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雅
(福建省永春縣第三中學,福建永春 362600 )
眾所周知,初中政治教育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課程。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材更加突出了對學生優(yōu)秀性格與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激發(fā)主動學習和積極生活的態(tài)度。這也是為學生奠定進入社會如何行為處世的思想基石。尤其是在各種負面信息充斥的網(wǎng)絡時代下,對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進行政治教育將會影響其一生。
然而,與其他基礎性的語文、數(shù)學等知識相比,政治課在初中教學中略顯地位不足。這也導致學生不將政治知識作為學習的重點,也就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殊不知這種錯誤的認識,直接影響了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的效果。其次,由于初中政治課突出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師在授課時也會顯露出“說教”的心態(tài),容易引起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的反感,進而影響了教學效果。另外,教學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采用“灌輸式”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不能根據(jù)學生的認知過程和實際生活案例進行講授,都直接影響了政治教學效果。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是形成良好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最為叛逆的時期。獨立意識強,而且對社會存在較為片面的認知,小的挫折或者合理的表揚,都會導致學生產(chǎn)生自卑或者自信的心理。而且對立心理、偏激心理嚴重,加之初中政治教學內(nèi)容大多是關于思想道德的教育,極易引起叛逆期學生的反感,進而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要準確把握和遵循學生的心理,緩解教師與學生的對立情緒,突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科學教育理念。但這并不是降低了教師的地位,而是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樹立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的意識,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課堂互動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活躍課堂氣氛的重要方式。在初中政治教學中,可以通過備課時準備的問題,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能夠迅速地縮短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而且也能夠更加真實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真實想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另外,如果采取提問的方式來進行課堂互動,則可以用問題將整個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思路串聯(lián)起來,引導學生向預設的方向思考。問題要來自于生活或者教材內(nèi)容,以學生的認知過程由淺至深。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初中政治的內(nèi)容較為常見,如果問題過于淺顯,那么會顯得十分乏味,打消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甚至導致學生心理上的反感。因此提問時要注意問題的深度,既要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又不能太深或者太淺。例如教學《責任與角色同在》一課,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到承擔責任的意義并積極承擔自己的責任。因此在開始時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談談對責任的認識。讓學生去思考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需要承擔的責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發(fā)揮引導作用。然后在了解學生對“責任”的認知水平的基礎上,講解“責任”的含義與來源。通過提問與互動,既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fā)學習興趣,又能在互動的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初中政治教育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為人處世等息息相關,因此在教學方法上引入案例教學法,通過列舉生活中存在的案例,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去思考、去明辨,無疑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課堂開始時,可以通過一個小故事來引出本課的主要內(nèi)容。例如《承擔關愛集體的責任》一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關愛集體和社會的責任感,樹立責任意識,并且要了解集體和個人的相互依存關系。可以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現(xiàn)象為案例進行探討。例如以教室衛(wèi)生差對學生個人的影響為例,通過反問的方式讓學生回答教室衛(wèi)生差時對個人學習、生活時的影響。鼓勵學生思考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認識到集體利益受損時,個人利益也是難以保障的,集體利益是每個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以生活中常見現(xiàn)象為案例,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知識,是最具有效性的教學方法。
初中政治教育與常規(guī)知識課程不同,但教學的意義十分重大。因此不能按照常規(guī)課堂講授的方式,直接將教學內(nèi)容灌輸給學生,這十分容易引起叛逆期學生的反感。因此首先應該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積極引導、循循善誘地進行;其次要提高課堂的互動性,以引導學生思考;在教學方法上則要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多舉實例以表達教學內(nèi)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李曉瑩.初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策略[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05):113-114.
[2] 文培勇.新課改下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方法探究[J].學周刊,2014(22):5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