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鋒
(甘肅靜寧縣阿陽實驗學校,甘肅平涼 743419)
農村學校特別是偏遠邊區的學校為服務區內的兒童提供了就學的機會,更為服務區內的民眾提供了經濟與農業服務。從某種程度上說,農村教育在整個社會教育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加之其他客觀因素,邊區學校管理出現了諸多問題,給學校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其一,校領導及教師認識不到位。特別是邊區村小學,缺乏一套系統的完善的規章制度。學校領導對制度漠然視之,全憑自己多年的管理經驗經管學校;好多學校的規章制度沒有針對性和實際操作性,學校處于靠慣性運轉前行的狀態,導致學生紀律性差,教師自覺性差,學校秩序差,教學規律差。其二,缺少必要的評價與督促。由于現行評價制度的偏差,學校的領導與教師對教學質量的重視遠遠高于對學校本身發展與提高的重視。沒有將學校的管理納入正常的評價體系范圍之內,這也是導致學校輕視管理的原因。再次,缺少社會監督,家長配合不到位。家長只關注學生的成績能否提高,而忽視學校管理和本身發展對學生的影響,不能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及時地提出建議和意見。
“官本位”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封建主義專權制思想在農村還有很深的根基。盡管教師特別是校領導受過良好的、專業的教育,但在農村這個大環境中,潛意識里或多或少的依舊存在這種觀念。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影響,“校長負責制”轉變為“校長專權制”,民主的、正確的意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壓抑,致使教師對學校的管理缺乏積極性,對學校正常的民主的生活形成了干擾,專權制愈演愈烈,形成惡性循環。
傳統的考試成績選拔、甄別、評價功能在農村依然盛行,盡管新課程改革全面展開并縱深推進,但在貧困山區,評價體系不改變,教師(主要占教師隊伍比例大的老年教師)認識不到位、思想不解放,素質教育徹底實行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導致學校在管理上主要傾向于教學成績。學生的成績決定了一切,教師乃至學校都忽視了對學生養成的教育,甚至扼殺了學生正常的特長發揮,很多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厭倦態度,學生曠課逃學,尋釁滋事,又嚴重影響了學校的管理體制。
農村學校由于制度的缺乏、理念的陳舊,加之傳統認識的影響,學校領導注重教學質量,輕視育人方式,學校沒有確立發展的明確方向,所以學校(特別是村小學、以鄉鎮為片)的發展具有大眾化與同性化,缺少自己發展的特色。
農村學校制度不健全,發展目標不明確,特色不確定,最終致使學校僅僅是成績的發源地,考試的場所,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要讓農村學校健康健全地發展,真正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加強、規范農村學校管理是非常必要與亟需的。
學校組織人員調查研究,從教師管理、班級管理、課堂管理、班主任管理等多方面著手,發現問題,討論問題,最終形成能夠預防和解決問題的管理制度。把學校的日常管理與教學管理納入制度的范圍之內,讓一切有規可循,有章可依。但同時學校制度必須具有法律性、原則性和人文性的特點。
農村學校要健康地發展,首先要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即發展目標。在有學校目標的前提下,確立校風、教風和學風,學校領導要堅決摒棄“官本位”思想,充分發揚民主作風,集思廣益,傾聽教師、家長甚至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正確意見,把學校建立在為一方教育服務、為一地經濟貢獻的層次上。
學校最主要的功能是教書育人,但同時考慮到學校是個集體,也是一個個體,學校應該讓全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全面發展,但同時注重地方的差異性,讓每一個學校具有一個特色,從鄉鎮范圍來說,眾多的特色凝聚成鄉鎮特色,有利于全鄉鎮教育的發展;從個體學生來說,掌握一門堅實的特長可以讓一個人終身受益。讓學生健康地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所以學校的發展要特別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和特長的發展。這樣學校才能取得真正的、完全的、長足的發展。
農村學校在農村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我們應該站在戰略高度認識農村學校的發展與管理,為農村教育與經濟的發展服務,為社會的和諧貢獻著應有的力量。
[1]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中國教育科研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
[3] 西部教育參考[M].蘭州: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