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有 王萌
摘 要:宗教和諧與民族團結的關系密碼一方面在于各宗教內部的相通性精神,另一方面在于當前大環境下的系統組織和優化。我國民族分類較多、各種宗教分布廣泛,不同民族、不同宗教都有其不同的發展歷史、信仰精神、教義理念、戒律禁忌等等,對朗闊甘肅省臨夏州在內的整個中國社會而言,如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我國宗教和諧與民族團結關系是一個十分值得探討和分析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宗教和諧;民族團結;伊斯蘭教;臨夏;宗教文化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8.018
受歷史、自然、宗教和現實社會變革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我國宗教和諧與民族團結的前進道路任重道遠。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與宗教和諧建設任務是一個長期性歷史性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對宗教民族現狀以及制約民族宗教社會穩定的諸因素做深入而細致的調查分析,本文以甘肅省臨夏州為實踐調研基礎,在了解其具體現狀的基礎上,探究促進社會穩定宗教和諧民族團結建設的有效途徑,并為促進宗教民族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理論分析依據。
一、整體大環境及其制約
臨夏州是—個以回族和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雜居地區,有回、漢、東鄉、保安、撒拉、土、藏等31個民族成分,總人口218.38萬人,常住人口200.44萬人。其中回族人口64.67萬人,總人口基數比例為29.6%,平均分布密度為1150人/km,其回族人口分布密集度普遍高于全國同類其它地區。臨夏州少數民族人口127.3萬人,占全州人口基數的59.2%。該地區的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人口基數較大,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其占總全州人口基數的57%。臨夏州的宗教具有種類多、教派多的特點,是一個宗教分布分類密集的地區。
臨夏州是一個民族特色鮮明,民俗民風濃厚的地區,其文化資源豐富,基礎條件良好,旅游資源繁多,且分布十分合理。其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是世界級的,其民族民俗文化方面的非物質遺產磚雕是國家級的,其以伊斯蘭經典為代表的宗教歷史文化更是特色鮮明,發展程度較高,頗得國內外學者和讀者關注。
臨夏州整體政治經濟文化的優勢地位和有利條件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同時也應切實的認識到其由于自然、歷史、宗教等因素影響所帶來的制約與不足方面,目前制約臨夏州宗教和諧與民族團結的主要問題有:社會經濟基礎發展速度慢,與全國其它同省同地區的差距持續加大;有礙宗教和諧的內外方面問題仍舊存在;國內外的宗教非法活動以及由此而來的民族分裂威脅情況仍值得警惕;《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有關條款仍有相當發揮和落實的空間;宗教信眾虔誠性仍在相當程度得受到大眾質疑。
二、宗教和諧與民族團結的具體現實
我國民族宗教工作的實踐目標在于促進民族團結以及宗教和諧,為了實現好發展好這一目標,就必須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的理論精神,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民族宗教工作的大政方針方案,并且還要深入地方地區實際,了解阻礙宗教和諧與民族團結的具體現實,從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
1.宗教和諧的具體現實
在宗教和諧方面,以甘肅省臨夏州的伊斯蘭教為例可以發現一個比較突出的現狀就是宗教職員結構及相關人員年齡結構不甚合理,人員流失狀況以及繼任者基數薄弱的問題表現的較為鮮明。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大體有兩個方面,一是各伊斯蘭教清真寺的經營不善,或者受制于區域社會經濟文化水平而導致日常運作不良,二是傳統的觀念的誤導,特別是某一些觀念并不具有普遍的適用性。
一般伊斯蘭教清真寺的收入主要有政府經費、信眾所捐物資、宗教外務活動的也帖。近些年來,宗教場所“以寺養寺”的鼓勵和主張不斷被提倡、探索和發展,也愈加得到廣泛的重視和認可,從而來自政府的經費以及來自信眾的物資也有所減少。當然,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宗教場所收入多樣化,收入水平合理化都得到增加。但是這些都是要根據實際現實來分別看待的,對于寺產較多的,可以有良好的出租收入,對于寺產平平的,則日常維護則還可能倒貼。所以,宗教場所的收入往往要以相關的基礎為前提,稍有不利就容易出現經營不善和運作受限的局面。
通常宗教方面所從事的工作都被認為是非常神圣和高潔的。其中的奉獻精神、獻身主義被廣泛提倡,這是一種大眾氛圍,也是一種傳統所形成的觀念印象。所以在大眾的認知中,宗教人員不講待遇,義務付出是理所應當,十分合理的行為,在這樣的氛圍中,一些宗教在職者在受聘用時常常無法主動提出自己的待遇和要求,只有被動接受清真寺規定的任職報酬,其它宗教暫且不論,就伊斯蘭教清真寺而言,大多數的阿訇和教員都有家庭,他們和其他正常人一樣要將自己的收入用于日常開支,用于儲蓄備用,如果只是完全免費義務或者拿很低的報酬的話,則很難長久的維持下去。除了教員外,伊斯蘭教經堂教育的學員也很不穩定,滿拉(學員)的也有流動性大。例如在臨夏市大西關清真寺,該寺學制四年,但很少有學員能夠完成,中途退學離開的很多,其根源還是在于觀念上不夠重視,從而導致社會的關注度不夠,個人的自律性受影響等。
2.民族團結的具體現實
在民族團結方面,一個比較大的制約是發展。主要的表現是少數民族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發展的相對滯后,差距拉大,從而導致失衡,這是影響民族團結的基礎性因素。我國各地區各有特點、各具特色,其發展所需的實踐基礎不同,社會經濟文化差異也十分明顯,這也就導致了在發展的速度和程度上以及生活水平方面,民族之間的差距明顯存在。雖然這種差距和劣勢是歷史社會發展的結果,也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但是,若未能從根本上解除發展的制約,就始終對民族團結存在不利影響。
此外,民族宗教工作的經費基礎薄弱也是一個極其現實的問題。由于對民族宗教工作沒有給予相當的重視,各地區部門沒有正確分析理解地方實際,從而導致錯誤估計以及重視不夠。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薄弱是一個長期性歷史性的問題,從而來自當地政府財政的民族宗教資金支持比之客觀需求也顯得十分有限,在臨夏州的大部分縣、市地區公費撥款難及所需,這對臨夏州州民族宗教工作的健康順利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例如, 2014年,臨夏州全州人口城鎮化率只達到29.57%,遠低于全國同期的54.8%。2015年,臨夏州人均財政收入1427元,財政自給率僅為9.44%。所以,經濟基礎薄弱,財政支持不足一直是制約臨夏州宗教和諧與民族團結的很大一個問題。
三、基于臨夏州現狀的民族宗教現實性分析
在整體大環境下,通過對臨夏州在社會經濟方面和民族宗教具體顯示的調查和認識,本文認為樹立正確的觀念,進行合理的引導,開展全面科學依法合理的工作是實現臨夏州宗教和諧與民族團結的關鍵,具體原因與分析有以下五個方面。
1.積極合理的文化實踐有利于發展出民族觀的科學內涵
宗教場所活動是體現宗教文化的主要方面,臨夏州作為以伊斯蘭教為主的重要民族地區,不論是宗教文化還是民族文化都無不體現著其獨有的民族觀文化內涵。“兩個共同” ①示范市的創建是臨夏州切實把握當前時代發展的主題,重視民族發展與社會經濟穩定所作的重要工作。特別是自2014年以來,臨夏市所投資96萬元在宗教場所建設的16個書屋已全部正式服務大眾。此外,臨夏州在著力重視宗教場所“兩個共同”的書屋建設基礎上,還多次赴蘭州市七里河區等地實地調查、參觀學習,借鑒其宗教書屋創設的實踐經驗,立將“兩個共同”做好做足,通過文化實踐發展出民族觀的科學內涵。
2.加強對宗教事務的依法管理
宗教事務的依法管理是宗教工作順利藥效開展的基礎和核心,《關于加強宗教團體和宗教活動場所檔案工作規范化建設的意見》是臨夏州統戰部、宗教局、檔案局于2015年共同組織和出臺的一部規范。《意見》首先明確了宗教活動以及宗教場所管理以及做好檔案工作的特別意義;對于宗教具體實踐的各主要方面內容做了明確的基本要求,并對臨夏州宗教工作的規范化長期性建設指出了前進方向,提出了相關意見。《意見》對于臨夏州目前的24個各等級宗教部門團體,以及依法在檔的4602個宗教場所,都依據規范統一的原則,分類試點,建立典型,并預計用五年時間完成臨夏州所有宗教團體及重點場所的建檔,并且在此基礎上,強化相關的宗教文物保護和旅游資源開發,不僅是伊斯蘭教清真寺,還有佛教寺,道教道觀都逐步開展優化建設。
3.充分發揮和發揚少數民族干部的特殊作用
民族團結是培養和形成良好民族關系的基礎和根本保障,而少數民族干部更是其中的關鍵和紐帶,其對于實現民族團結又十分有利的幫助和影響。這不僅是因為少數民族干部與具體地區具體民族的群眾有著天然聯系,更是因為少數民族干部熟悉本民族的歷史,了解本民族的切實需要和實際現狀,其所能發揮的作用比同等條件下的其他人員要好要大得多。因此,充分發揮和發揚少數民族干部的獨特作用,積極培養和使用一定量的少數民族干部處理民族地區具體事務,對于總體的統籌和廣泛工作的開展實施都將成效明顯。而對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和引導有三個重點:—是要樹立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為主體的科學思想;二是根據西部大開發和民族地區市場經濟發展實踐的需要,不僅要重視干部政治素質,還要求有相當的技術條件,會管理懂管理。三是重視黨和政府、少數民族干部、人民群眾三者之間的關系,以發揮和發揚好少數民族干部在民族關系方面的協調積極作用。
4.正確認識和對待民族和宗教間的現實矛盾
在臨夏州這樣一些民族地區,宗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比重和影響較大,由此而帶來的相關問題往往是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結合在一起的,亦即不同性質的矛盾彼此交織,因此要處理好這樣一些民族和宗教交織的關系問題,就必須要以正確的態度來區分認識,要將不同性質的矛盾具體分析。目前,臨夏州民族宗教整體發展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局部問題,比如基于國家外部矛盾的西方 “西化”、“分化”②的圖謀,是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宗教問題而對我國帶來的民族分裂主義破壞活動,這對我國的民族和宗教都有不利影響,特別是還危害到國家的團結以及社會的穩定,是十分值得重視的敵對矛盾,因此,不論是在民族矛盾的處理還是宗教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都應警惕和重視,一經發現便要積極肅清,排根除源。而基于人民內部矛盾中的我國國內各民族間的民族關系問題,則應當予以協商、對話、了解,再通過教育、疏導的方法逐步解決。
5.支持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我國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基于我國國情和民族地區發展實際,應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臨夏州作為一個經濟基礎發展薄弱的民族地區,其建設和發展實踐相對落后,為了實現好發展好國家整體的和諧與經濟穩定,對臨夏州進行一如既往的政策傾斜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在具體的實踐中,做好土地勘定等這樣一些細致工作,這對于明確臨夏州民族地區人民土地財產的權責分配與個人切身利益的實現是很有益的,亦即民族地區無小事,即便是一些小問題也會關系到宗教和諧與民族團結的發展。此外,黨和政府還要加強引導,大局指揮,以實現臨夏州快速脫貧為目標,以避免出現更新更大的差距為前提,從政策上和經濟上支持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只有社會經濟發展好了,文化發展才能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宗教和諧與民族團結才能更好的實現。
注釋:
①兩個共同: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②“西化”、“分化”:使中國的意識形態西方化,從而失去與美國對抗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楊學林.宗教文化生態中的政府責任——寧夏吳忠地區宗教與社會關系研究[M].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2]吳建華.西北回族伊斯蘭教育的歷史與當代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 2007
[3]張志強.臨夏縣文化產業快速發展[N].民族日報.2014-02-14 (002)
[4]馮進軍,宋權.臨夏州旱作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 2007(10)
[5]霍婷婷.西北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特色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 2012
作者簡介:
張德有(1988--)男,中南民族大學,宗教學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宗教;
王萌(1965--)男,中南民族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宗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