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自立
?
實施個人包干制
□蔣自立
學生做清潔衛生,是班級管理中的常事。然而,倘若管理不得法,便是班主任心煩的事。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認為,人是可以無止境地進行訓練的。為了證明人經過訓練能以超乎尋常的方式對各種刺激作出反應,1920年,他做了一個經典實驗:兒童艾爾伯特非常喜愛兔子,一次,正當艾爾伯特撫弄兔子時,華生大喝一聲。艾爾伯特吃了一驚,害怕地放掉了兔子。一個星期后,又如此進行一次。最后,艾爾伯特只要看到兔子,便害怕地啜泣,甚至害怕類似兔毛之類的制成品。實驗表明,條件反射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方式。
我國明末清初的教育家王夫之也曾提出一個觀點:人的性格、習慣不是“一受成型”,而是“日生日成”“屢移而異”。他認為,人的性格、習慣“未成可成”“已成可革”。
每天幾個學生共同打掃教室衛生,結果是“三個和尚沒水吃”。怎樣通過訓練改變學生“已成”的“陋習”呢?
在講明多人共同打掃教室清潔衛生的利弊后,我說:“從今天開始,打掃教室清潔衛生采用新辦法,叫個人包干制,就是一個人做一天清潔衛生,全班同學輪流做。”
“那多劃不來。”馬上有學生抱怨。
“劃不來?我們來算一筆賬。”我接過話說,“一天一個人,全班51人,就是51天值日一次;一學期22周,共132天,也就是說一學期每人頂多做三次衛生。如果每天四人,一學期每人要做11次。”
見同學們默默不語,我接著說:“這當然不是主要原因。采用包干制的主要意圖在于培養每個同學的責任心,如果哪天值日的同學沒有打掃教室或打掃得不認真,第二天我們就沒有一個干凈的地方學習,這是其一;其二,在于培養每個同學的獨立精神,你們都十多歲了,不能事事依靠別人、依靠集體,否則養成了一種依賴心理,將來就甭想有自主精神。”
此時,許多學生臉上露出了信服的神情。我深深地體會到,教育學生,講清楚道理還不行,還要有具體的要求和措施,通過一定條件的訓練,才能達到目的,取得成效。
“一個人怎么做清潔呢?”我問道:“現在,前后兩張桌子的同學一起討論,擬出做清潔的程序。這個程序要簡單,容易記住。”教室里,頓時一片人聲鼎沸。
張山說:“第一條,放學鈴響,值日生連忙站起來,大聲對同學們說,‘請幫個忙,每人把自己的板凳放在桌子上。”
“哎,不是個人包干嗎,怎么要別人放板凳?”有同學質疑。
張山說:“你看前面黑板上方的班訓是什么?‘你幫我,我幫你,自己管自己。’放板凳,舉手之勞,卻幫助別人加快了做清潔的速度,怎么不好?”
全班同學鼓掌通過了。
李肆說:“第二條,掃地前將掃帚用水淋濕。”
“這是為什么?”有同學不解地問。
“這樣做清潔,免得吃灰,還可以使桌面干凈。”李肆解釋說。
王伍補充道:“但事先要準備好一桶水。”
“第三條,認真掃地,特別是要把旮旯掃干凈。老人說,掃屋不掃角,轉背就齷齪。”趙樹說。
“第四條,掃完后,放下板凳,把桌子擺放整齊。”錢家發言道。
孫科說:“第五條,把掃帚沖洗干凈,晾好。”
“第六條,關好窗門,把門鎖好。”
實施新的清潔衛生制度時,我只要發現能按值日程序做好清潔的學生,便及時表揚,并反復講述值日程序。全班輪流一次后,第二輪開始,我很放心了——沒有學生逃避做清潔,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自我教育。
新的條件,反復的訓練,改變了同學們“已成”的陋習,幫助他們養成了“未成”的良好習慣。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教育局教研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