難以獨自跨越的鴻溝,需要在共同的探討中,形成個性的、共識的,甚至是人生價值的共識。《釣魚的啟示》中的“放”與“不放”在兒童的理解中是一個生活常識,由于學生所處的背景不同,對“放”與“不放”的道德抉擇有著不同的理解,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這也是對文本“啟示”核心目標理解達成的關鍵。如何引導學生發現“放”與“不放”行為背后的深層內涵,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文本中走一個來回,需要不同學生的多元理解,形成思想的碰撞,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教學價值的有效達成。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話題:“這個小男孩到底選擇放魚還是不放?理由是什么?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1—9 自然段,找出充分的理由,并作簡單的批注。”這樣的話題是具有挑戰性的,在小組合作中是可以激起思維碰撞的,能夠促進學生閱讀品析鑒賞能力的提升。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綜合性、實踐性的綜合課程。”由此可見,課標把語文的核心目標聚焦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上,言語實踐是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關鍵所在,語文課堂以此貫穿課堂活動,通過對具體語境中話語的揣摩、感悟、探討、運用,學習并獲得符合教學目標的言語素養和技能。因此,小組合作作為課堂有效的組織形式,其合作探究的內容指向就應著眼于言語實踐的策劃,在小組合作中促進學生“規范、恰當、個性地進行表達的言語素養和技能”。
詞句學習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抓住詞句,細細品味;抓住重點段落,讓孩子先自己體悟,感受;抓住關鍵詞句,讓孩子展開豐富的想象,這些都是語用實踐的點,不僅能讀懂文本內容,還能讓孩子從中明白詞句的含義,培養孩子的語感,激發孩子表達的欲望。在《釣魚的啟示》一課教學中,引導學生品讀釣魚的語段時,學生閱讀時抓住了“過了好長時間”“小心翼翼”“一收一放”“迅速”等詞可以感悟到“我當時費了很大的力氣,好不容易才釣到這條魚的”,這樣的品味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于是繼續引導學生小組合作“這段文字的表達,從哪些方面寫出了釣魚的不易?”在小組合作中,學生發現“好長時間”不僅是等魚上鉤的時間長,也是釣魚的時間長;“筋疲力盡”不僅是魚的體能,還有可能是作者的體能;這段文字不僅是寫釣魚的難,也體現我釣魚的技術嫻熟;“不少水花”不僅寫出了湖面的動態,還從側面寫出了魚的大……小組合作,讓學生在交流中發現文本言語表現的智慧,懂得了作者表達的精妙。
“取法于課文,運用于寫作”的遷移性言語實踐,是“語用”實踐的方法之一。借鑒典型的句子,學習語言表達的方法;借鑒典型段落,遷移構段方式。借鑒典型的篇章,培養組段成篇的能力,是常用的言語遷移實踐方法。《釣魚的啟示》一課中,釣魚語段的動作描寫,爭論言語的表達,多次環境描寫對事件的反襯,文章回憶性文體的篇章結構,啟示的表達,都是學生遷移寫作表達言語實踐的典型范例。
然而,對于范例的學習領悟,學生很難在有限的課堂進行規范的文本表達。例如,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進行人物對話的言語實踐,一學生寫了與他與爸爸的一次關于課文內容的對話:
“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可以,你想問我什么問題?”
“爸爸,如果你在離可以釣魚的時間很近的時候釣到了一條大魚,你會怎么辦?”
“按道理來講應該要把它放到水里,不過我會把它拿回家去紅燒,哈哈!”
“你看一下書第十三課《釣魚的啟示》,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哦!原來是這樣做才對!”
可以看出,學生的這樣對話,學會了分段式地進行對話表現,但只是呈現出言語的內容,對于人物的心情、表情沒有適當地提示,使讀者只知其言,卻不知其情,這樣的對話顯得有些蒼白。如何引導學生還原情境,此時,我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一步補充,同樣的語言內容,加上了提示語境,使得整個對話充滿情趣:
我一回到家,就沖到爸爸面前,迫不急待地想考爸爸一個道德問題。
“爸爸,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可以,你想問我什么問題?”爸爸一臉滿不在乎、信心十足的樣子回答道。
我不以為然,悄悄地附在他的耳邊說:“爸爸,如果你在離可以釣魚的時間很近的時候釣到了一條大魚,你會怎么辦?”
“按道理來講應該要把它放到水里,不過我會把它拿回家去紅燒,哈哈!”爸爸似乎有些一本正經又有些風趣地說。
“你看一下書第十三課《釣魚的啟示》,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我把書扔在了他的身旁。
爸爸拿起書,認真地看了起來,嘴里喃喃地說道:“哦!原來是這樣做才對!”
在課堂實踐中,不同合作小組給出了不同的提升語境,也呈現出了不同的主題情境,有勸慰型的,有考察型,有取笑型的,課堂上充滿了樂趣和笑聲,學生也從中體會到語言細微差別帶來的不同語境。
小組合作學習,是同伴間共同研討、共同交流、共同成長的共同體,是一種同伴互助學習的有效形式。學生在教師圍繞課程核心目標活動策劃下,著眼于學生素養的提升,不僅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述和反省,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改善人際關系,而且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并做出適當地評價,修改完善個人的觀點見解,獲得成功的體驗,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因此,在教師科學合理地策劃下,小組合作學習對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學生素養的形成是會起到“推波助瀾”效應的。
[參考文獻]
[1] 祝新華,廖先.通過主題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理念、策略與實驗探索[J].教育研究,2013,06:101-106+157.
[2] 潘涌.閱讀教育的革命——論PISA閱讀素養觀的內涵擴展和升華[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120-125.
[3] [3]陸娟娟.九年級學生閱讀素養評價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4] 趙志祥,唐寶成.《釣魚的啟示》(第一課時)教學實錄與評析(一)[J].小學語文教學,2013,01:38-41.
[5] 李功連.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訓練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6] 劉甜.閱讀教學,在語用實踐中釋放活力[J].小學教學參考,2016,1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