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一項宏偉計劃,并在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審議通過了《中國制造2025》,標志著制造業強國之路開始正式邁出了第一步,如今已經走過了整整一個年頭。在解讀“中國制造2025”時,德國工業4.0與美國工業互聯網是不得不提及的另外兩個相似概念,也普遍被認為是“中國制造2025”銜接的對象,而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工業4.0則更加受到國內相關制造業的推崇。
在工業制造業的發展歷程中,工業4.0之前,蒸汽機、電力以及自動化分別代表了1.0、2.0和3.0時代,而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自動化生產工業革命一直延伸至今。近些年在世界范疇內,互聯網以及智能設備的崛起速度令人窒息,一項新的技術或者一款新的產品也許轉眼間就可能面臨淘汰,所以以智能化為依托的工業4.0在推進基礎方面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反觀“中國制造2025”,其中既有較為明確的大目標以及時間節點,也有細致的具體實行工程和所涉及到的領域,可以說是一個系統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概念。在“中國制造2025”中,汽車產業也被多次提及,首先在“五大工程”之一的高端裝備創新工程中明確提出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并給出了“到2020年,上述領域實現自主研制及應用。到2025年,自主知識產權高端裝備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明顯下降,基礎配套能力顯著增強,重要領域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階段性目標;其次,在總體結構中的“十大領域”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也赫然在列,所以說“中國制造2025”對于汽車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在“中國制造2025”中另外一項重要的工程——工業強基工程,在這項工程中同樣列出了階段性的目標,即“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80種標志性先進工藝得到推廣應用,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較為完善的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體系,逐步形成整機牽引和基礎支撐協調互動的產業創新發展格局。”羅列這些內容的意思就是想表示,目前,國內工業和制造業的基礎自主性還是相對薄弱的,而這些基礎則又牽扯到很多相關產業,可謂是重中之重。如今,雖然智能化以及網絡化蓬勃發展,各種粘連類似概念不勝枚舉,但最終還是要落腳在這些基礎制造業上,所以在國家戰略層面上對于能夠真正實現“中國制造”的迫切程度可想而知。而對于智能制造,在“中國制造2025”中也是一項重點,不過,在內容上則明確表示了“在基礎條件好、需求迫切的重點地區、行業和企業中,分類實施流程制造、離散制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等試點示范及應用推廣。”通過這幾點來看,輕重緩急在“中國制造2025”之中已經規劃得十分清晰了。
作為工業和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汽車產業可以從材料、工藝等多個角度反映出前兩者的真實實力,當前,中國作為汽車產銷的大國,無論是合資企業還是自主品牌企業都難以擺脫一種依賴,而這種依賴對于國內的汽車生產者來說也是痛處,所以類似于著眼智能化以及盡早進入工業4.0的提法就自然成為了一種曲線救國的“捷徑”。不過,我們可以看看那些真正部署了工業4.0的德國企業,從態度上他們依然重視傳統的標準化批量生產方式,生產線模式的制造手段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消失,如此做法其實目的很明確,便是夯實他們在工業3.0階段的基礎。在智能化生產過程中,承擔基礎制造的生產線已經不再是受到關注的重點,而縱觀工業發展的這幾次革命,可以說,制造業發展的態勢是不斷縮短設計與生產之間的時間,蒸汽到電力用了百年,電力到自動化用了幾十年,照此推算從自動化到所謂智能化的時間會更短,到那時,包括汽車產業的生產過程可以從設計工作的一開始便進行,制造業將會批量生產個性化定制產品,而這一切的基礎自然來自于工業3.0階段的積累。
“中國制造2025”,從2015年開始到2025年,這10年時間對于中國的制造業來說相當關鍵,既要在智能化浪潮中不掉隊,同時又要進一步完善自身制造業的實力,任務艱巨而繁重。所以,在工業4.0或是智能化等概念面前我們切勿急躁,抽出時間轉回頭去補一補3.0時期的課程,也許會收到“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