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文龍
(桃源縣木塘垸鄉中心小學,湖南常德 430725)
【教學目標】
1.能快速、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理解關鍵詞語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會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畫出文章的思路(粗線條式的文章框架);
3.初步學會文章中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多種方法,并嘗試在自己的寫作之中加以運用。
【教材分析】
在語文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小學五年級上冊課本中,全書六個單元共30篇課文,其中寫人的就有20篇,約占整冊課文的67%。如何寫活一個人,就成為了我在教學之中思考了很久的一個話題。課文中寫人的文章雖然多,但是在寫作方法和典型性上面都還不夠。只有借由教師平時收集的一些閱讀補充篇目來做示范,萬變不離其宗,把最根本的東西通過與學生一起閱讀、一起體驗從而提煉出來,這就是我設計本堂課的初衷。
嘗試實現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的雙向融通,以“閱讀為根,生活為源,寫法為橋,思維為脈,創新為魂”來支撐我的作文教學。縱觀現代以來文學名家的文章,成功地刻畫的人物形象不計其數。本堂課我主要和學生一起借助蕭紅先生的《有二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及韓少功先生的《青龍偃月刀》作為文本資源,利用思維導圖來梳理名家筆下刻畫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的寫作技法,品味人物的性格特點,將寫作技法加以遷移運用,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重點難點】
初步掌握文章中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多種方法,并嘗試在自己的寫作之中加以運用。
【教學過程】
1.導語引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都讀過名著嗎?每一部名著、每一篇名篇都是由一位非常平凡而偉大的作家所創作的,我們把這些作家冠以“名家”的稱號。課前我們已經預習了名家的文章,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那些名家筆下的人物,去領略名家描寫人物的方法吧。(板書:名家筆下的人物描寫)
2.出示圖片,介紹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設計意圖: 只有了解了名家的生平才能消融時代的隔閡,拉近名家與讀者的距離。知道了作者創作的背景,才有可能進一步走進名篇,從而以兒童的視角來進入文本,在細細品讀中領悟和品味名家筆下的文字和情愫。)
1.生快速默讀選文一蕭紅先生的《有二伯》和選文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全班分為兩組,并嘗試著畫出兩篇文章的思路圖(師巡視指導點撥)。
師:讓我們快速地自由默讀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兩篇文章《有二伯》和《背影》。
出示學習提示:1.邊讀邊抓住中心詞語;2.找出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做好批注;3.快速畫出文章的思路。
師:我們談人物描寫的方法,肯定要先找出文章中有哪些人物。(板書:人物)
師:我們理清了文章中的主要人物,那你們的火眼金睛是否瞧出了名家運用了什么樣的方法來刻畫人物呢?我想同學們七嘴八舌說技法。(板書:描寫)
課件出示寫作技法的關鍵詞:

圖1 寫作技法面面觀
畫畢,展示交流思路圖,總結畫思路圖的方法(圍繞一個中心,抓住主要線索,利用小標題歸納概括)。
師:剛才老師在下面轉了一圈兒,發現很多同學畫的思維導圖都很不錯,老師在幾位有代表性的思路圖上面做了標記,請這些同學展示一下你們的思路圖吧。(學生展示思路圖)
師:圖2、圖3分別是學生所畫《有二伯》《背影》主要內容的思維地圖。
覃同學鎖定“有二伯”這個核心人物,通過不斷發散,通過記錄有二伯的“性情古怪”“外貌”“行李”來表現人物形象,從而形成了一些比較細小的分支。
粟同學從“背影”入手,通過記錄事情的來龍去脈,展現的是一幅送別的場景圖,該圖起于“背影”,收于“想念”,一語道破了“背影”所蘊含的深沉含義。

圖2 覃同學所畫《有二伯》主要內容的思維地圖

圖3 粟同學所畫《背影》主要內容的思維地圖
師:畫思路圖沒有什么訣竅,只要大家圍繞一個中心,抓住主要線索,利用小標題歸納概括之后,把它們串連起來就OK了。
(設計意圖: 借用“思維導圖”這一工具來進行文章主要內容的梳理,每一位兒童都有自己的大腦思維方式,在白紙上留存的是孩子們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和獨特的思維地圖。將名家的思維方式和語言文字加以內化,形成了自己外顯的思路圖像。在名家與“我”的對話之中,孩子們的受益將會是無窮的。)
1.快速自由朗讀文章,邊讀邊找出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做好批注(提示:不動筆墨不讀書)。
2.七嘴八舌說技法,邊說邊嘗試分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利用思維導圖板書技法,相機訓練口頭說話)。
師:大家對于文章都已經比較熟悉了,我們下面就重點賞析兩篇文章之中刻畫人物形象的具體方法吧!學習名家“寫人制勝”的法寶。請快速閱讀大屏幕上面的語段,這段話主要是通過什么描寫方法來表現人物什么樣的個性呢?
同時課件出示語段:“有東西,你若不給他吃,他就罵。若給他送上去,他就說:‘你二伯不吃這個,你們拿去吃吧!’
家里買了落花生、凍梨之類,若不給他,除了讓他看不見,若讓他找著了一點影子,他就沒有不罵的:‘你個小兔羔子……,有貓狗吃的,有蟑螂、耗子吃的,就是沒有人吃的……兔羔子,兔羔子……’
若給他送上去,他就說:‘你二伯不吃這個,你們拿去吃吧。’”
師:你們發現了名家筆下人物鮮活的第一個“法寶”——語言描寫(板書:語言),作者圍繞著有二伯看見小孩子有東西吃又不給他吃而罵人的這一個情節展開了一場對話,透過語言寫出了有二伯的性情古怪。文中這樣的對話還很多,下面請同學們同桌之間分角色讀一讀,體會作者語言描寫的精妙。
師:老師將帶領大家繼續前進,和大家一起發現第二個描寫人物的“法寶”,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語段。(生自由朗讀語段)
同時課件出示語段:“不知他的東西,怎那樣的不結實,有二伯三天兩天就要動手縫一次。
有二伯的手是很粗的,因此他拿著一顆很大的大針,他說太小的針他拿不住的。他的針是太大了點,迎著太陽,好像一顆女人頭上的銀簪子似的。
他往針鼻里穿線的時候,那才好看呢,他把針線舉得高高的,睜著一個眼睛,閉著一個眼睛,好像是在瞄準,好像他在半天空里看見了一樣東西,他想要快快地拿它,又怕拿不準跑了,想要研究一會再去拿,又怕過一會就沒有了。于是他的手一著急就哆嗦起來,那才好看呢。”
師:他的古怪還有很多呢,不僅僅是他的針線古怪,還表現在很多地方,大家請看——
同時課件出示語段:“有二伯穿的是大半截子的衣裳,不是長衫,也不是短衫,而是齊到膝頭那么長的衣裳,那衣裳是魚藍色竹布的,帶著四方大尖托領,寬衣大袖,懷前帶著大麻銅鈕子。這衣裳本是前清的舊貨,壓在祖父的箱底里,祖母一死了,就陸續地穿在有二伯的身上了。所以有二伯一走在街上,都不知他是哪個朝代的人。”
師:見識了有二伯的古怪,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位父親遠去的背影吧。
課件出示語段:“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師:這一段話描寫的是父親穿過月臺為兒子買橘子的場景,每當老師讀到這段文字都會眼角濕潤。孩子們,你們自己飽含深情嘗試著讀一讀。(生有感情地讀語段)
師:這段話中的描寫方法我們前面都見過了,這里作者巧妙將外貌描寫和動作描寫結合起來了。
歸納寫法,嘗試著說一說名家筆下的人物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師:當然,除了這三件法寶,這兩篇文章中肯定還蘊藏著更多的“法寶”等待著我們去發現,讀完了課文,你想不想說一說名家筆下的人物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呢?(學生自由發言)
激勵拓展,鼓勵廣泛閱讀,認識名家筆下更多的人物。
師:孩子們,看來這些人物是已經走進了你們的心扉。他們獨特的個性將永遠保留在你們的腦海中。讓我們一起課外廣泛閱讀,認識名家筆下更多的人物吧。
(設計意圖: 深入文本,師生共讀。在讀中領悟名家的筆法的精妙之處,圍繞“人物”來探討“描寫”的方式和方法。在具體可感的語言文字中,讓學生逐步領悟如何寫好、寫活一個人,為后面的遷移運用打好伏筆。)
1.觀看節選自德國漫畫大師卜勞恩的漫畫《父與子》中的《最后一個蘋果》,認真觀察人物動作,想象人物之間發生的故事。
2.快速給每幅圖擬定一個小標題,然后畫出你將要寫的文章的思維導圖。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三個寫人制勝的法寶,下面到了你們自由運用的時候了。
請大家仔細觀看節選自德國漫畫大師卜勞恩的漫畫《父與子》中的《最后一個蘋果》插圖(出示漫畫《最后一個蘋果》),認真觀察人物的動作,想象人物之間發生的故事,寫下來。(學生自由作文完成后展示)
(設計意圖: 有效的教學是學生將學會的知識加以運用,進一步鞏固所學的技能,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有賴于教師的言傳身教和學生的自主練習。取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師:請大家課后完成兩個作業。
課件出示:
1.生自由閱讀選文三韓少功先生的《青龍偃月刀》,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品味作者寫作技法對于刻畫人物形象的好處。
2.課外練筆:我的老師
師:孩子們,好文章是練出來的。老師希望未來,我們班也能夠群星璀璨,照耀我們華語的天空。今天的課就到這里。
(設計意圖: 課外小練筆是對課堂所學寫人技法的進一步遷移與延伸,好文章是練出來的,只有“熟”才能生巧。)
【備課反思】
接觸名家的最好方式就是閱讀完整的名著名篇,教師的作用就是提供和推薦相關的名家書目,引導學生徜徉于名家的文章之中,汲取養料,浸潤情感,張揚個性。
1.“兒童本位觀”引領下的教師全景式解讀文本是把握文本意涵的前提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對名家文本的解讀深度,將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因此豐富資源整合下的名家名篇教學的前提是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深度。
名家名篇的教學需要在豐富資源的支持下才能有效開展。那么教師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要從多方面搜集整理資料,全面地了解文本內容和意義。
2.“群文閱讀”理念引領下的豐富資源整合開發是文本資源利用的關鍵
教師所找到的教學資源,并不是為文本量身定做,也不一定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基礎,因此需要教師對這些資源進行有機整合,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思考與理解,拉近名家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大膽借用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適度在國家統編教材之外尋求一條補充國標語文教科書的新路徑。
3.“語用課堂”之中師生之間對話體驗是學生作文創作的核心
互動對話一直是閱讀教學的主要策略,在豐富資源整合下的名家名篇教學中更要體現互動對話的過程。教學資源呈現并不能直接導致學生的意義建構,文本資源需要讀者給它賦予意義,人與文本之間的二元交互才會產生閱讀的獨特體驗。這就需要教師巧妙地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并通過追問,促進學生與文本產生深度對話,從而領悟蘊藏于名家筆墨之中的人文思想、精準的語言和行文的筆法,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