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立平
(談南路小學,河北石家莊 050011)
進入小學中年級后,很多學生都有了自己的零花錢,零花錢的支配是一把雙刃劍,使用得當則會讓孩子學會管理、安排和支配,有助于孩子的成長;不加節制的花錢則會養成浪費、攀比等不良習慣。因此,培養學生正確消費觀念,養成理財習慣就顯得極為重要。小小零花錢蘊含著教育的大問題。教師應當客觀認識當前學生消費行為的現狀,了解學生的消費行為習慣的規律,努力構建能使理財行為內化的優化機制,以形成正確的教育模式。
學生升入四年級以來,家長們的家庭管理普遍開始放手,大多數學生每月都有零花錢。有的家長每月給孩子固定的零花錢,有的家長隨機給零花錢,或多或少。學生身上帶零錢的現象很普遍。
很多學生所購買的物品都屬于額外消費。一是買玩具、口袋書、小食品類的物品。買來的東西質次價廉,在安全方面、心理方面、食品衛生方面都存在著諸多的隱患,但是對孩子的誘惑力是很大的。二是不必要的文具重復消費。許多文具外表、功能花哨,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不斷地花錢重復購買。
學生的零花錢基本用來買零食、小玩具、花樣翻新的文具等,互相之間炫耀、攀比的心理不斷膨脹。多數學生已經開始獨立上下學,在上下學的途中缺少監督,給校園周邊小商店和街頭小商販提供可乘之機。
學生中亂花錢、亂攀比的現象比較嚴重,甚至還有的學生從家里偷拿錢,出現這些不良的現象的原因在于:
國家編寫的品德課教材雖然是學生行為習慣的一個習得的依據,但是這并不是說只要傳授知識就能解決學生的行為習慣內化的問題。不在實踐中研究學生的現實表現,就無法及時準確地發現學生思想行為的內化程度。不通過學生自己的實踐鍛煉,理論上的灌輸不可能真正內化為思想意識,外化為良好行為習慣。
進入中年級后半段,家長們認為孩子已經長大,該自己獨立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了。加上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在給孩子的零花錢的問題上普遍比較大度,認為就那么點零花錢,孩子可以獨立地自由支配。出于“富養”孩子的心理,家長對孩子使用零花錢的消費心理不加了解,對消費過程不加指導,對消費結果也不加過問。
身體和心理的成長以及家長的信任讓孩子也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在脫離了家長的支配和指揮后,孩子在與社會的接觸過程中,花錢帶來的滿足感和虛榮的成就感在內心迅速地膨脹起來,所以會出現花錢無序的現象。
諸多的實踐證明,行為習慣的訓練要從小抓、盡早抓。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好的行為習慣,是學生終生受用的資本,而不良的行為習慣則會成為學生一生發展的絆腳石。正如格言所說:“要注意你的思想,因為思想會產生行為;要注意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養成習慣;要注意你的習慣,因為習慣會形成性格;要注意你的性格,因為性格會影響你的一生。”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和家長應該有意識地用良好的思想來指導學生行為,通過長期的訓練使外在的正確行為內化為良好的習慣。
(1)家校合作。教師與家長做好溝通,家庭與學校積極配合,持續指導監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理智消費習慣。寓教育于實踐之中,讓學生接受理財輔導,在愉悅的心理狀態中,自然地培養習慣。
(2) 教育活動形式多樣化。通過學校課堂、班隊會、展示園等多種陣地,使學生具備理性理財思想,促進行為習慣的規范化。
(3)示范與實踐相結合。樹立榜樣,使學生通過模仿進行實際操作,強化良好的消費行為和理財習慣,防范不良行為的產生。
(1)教育環境的優化
①激發習慣養成的內需
理財習慣的培養離不開家長的配合,但實際上,不懂得理智消費、不懂得理財不僅僅是學生問題,在家長群體中也是普遍存在的。通過召開家長會的機會,借助有財務工作經驗的家長,分析盲目消費的后果,普及一些理財常識,推廣理財觀念。推而廣之,對于學生身上的盲目消費的現象和做法會引發哪些后果,使理財習慣養成的問題引起家長的重視。家長的醒悟,就是習慣養成的內需激發。我們進一步給家長相關的教育提示,建議家長實踐以下方法:帶領孩子更多地接觸各種行業的工作人員,了解大人工作的不易,讓孩子明白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生活中要提倡勤儉節儉;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日常消費情況進行預算,有節制地給零花錢;以身示范,帶領孩子進行購物,在購物的過程中,明確地告訴孩子對商品應該有所舍取,要按需購買[1]。
②借助教材,積極引導
教材中有很多涉及理財問題的內容,在冀教版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就有一個單元在講生活中如何處理零花錢、如何選購商品、作為消費者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教師借助課堂教學、班隊會、黑板報、展示園的多塊陣地,結合課外拓展,讓學生作為家庭成員中的一分子去體驗,了解父母的每一筆支出是怎樣安排的,哪些買米買菜、哪些支付水電煤氣電話費用、哪些用作交通費、哪些用作儲蓄……一番調查后,以前對于怎樣處理手中的零花錢并不理性的學生,明白了錢應該有規劃、合理地分配使用。
③互相監督,加強約束
學生之間的互相監督必不可少,因為亂花錢的現象往往發生在沒有家長和老師的時候,學生會滋生僥幸心理,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自控能力降低。同學之間的提醒、監督有一定的警醒作用。對于愛花零錢的學生,更要格外關注。
(2)理財行為的指導
①儲蓄意識的培養
聘請在銀行工作的家長,給孩子們講授儲蓄的知識,激發學生儲蓄的欲望,縮短孩子心理上與銀行的距離感,讓儲蓄走進孩子們的生活。
為了使學生養成正確的理財方法,通過榜樣示范,建議學生建立自己的家庭銀行賬戶(有條件的也可到銀行開真正的賬戶),鼓勵儲蓄,培養儲蓄優先的習慣。使學生對自己的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都有明確的記錄,階段總結回顧,提高學生對支出的理性分析認識,促使消費行為的規范化。
②消費與儲蓄目標的設定
建議家長在發放零花錢的時候減少隨意性,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指導孩子通過堅持完成某項長期的家庭分工后再發放,提高孩子對零花錢的珍惜程度,鼓勵精打細算。同時指導制定長遠的目標,對自己的零花錢的儲蓄和使用有明確的規劃。
(3)鼓勵理財行為,促進理財習慣的形成
在班內交流好的零花錢儲蓄以及使用的方法,對有規劃的學生進行及時的鼓勵和贊賞,學生便能直接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會更加努力,表現得更好。榜樣是有很大的教育作用的,對其他同學而言,積極效仿也會起到強化良好習慣形成的作用。
經過教師和家長共同指導點撥,一部分學生有了儲蓄的長遠規劃,對于怎樣合理使用零花錢有了理性的思考。同時,通過課堂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學生掌握了實際購物的知識,知道購物中需要注意什么,怎樣保護自己作為消費者的利益。作為家庭成員,因為了解了家長工作的繁忙辛苦,不少學生主動承擔了家務勞動,家庭責任感增強了。對于家長給予的鼓勵性的勞動報酬能夠正確地對待,懂得珍惜。學生們走向社會,獨立面對生活的本領又增加了。我們不僅要教給我們的孩子掌握的知識,也要教給他們理財的技能,這不僅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而且是生活得更美好所必須具備的技能。
當然,培養學生良好的理財行為習慣的方法遠不止這些,使學生真正在理財方面具有健全的理性,還是應該努力培養學生對現實生活保持敏銳的觀察力,通過對事物的準確判斷做出適當的行為選擇。隨著活動的深入,還會不斷遇到新問題。如何正確地解決遇到的每一個問題,將良好習慣的培養持之以恒地進行下去,還將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但是,不容置疑的是:任何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都需要教育者從細微處入手,不厭其煩地發現問題,糾正偏差,只要方法得當,嚴格要求,持之以恒,學生就一定能受益。正如葉圣陶所說:“習慣成自然才是能力,一個人養成的好習慣越多,他的能力就越強。”[2]
[參考文獻]
[1] (美)羅伯特.清崎,(美)萊希.富爸爸窮爸爸[Z].海南:南海出版社,2011-4-1.
[2] 葉圣陶.假如我當教師[Z].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