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佳穎 李起勃 李丹妮 吳翠婷 楊浩瀚 許少澤 洪曉華
摘 要:客家文化源遠流長,而圍龍屋則是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當前的客家建筑中,傳統建筑文化正面臨著現代化的全方位挑戰(zhàn),人們在熱衷于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傳統文化正慢慢地從我們身邊消失--客家傳統民居文化遭遇挑戰(zhàn)和沖擊,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少,面臨著生存窘境。本文是在實地實證考察的基礎上,從起源、建筑結構立意等角度對圍龍屋的當代價值進行探討。再深入挖掘其內在的文化韻味,提出現代傳承和與時俱進的發(fā)展圍龍屋文化,保留其文化符號、守住客家文化的“根”與“魂”的可行性措施。
關鍵詞:客家文化;傳統建筑;現代建筑;繼承與發(fā)展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8.111
一、獨具一格的圍龍屋
1.建筑時代的更迭
當我們凝神諦視圍龍屋時,殘舊的磚木瓦石通過它特有的結構方式向我們靜靜地訴說著時代的變遷,以及深厚的人文積淀,它用滄桑的面容向我們詮釋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正因敬畏自然,使得圍龍屋在布局上不斷改變。
客家古寨是客家人初到南方時依山而建的山寨,當屬第一代客家民居,它的著眼點在安全防衛(wèi)需要,其主要功能在于防范寇仇侵害,表現了客家人對陌生且異己的社會環(huán)境的抵觸心理和抗爭行動。客家古圍樓是古寨的擴大,是第二代客家民居建筑,它的外墻厚達三四尺,樓高三至五層,高達二十多米,樓呈圓形或方形,采用全封閉式的防御結構。準確來說,如今的客家圍龍屋處于客家建筑發(fā)展大潮中的第三個階段,比它更古老的是客家古寨和客家古樓,而處于第三代的圍龍屋,頗有“鐘鳴鼎食之家”的氣韻,較為全面地表達了客家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結構。
2.建筑形態(tài)的映射
客家文化源遠流長,歷史積淀深厚,獨特的建筑造就不一樣的文化。獨樹一幟的結構設計孕育博大精深的圍龍屋文化,人類的現代文明在遠古的圍龍屋時代便可見一斑。圍龍屋的整體布呈一個大圓型,前半部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結構前低后高。從高空俯瞰,其外部形態(tài)以外墻的“龍體”和屋頂的“龍脊” 共同組成“ 圍龍” 形的整體,故名圍龍屋。這樣的建筑形式有利于內部的協調統一和防御功能,而在如此井然有序、高度統一的理性控制下,也必然會形成內向性和含蓄性的品格,這實際上也是客家人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
二、客家傳統民居圍龍屋現狀探索
1.遭遇挑戰(zhàn)和沖擊
絕大部分的民眾都沒有住過圍龍屋,且圍龍屋在梅州地區(qū)并不是常見的居住建筑,根據走訪調研所得,圍龍屋并不是普通百姓就可以建造的,要富有的大家族才有足夠的資金建造龐大的圍龍屋,可惜的是目前為止極少的人一直住在圍龍屋,幾乎曾經住過的人現在都已經搬走了。
隨著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圍龍屋已然很難滿足人們對于居住環(huán)境的要求,并且伴隨著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新型的民居建筑如同雨后春筍般出現,并不斷沖擊著圍龍屋的地位。通過數據交叉分析可得,年齡越小對于圍龍屋的概念愈加模糊,照此趨勢,圍龍屋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而且新型民居建筑的速度加快,將會,圍龍屋整體得不到維護,將會導致圍龍屋這一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建筑逐漸淡出我們視線,最終導致銷聲匿跡。
散布在梅州各地的古民居產權基本都是私人的,不管是企業(yè)還是政府想要對圍龍屋進行保護,都要先解決產權的問題,圍龍屋保護開發(fā)遇到的最大難題是業(yè)主多、所有權復雜、政府與業(yè)主之間的權責和利益分配關系難以梳理。其次當前的客家建筑中,傳統建筑文化面臨著現代化的全方位沖擊,人們在熱衷于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傳統文化正慢慢地從我們身邊消失——客家傳統民居文化遭遇挑戰(zhàn)和沖擊,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少,面臨著生存窘境。
2.弊病顯露且突出
客家圍龍屋是中華民族大聚居的縮影,通過進行文化的交流與長期的沉淀,形成獨具特色的客家聚居文化。從調查數據分析,客家人對于蘊含在圍龍屋之中的文化內涵以及家族文化印象最深,不管是當代的民居建筑還是傳統的圍龍屋,文化底蘊一直是一條不會更迭的生命線。
圍龍屋獨具特色卻并非完美無瑕,因技術不成熟或者對居住環(huán)境無過多的追求,出現問題無可避免,相對于當代的民居建筑,由于受到建筑結構的限制,采光差,透氣性差是不可避免的。受訪者超過一半的人認為其封閉性太強,尤其是半月形的建筑形狀,雖本意是為了抵御外敵,保護家族成員,但也因此讓圍龍屋更加封閉;而光線差、占地面積大等問題,都是建筑結構設計方面的問題,在現代土地資源緊張的情況下的確易造成浪費;由于圍龍屋太古老,很多人認為存在安全隱患,不適合長期居住;也有少數人覺得圍龍屋居住人口比較多,環(huán)境嘈雜,鄰里矛盾也多。
3.發(fā)展遭遇新瓶頸
客家圍龍屋被中外建筑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在物質化的今天,圍龍屋超越建筑本身,大家都認為其蘊含豐富精神文化,而圍龍屋本身具有的實際作用被人們淡化,深入研究圍龍屋,思考幾百年屹立不倒的圍龍屋,如何建造,為何建造,用何建造,多角度切入,使研究鞭擗向里,才能更好保護圍龍屋。
大家一致認為保護圍龍屋即保護物質文化遺產,蘊含客家人文底蘊的圍龍屋是客家文化精神的集中表達,也有認為有利于推進古村落旅游區(qū)開發(fā),弘揚客家精神。這說明圍龍屋在客家人心里是占據重要地位,是客家文化的象征。當地人覺得圍龍屋對梅州的發(fā)展具有一定促進作用,可以作為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助推力,但卻對圍龍屋發(fā)展前景不看好,更愿意順其自然,對圍龍屋的保護意識不強。如今的梅州無體現圍龍屋的優(yōu)勢,沒有全力開發(fā)利用,若無及時維護開發(fā),未來的人們將會悔不當初。圍龍屋它作為梅州特色建筑,加以修繕,可打造成為具有梅州特色的旅游景點,與梅州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悠久的客家文化相結合,從而有力的拉動梅州經濟的發(fā)展。
4.特色與現代化的較量
傳統建筑與現代化建筑可以是互相排斥的關系,也可以是獨立的關系,更是可以融為一體,關鍵在于人們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矛盾。顯而易見的是,極少人認為應該拆除傳統建筑進行現代化建設,這說明人們在面臨傳統建筑與現代化建筑的抉擇時,普遍充分重視了傳統建筑。
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協調傳統建筑與現代化建筑的關系?多數人認為在傳統建筑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化因素是最好的出路。圍龍屋是地域性的標志建筑,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象征意義,包含了中華民族的自然哲學觀念,體現一種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時空觀念。如果輔以旅游產業(yè)化,以古典建筑樣式為基礎,現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為手段,使傳統建筑與現代化建設相融合,并充分挖掘傳統建筑的文化旅游價值,以文化旅游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fā)展,實現兩者和諧發(fā)展。這樣既保留了傳統建筑的時代特征,又體現了時代的發(fā)展與科技的進步。
三、客家傳統民居圍龍屋現狀原因分析
1.生活水平提高老屋無法滿足需求
改革開放,社會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血緣的親情也在不斷被沖淡。新一代的客家年輕人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大城市,向往一切新生事物,族群聚居的古老圍屋漸漸空曠荒蕪。社會的繁榮安定,也決定了以防守為目的的客家圍屋必須退出歷史舞臺。
2.資金短缺成為修葺圍龍屋阻力
外形獨特的圍龍屋,做工精巧的梁架,堅固耐久的土墻,精致的木雕結構,客家祖先的智慧使得圍龍屋在歲月中依然矗立。但年久失修的圍龍屋即使有政府的支持和保護,修葺保護的資金來源問題仍然無法得到保障,沒有足夠的資金來修繕這些極有歷史價值的老屋,使得經歷了幾百年歷史的圍龍屋日益破爛不堪。而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資金短缺。這也是目前圍龍屋要發(fā)展成為旅游景點的最大障礙之一。
3.圍龍屋所有權與開發(fā)權的矛盾尖銳
調查發(fā)現,戶主多、所有權復雜、政府與業(yè)主之間的權責和利益分配關系難以梳理,結果導致圍龍屋舉步維艱,有序開發(fā)更是紙上談兵。以當地最著名的圍龍屋南華又廬為例,據潘正昌先生透露,盡管政府在 2002 年已把其為省級保護文物,但下撥的維護經費一直較少,以致其保育開發(fā)無法正常開展。當地政府曾計劃租用其用于旅游開發(fā),但由于潘家內部意見不一最終無達成協議,最后不了了之。
4.旅游文化資源的保護整合力度不足
現今絕大部分圍龍屋只用于民居,并無妥善的整理規(guī)劃,商業(yè)開發(fā)更無從談起。而且,即使有些圍龍屋向游客收取門票也是為了修繕維護祖屋,并沒有配合周邊旅游資源共同開發(fā)的意向。由于政府層面對圍龍屋的維護比較尷尬,因此當地圍龍屋的保護和旅游資源整合目前僅停留在個別零星活動的階段,文化旅游配套開發(fā)尚未啟動。
5.缺乏有效的傳播觀念和手段
盡管擁有較豐富的客家圍屋旅游文化資源,但由于當地政府缺乏有效的傳播手段,限制了圍龍屋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擴散。政府對圍龍屋旅游文化資源的傳播力度比較不足,更未把旅游文化提高到地方品牌的高度進行宣傳。這也導致了外界公眾對梅州圍龍屋的了解非常有限,圍龍屋等一系列旅游文化景點仍處于待開發(fā)階段。
四、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目前,圍龍屋正處于亟待保護和開發(fā)的局面,其自身蘊含的巨大發(fā)展前景。良好的旅游形象是一個旅游區(qū)或景點成功的根本標志。梅州市要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就必須樹立良好的客家文化旅游形象。在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和實際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抓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契機,創(chuàng)建公司式的管理模式,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及宣傳的具體措施。
1.發(fā)展旅游業(yè),尋找新出路
政府、僑鄉(xiāng)群體、圍龍屋屋主等各方出資修葺圍龍屋,并每年出資一部分用于維護,另外在不破壞圍龍屋的基礎上,開發(fā)旅游度假村等。
(1)在景點可設置參觀門票,其費用可用于對其進行每年的定期維護,不定期舉行面向社會公眾的免費對外開放日,開展各種圍繞客家文化的主題展覽。
(2)利用當地廣播電視臺,拍攝《尋夢圍龍屋》專題紀錄片或旅游節(jié)目,宣傳圍龍屋文化,加強傳播效果;另外,可制作各種帶有圍龍屋特色的工藝品、明信片等在梅州各景點出售。
(3)可以發(fā)展成影視拍攝基地,吸引劇組與導演在此取景拍攝,打造獨特的影視基地。梅州眾多圍龍屋還保存著清末、民國時期典型景致,這在全國都很少有,雖歷經幾百年滄桑,但仍較完整地保存原來的古色古香建筑格局。
(4)以博物館形式保留古建筑,既可作為旅游資源向海內外游客推廣圍龍屋的歷史和古建文化,也可作為教育媒介向學生和市民傳承本土歷史文化知識。
2.整合客家文化資源,打造客家民居住宿接待
客家民居住宿接待是根據梅州旅游現狀,創(chuàng)新設計的一種旅游住宿接待模式,主要以現有的客家村落中的圍龍屋為依托,結合現代興建的賓館酒店建筑模式。在不失客家圍龍屋客家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對圍龍屋進行適當的設計和修建,為旅客提供一個具有歷史韻味氣息的住宿環(huán)境。這不僅可以吸引來自各地旅客前來體驗和消費,而且可以促進當地村民經濟收益,帶動當地經濟快速發(fā)展。
3.極力為古建筑注入商業(yè)新元素
開辟客家民居民俗旅游景點,在古建筑保育開發(fā)中引入社會組織的營運模式,注入商業(yè)管理元素,注重總體目標規(guī)劃,形成一套長久的管理方法。例如位于廣東梅州梅縣丙村的仁厚溫公祠,開辟為客家民居民俗旅游景點,同時在仁厚溫公祠內設置民俗展室,有著濃郁的客家風情。既能極大限度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和運營成本,又能有效保護和提升古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
4.積極申遺
古民居“圍龍屋”與北京“四合院”、陜西“窯洞”、廣西“桿欄式”、云南“一顆印”并稱為中國五大傳統民居。它是梅州的“文化遺產”、城市名片和金字招牌,而積極申遺的最根本工作是保護圍龍屋。圍龍屋具有兩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的歷史,歷經滄桑,對于遺留下來的圍龍屋來講,都彌足珍貴。政府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修繕和保護,建章立制管理,同時也需要社會和市民協同給力,各盡其責。只有保護效果做好,才能加快申遺步伐,使歷史的精華得以傳承和發(fā)展。
5.加大對外宣傳力度
通過大眾媒體的形式,如報紙、書籍、雜志、電影、電視、因特網、微博、微信等拓寬參與群體的廣度,利用其傳播速度快,力量強大、覆蓋面廣等優(yōu)點,普及圍龍屋相關知識,傳播客家民居文化,號召更多人關注及保護圍龍屋,增強大家對圍龍屋的保護意識,達到宣傳力度大且廣的效果,從而推動圍龍屋的保護與傳承進度,充分挖掘古民居等特色資源,積極做好保護和傳承工作,大力開發(fā)客家特色旅游產品,逐步放大“中國圍龍屋之鄉(xiāng)”。
參考文獻:
[1]吳澤鋒.半月池與禾坪——從圍屋外看客家人的哲學生態(tài)觀[J].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2011年,第211期:122頁.
[2]江金波、司徒尚紀.以文化生態(tài)學解讀圍龍屋建筑的風水觀——兼議中國傳統民居的旅游文化發(fā)掘[J].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2003年,第02期:102頁.
[3]吳美娜、張奕亮.客家建筑的文化傳承功能探析[J].農業(yè)考古,2012,(3):165 -166.
[4]鄭杰.客家傳統民居建筑審美與客家文化[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6):93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