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娜
(哈爾濱市群力兆麟小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環境決定論的創始人華生曾說過:“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如果讓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環境中培養他們,不論他們前輩的才能、愛好、傾向、能力、職業和種族情況如何,我保證能把其中任何人培養成我選定的任何一種專家:醫生、律師、藝術家、富商,甚至是乞丐和盜賊。”這足以說明環境和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科學家經過實驗證明:每個具有良好感覺器官的人,都具備同樣的智力水平。可是為什么人的發展狀況會是千差萬別、各不相同呢?這就是由于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所致。那么,針對兒童教育有哪些有效途徑和方法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兒童來說,葉老的這句話有這樣兩層意思:一是要培養孩子科學的生活行為習慣,二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果將人的成長比喻成建造高樓大廈,那么兒童時期就是打地基的時期,地基打得牢不牢、好不好,決定著高樓建得穩不穩。如果一個人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而是一身壞毛病,久而久之,他將來是很難再改正的。俗話說:“好的習慣使人受益終生。”對于兒童來說,年齡小,自控性比較差,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和家長們一定要聯起手來,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具體方法如下:
俗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在如今知識經濟時代,學習是一個人自身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 終身學習更加重要。如果一個人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他進入初中或高中后,就有可能厭學,最終有可能導致輟學,造成一生的遺憾!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小培養孩子愛讀書、愛學習、愛思考的好習慣。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的熏陶可以影響一個人!試想,如果一個孩子生長在書香家庭,家長們每天都有讀書、看報的好習慣,我相信這個孩子也一定喜歡讀書。孩子上學后,大部分時間則是在學校里,所以,學校的教育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關鍵的作用。如果一個教師非常博學,平時喜歡博覽群書,那么在他的熏陶下,他的學生也會受其影響而喜愛讀書。所以,身為人民教師的我們,一定要以身作則,用自己好的言行和習慣來熏陶孩子,使他們熱愛學習。
兒童的模仿能力特別強,年幼階段,懵懵懂懂,對這個世界和周圍的環境充滿著極強的好奇心,一旦對你的不良行為產生興趣,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去模仿,從而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所以,作為教師一定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們樹立一個好榜樣!教師一定要有耐心,要慢慢引導他們、教他們,包括聽課習慣、講衛生、懂禮貌、寬容大度、保護環境、走路輕輕、右側通行等等一些細小的生活行為習慣。
人的一生沒有一帆風順的,在人生路上總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和失敗,有的孩子只能接受成功和表揚,一旦做事沒有成功或者沒做好而挨批評時,就會受不了,這樣下去,將來長大了,如果遭受更大的挫折和坎坷,他們的心理一定會承受不住,在那種心理狀態下就很容易產生輕生的想法。如今總能聽到一些名牌大學的學生自殺的新聞,這是件多么危險又可悲的事情!所以,家長和教師們一定要從小注意培養孩子堅韌的性格。要教會孩子正確看待造成自己失敗的原因,父母及教師可以經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問題,正確面對失敗或挫折,教孩子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身邊的事物,抓住問題的關鍵,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善于運用賞識教育,更要注重挫敗教育。賞識教育固然好,因為它能夠培養孩子樂觀自信的精神,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贊揚,必須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有的孩子一表揚就上了天,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從此不再努力,導致學習成績下滑。就小學美術課而言,在對學生作品評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公正的評價,不要一味地鼓勵和贊揚,要適當地用鼓勵性的語言委婉地指出作品中的不足之處,進行恰當地引導,這樣學生的進步才大。但是挫敗教育不是直截了當地對學生大肆批評,批評也要講究藝術,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批評也要適度,一定要用委婉的、鼓勵性的語言來表達。
《哈佛家訓》中說道:“孩子的心靈是最肥沃的土地,在孩子的心里播種什么樣的種子,就會收獲什么樣的果實。每個孩子都需要夢想,心有多大,夢有多大,成就就會有多大。一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堅持50年就會變成現實。夢想最后是否會變成現實,取決于你能否一路堅持下去。”[1]書中用一個盲童布倫克特從小樹立遠大理想,最后實現了當英國第一個盲人內閣大臣的夢想故事而證實,只要堅持夢想、腳踏實地去努力就能夢想成真!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要善于引導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并經常給孩子講名人成功的故事,啟發孩子,鼓勵孩子!
愛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該用真心、真情、真愛去對待每一個孩子。孩子是最可愛的人,會反饋同樣的愛給自己的老師。
愛是一種責任,愛是一種付出。只有有了對學生真摯的愛,我們才會在日常的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把這種博大而寬宏的愛不斷地轉換成日常活動的耐心,責任心;只有你對學生付出真心、愛心,才能贏得學生對你的尊重和喜愛;只有學生喜歡你,教師才有威信,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聲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師講的話發生共鳴,教師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 [2]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設法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多站在學生的角度為他們著想,善于撫慰孩子受傷的心靈,讓學生能夠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懷。
教師,一定要呵護學生敏感的心靈,一定要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給予每一位學生平等的愛,這樣才能贏得全體學生對你的尊重和喜愛。相信每個老師都能感受到愛的神奇,它雖不是神丹妙藥卻勝似神丹妙藥。愛可以讓內向的孩子變得活潑開朗、自卑的孩子變得充滿自信、膽小的孩子變得勇敢堅強。只有孩子感受到老師深深的愛,才會努力回報這份愛。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興趣問題占有特殊的地位,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首先,教師一定要善于創設適宜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一位優秀的教師都會善于利用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運用故事、游戲等方法,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激發其對本課的學習興趣。
其次,要確立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一定要時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教師只起到引導作用。正如美術教材的綜合探索領域,教師不是將知識直接告訴給學生,而重在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索新知,自覺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要特意把問題留給學生,吸引學生努力去解決問題,從而在探索中享受求知的快樂。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今已被納入新課改中,列為重點教育內容。當今教育越來越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美術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之一,在美術課堂上,如果能夠留給學生更大的空間去發揮自由想象,鼓勵學生敢于表達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在表現美術作品時,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和審美標準去束縛學生,善于引導,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就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育人,就要培養學生對自己嚴格要求,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能總是牽著他們的手走路,而是要讓他們學會獨立行走,使他們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如果我們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只是采取制止和警告的舉措,那么,可以想象,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若沒有了制止和警告,他們很可能會誤入歧途,缺乏積極向上的意志力。所以,教師要學會放開手,讓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長。
總之,兒童教育是一門學問,更是我們教師和家長需要探索和深思的問題。教師和家長要聯合起來,根據兒童的實際,從小幫助其培養良好的習慣,讓其接受好的教育,為他們營造一個好的環境,這樣才能讓兒童健康茁壯地成長。
[1] 蘇豫.哈佛家訓—世界上最成功的教子經典[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2011.
[2] 汪明帥.和優秀教師一起讀蘇霍姆林斯基[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