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
路也許很窄,但總是會有。
路也許很長,但總會到頭。
馬不是好馬,那就能走就走。
馬不聽指揮,那就隨處停留。
——顧城《暴風雨使我安睡》
下午三點的寒冬,在北京一家咖啡館窗邊待著。陽光從左上方斜照進來,很溫暖。旁邊有一群女子在聊天。
“我就是要做好現在這份工作,然后出國讀一個MBA,然后回國在投資銀行做幾年,最后就開個這樣的咖啡廳。”其中一個眼中發光,發表自己的夢想宣言。宣言在朋友中間引起一片嘩然——這樣的生活誰不羨慕?大概一分鐘以后,另一個女子幽幽地吐槽:“那你到三十五歲之前都生不了孩子了。”
人群安靜了。再過幾分鐘,這個問題迅速變成了“如何找個好男人啊,做女人真難”,再過幾分鐘,這個問題又迅速變成了“你知道嗎,誰誰和誰誰好上了”。
其實她們不知道,她們剛剛錯過一個重要的生涯問題?!吧摹笔且婚T討論我們該如何過日子的學問。我是一個生涯規劃師,我正在電腦上敲出來的題目,與她們的夢想息息相關。
女人三十,生產、生活還是生娃?
如果你年齡在二十四到三十歲之間,我想你總會遇到這種困境:你二十二歲進入職場,兩三年后慢慢摸到門路,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二十五到二十八歲開始發力,事業正有小成,前面無限風光。而此時你身體正好,手頭漸寬,眼界正廣,正是你享受世界的大好時機。同時你卻發現自己將近三十,你爸媽每天一個電話說趁他們身體好給你帶孩子是人生最后一樁心愿。你的閨蜜則每天恐嚇你說高齡產婦有多痛苦。每個白領女子需要思考這個問題——繼續職業發展、享受青春還是生個孩子?
假設你選擇的是結婚生子——你與相戀多年的男友結婚生子,在女伴羨慕的眼光中離開職場,當你的幸福媽媽。三年后你拖著微微發福的身材重回職場,卻發現自己被當年一同進來的男同事落下一大截,而當年那個跟你斗法的小妖精,也成為了你的上級。你氣也不氣?
其實如果你再看下去,你就能看到你人生故事的另一個可能版本——那個你痛恨的,當年選擇了扶搖直上的小妖精。三十歲正好是一個人職業的最后一段長跑,怎么能夠甘心輸在最后一搏?她咬牙再沖五年,終于在安全懷孕的最后期限準備要一個孩子。三十五歲的她在醫院里面成為最弱勢的一個,醫院每天幫著計算她流產、早產、生出怪胎的概率是多少——而大齡媽媽的麻煩,很難恢復的身體,與孩子的代溝等,才剛剛開始。
又或者你喜歡那個絕代佳人的版本。在年輕的時候,最好的年華,這個獨立智慧的女人走遍世界,激揚青春,經歷生命的種種,卻錯過了生兒育女的年紀。在六七十歲的時候,她孤零零一個人,在花園里翻著相片,看著旁邊的孩子發呆。
你喜歡哪個版本?
按照生涯的觀點,我們生命的發展方式有四個維度:高度、溫度、寬度和深度。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想要的方式發展自己的生活。
女人近三十,生孩子的人選擇了寬度,讓自己的角色更加豐富;選擇工作的人選擇了高度和深度,讓自己的職位或者專業性更高;而選擇享受快樂的人則選擇了溫度,過自己最熱情的生活。
高度、寬度和溫度,你最喜歡哪個?你可以按照你最想要的生活,選擇你喜歡的生活方式,生產、生活還是生娃。
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生涯的總能量守恒。也就是說,世上沒有完美的選項——選了高度,就必然降低寬度和溫度,反之亦然——當你追求一樣的時候,另外一樣一定會減少。所以另一種選擇的方式是,按照你最受不了的程度來,你最不能忍受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當年華老去,你最不能容忍的,到底是碌碌無為,還是孤苦伶仃,還是蒼白無奇?畢竟我們很多時候不是不夠愛一種生活,而是受不了它的反面。
最后我想你也發現,生產、生活還是生娃并不是一個女性的決定,而是一個家庭的決定——你們的家庭希望先擴充哪個維度?你的另一半能夠彌補哪一個維度?我要呼吁廣大哥們兒,千萬別手一揮說:“什么時候生孩子?你說了算!”其實連生帶養到孩兒媽媽的職業,全與你相關。
所以,按照你喜歡的生活,選擇一個方式吧。先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再選擇自己最受不了的方式,那個交集就是你的選擇。但請注意,世上沒有完美的選擇,而最糟糕的選擇,則是不選擇——這等于讓老板或者婆婆幫你選擇。
重要的一點是,我想,每個人都能選擇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生產、生活還是生娃。
(摘自《我心溫柔,自有力量》,北京聯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