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旋 趙忠

[摘 要]森林培育學是一門實踐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能有效鞏固理論知識,促進培養高素質的林業工程技術人員。為了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保障和檢驗實踐教學效果,應該采用以考促學的方式。森林培育學課程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教學資源和實踐基地仍需加強建設,大班上課阻礙了教學效果的發揮。可以優化實驗室資源,完善教學條件;加強實踐教學實習基地建設;培養高素質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關鍵詞]森林培育學;實踐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3-0121-03
一、實踐教學在森林培育學課程中的重要作用
實踐教學作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是相對于理論教學的各種教學活動的總稱,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教學方式。[1] [2]實踐教學能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理論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
森林培育學是論述營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論和技術的學科,是林學專業的必修專業課和主干課程。本門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明確我國造林工作的方針、任務,系統掌握造林、營林(包括種子經營、苗木培育、幼林撫育等)的基本理論和生產技術,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綜合性。[3] [4]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獨立進行有關種苗、造林、幼林撫育等技術操作。另外,森林培育學課程涉及土壤、水文、氣象、地理等多門學科知識,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培養學生林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奠定基礎。另外,林業生產的不斷進步對現代林業人才的要求也有所變化。特別是我國2013年出臺的《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關于推動高等農林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和《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關于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強調了對林業人才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時,國家啟動了新一輪的生態建設工程,這些政策和項目的出臺為新時期培養動手能力強、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綜合素質高的現代林業人才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由于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森林培育學課程仍然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沒有建立一套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與標準。[5]特別是實踐教學基地、實驗室的缺乏使實踐教學難以實施,不能有效保證教學質量。總體而言,實踐教學是目前森林培育學教學較為薄弱的環節,也是制約森林培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森林培育學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策略
森林培育學課程在國內外農林學校都廣泛開課,但是由于各個學校所處地區生態條件、林業生產水平以及校情不同,采用的實踐教學計劃各有差異,也沒有固定的實踐教學模式被普遍采用。[6]為了使森林培育學實踐教學符合時代的要求,突出地域特征和學校特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森林培育學科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緊緊圍繞西部生態環境建設和退耕還林等林業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以解決干旱半干旱地區森林培育問題為重點,近年來不斷加強森林培育學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實踐,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構建了森林培育學實踐教學體系,并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森林培育學課程是國家級精品課程,由課堂理論教學、實驗課、種苗學實習和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實習4部分組成,共計154學時,其中理論教學48學時,實驗課10學時,種苗學實習32學時,林業調查規劃設計64學時。理論課和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為1∶2.21,實踐教學總課時量為106學時。其中實踐教學主要分為課程實驗和實習兩部分,實習又包括種苗學和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實習(見圖1)。實踐教學的內容主要在滿足森林培育基本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重點突出干旱和半干旱氣候條件下的森林培育特點。
(一)課程實驗
森林培育學課程實驗教學是在學生完成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采用課堂集中講授、分組實驗的方式,旨在幫助學生掌握森林培育學科基本的實驗技能、實驗方法,并在實驗過程中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團隊協作等能力。課程實驗教學主要依據森林培育學課程教學大綱制訂的實驗計劃開展,包括林木種子識別、抽樣技術、種子千粒重測定、種子發芽測定、種子生活力測定、種子優良度測定、種子含水量測定等,共計10學時。同時,結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學科教學科研的地域特色,森林培育學課程實驗重點讓學生了解干旱半干旱立地條件下耐旱性林木種子的采集、處理、貯藏等過程。課程實驗教學主要依托林學院的中心實驗室、種苗實驗室、林木遺傳育種實驗室等。此外,在系統完成課堂實驗的基礎上嚴格要求學生課后撰寫實驗報告,對實驗結果進行系統分析,報告寫作要求規范認真。
(二)綜合實習
森林培育學的綜合實習主要包括種苗學和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實習。種苗學實習涉及苗圃參觀、苗圃設計和苗木繁殖3個部分,主要培養學生在苗木生產環節的動手能力,掌握現代林業苗木繁殖技術。苗圃參觀主要是在學校秦嶺生物大實習的基礎上,針對性參觀學校附近各種林木苗木生產基地。如學校自有苗圃、西北苗木種植與集散基地、西安市鮮花港、陜西省苗木繁殖中心、火地塘教學實驗林場等。這些基地規模較大,苗木種類繁多,設施和育苗技術先進,產業化程度較高,通過現場參觀,學生能對當前林業苗木生產技術與流程進行感性認識,并了解林業生產第一線對先進林業技術和知識的需求。在苗圃參觀的基礎上,學生被隨機分成不同小組進行苗圃設計。各個小組通過查閱資料、請教老師、相互討論后最終完成一種苗木的苗圃設計。通過前期的實習,學生初步掌握了林業苗木繁殖的基本理論和生產流程后,即可參加林業苗木全程繁育實習。繁殖方法總體上主要包括種條選擇、催根處理、扦插(嫁接)、幼苗管理等過程,學生實習因而持續時間為1個學期。學生通過這種參與、體驗式的實踐學習,能迅速掌握現代林業苗木繁殖的技術規程,同時能培養對專業的感情和動手能力,為以后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是森林培育學實踐教學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也是實踐教學改革力度較大的部分。隨著林業科技的發展,各種先進技術如計算機技術、衛星遙感技術等在林業規劃設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7] [8]我院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包括傳統的野外調查和室內計算機輔助規劃設計。野外調查主要在秦嶺火地塘教學實驗林場進行,主要讓學生對森林空間布局和造林規劃設計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室內計算機輔助規劃設計則通過與規劃設計院、軟件開發公司等合作研究,開發出了以GIS為平臺的規劃設計軟件。學生通過觀察目標林區的衛星云圖掌握當地林地基本情況,然后用Mapgis軟件進行造林規劃設計,最終完成數據處理,編寫設計說明書等。最后,進一步通過教學錄像和現場觀摩等方法,讓學生了解秦嶺林區的經營方法和森林經營效果。這些教學活動的改革與實踐,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學習的效果,熟練掌握了現代林業規劃設計的基本理念和必要的技術手段。
(三)其他實踐教學
由于部分學生想繼續深造,進一步學習森林培育學相關的知識,森林培育學實踐教學充分利用各種教學科研資源,開展研究型、探索型實踐教學。采用的主要方式是授課教師根據自己的科研課題和學生的研究興趣提供相關的研究題目,重點關注黃土高原、秦巴山區、陜北長城沿線風沙區等在我國森林培育和生態建設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地區。授課老師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查閱和分析文獻,撰寫項目實施方案,開展實驗,實習結束后要求學生撰寫相關研究論文。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型實踐教學,發掘了一批有科研興趣和潛力的學生,提高了他們的科研素質,為林業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三、森林培育學課程實踐教學的保障措施
(一)優化實驗室資源,完善教學條件
良好的實驗條件是實驗教學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近年來,我院依托國家“985”和“211”工程建設項目,加大了森林培育學實驗設備的投入力度,新建了植物工廠、溫室大棚和林業規劃設計實驗室,引進了先進的規劃設計軟件,并對學科實驗室資源進行了優化整合,改變了原有實驗室小而分散的格局,學生做實驗的時間更加自主與靈活,最大限度上做到了實驗教室、儀器設備等資源的共享和開放,提高了現有儀器設備的使用率。
另外,我們根據西北地區干旱半干旱氣候條件下森林培育的特點,自行編制出版了《造林規劃設計教程》《現代林木育苗新技術》和《現代溫室技術》等參考教材。這些教材重點突出了學校所處區域的生態特點,豐富了森林培育學的教學資源。結合學校教學改革,制訂了森林培育學理論和實踐教學的質量標準,保證了穩定的教學質量。近年來還開設了森林培育學網絡課程,實現了教學資源共享和師生在線互動,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二)加強實踐教學實習基地建設
實習基地在森林培育學實踐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長期固定的實習基地是森林培育學實踐教學的基本保證。由于我國林區經營體制的改革與轉變,有些林場已經轉型或者經營不善,不能很好保證學生的實習,固定實習基地建設因此停滯不前。針對這種情況,學院一方面加強學校自有林場和研究基地的建設,另一方面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則,積極探索校外固定實習基地建設的新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首先,通過大力整合學院專業人才優勢和科技信息優勢,以及實習基地的資源優勢,幫助實習基地不斷拓展新業務,使其資源優勢變為商品優勢,增加資源附加值,提高林業產業化水平。其次,發揮林學院在森林培育、營造等方面的專業技術優勢,積極為固定基地無償提供科技服務、技術人員培訓,從而提高當地林業的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最后,積極調整實踐教學內容和時間安排,盡量使教學內容、時間與基地單位的生產需要相結合。通過上述幾種方法,學院基地林場不斷發展壯大,創造了良好的實踐教學條件,和其他實踐基地建立了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另外,學院還利用學校所處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和西部苗木基地的區位優勢,以及西安市周圍豐富的林業企業、基地,建立了許多臨時的教學實習點,保障了森林培育實踐教學的正常進行。
(三)培養高素質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對于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而言,實驗室和實踐基地的建設是前提,教學師資隊伍則是關鍵。[9] [10]我院森林培育學實踐教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改革,旨在培養高素質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一是成立由青年教師、資深教授和基地技術骨干組成的校內外森林培育實踐教學團隊。通過老教師的傳幫帶,提升青年教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授課能力不斷提高。二是大力培養能力全面的實驗教師。培養能力全面的實驗教師是保證實驗教學效果非常重要的措施。積極鼓勵甚至要求實驗教師聽主講教師的理論課,參與各種教學課件的制作,參加校內外各種進修和研討活動等。經過1-2個教學周期的培養,實驗教師的理論知識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實踐技能進一步提升,能熟練地應用各種實驗教學儀器和設備,成為課程實驗教學重要的力量。三是參加野外實習的教師積極培養自己野外實習的經驗、廣博的森林植物分類知識和鑒定能力。近年來,森林培育學課程組老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積極利用各種科研活動、野外調查等機會,深入林場、基地,廣泛了解森林植物,為以后的實踐教學奠定基礎。
(四)改革考核辦法
為了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保障和檢驗實踐教學效果,學院采用了以考促學的考核方式,即在學生學習成績評價方面,改變傳統的重點考查理論知識的考核評價方式,實行理論與實踐技能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只有理論考試和技能考試都通過了才能取得相應的學分,從而督促學生重視實踐學習。同時,也引導該課程的教學更加注重人才的實踐技能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四、森林培育學課程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教學資源和實踐基地仍需加強建設
經過30年的發展,我院森林培育學實踐教學的條件得到了巨大改善。但是由于本科生人數較多,有些實驗室資源仍然不能有效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比如苗木扦插場地和學生人數相比仍然較小,有待進一步建設。另外,應加強不同生態區域野外實習基地的建設。
(二)大班上課阻礙了教學效果的發揮
由于季節、經費、師資等方面的限制,森林培育學的有些實踐教學如苗圃參觀目前主要采取大班上課的形式,最少為2個自然班(學生人數為60人),有的甚至是4個自然班(學生人數為120人),加上學時的限制和個別學生重視度不夠,并不能保證每一位同學都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有的學生甚至走馬觀花,應付了事。因此,在以后的實踐教學中還應加強改革,積極采用小班(30人以下)或者小組上課,從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參與式教學體驗,真正完全參與森林培育學實踐教學的所有內容,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
[ 注 釋 ]
[1] 尹秀玲,張斌,杜立文,等.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86-88,97.
[2] 李國臣,耿彥峰,楊紀紅.立足實踐教學環節,加強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09(6):69-71.
[3] 曹兵,賴聲渭,宋麗華.“森林培育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05(3):55-56.
[4] 劉勇,宋廷茂,翟明普,等.用系統科學指導和豐富森林培育學[J].林業科學,2008(7):1-4.
[5] 蘇付保,李榮珍,馮立新,等.森林培育模塊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林業教育,2009(1):19-22.
[6] 趙桂玲,劉明國,陸秀君,等.森林培育學實踐教學創新體系構建及實現初探[J].中國林業教育,2005(4):16-18.
[7] 涂瓊.基于ArcGIS的林業規劃3D分析與制圖[J].林業調查規劃,2012(6):19-21.
[8] 德靈勝.談應用Photoshop cs軟件繪制林業規劃設計圖的方法[J].林業勘查設計,2007(4):79-80.
[9] 劉佳,陳建.關于加強高等林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1993(S1):2-4,7.
[10] 李東才.對北京林業大學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狀況的分析與對策[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S2):105-108.
[11] 劉少敏,方文惠.環境工程專業 生產實習教學改革探討[J].大學教育,2012(10):94.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