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汽輪機廠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 王 冰
?
上汽廠:飛馳在轉型發展的道路上
文/上海汽輪機廠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王冰

上海汽輪機廠(以下簡稱“上汽廠”)是中國汽輪機的搖籃,1953年正式命名,已擁有62年的歷史,新中國第一臺6千千瓦汽輪機就誕生在這里。60多年來,工廠研發制造的汽輪機單機容量從6千千瓦發展到100萬千瓦,并創造了中國汽輪機史上的“十八項第一”。工廠累計生產汽輪機超過3.5億千瓦,占國內火電總裝機容量的40%,全國范圍內每發4度電,其中1度電就是由上海汽輪機廠生產產品發出的,產品已出口到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
上汽廠目前產品業務板塊主要包括大型火電汽輪機、核電汽輪機、重型燃機、工業透平等,并致力于服務市場延伸和海外市場開拓。工廠開發制造的超超臨界百萬千萬汽輪機,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50%,百萬等級兩次再熱機組,是當今全球最高效率的火電機組,代表了當今國際先進水平;工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 905mm長葉片、焊接轉子等百萬千瓦核電汽輪機關鍵技術。近兩年,通過國際化運作,在國內率先進入重型燃氣輪機研發設計和服務等價值鏈高端領域。
多年來,上汽廠深耕“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在代表現代裝備制造業的透平研發制造領域,取得了一系列令全球矚目的突破性進展,工廠先后獲得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和諧勞動關系模范企業、全國實施卓越績效先進企業等多項榮譽。
在整個機械行業內,需要同時滿足高溫、高壓、高速三個條件的動力機械裝備少之又少,一般只需要滿足其中的一到兩項。而汽輪機要在高溫、高壓下高速運轉,運行條件苛刻,技術含量極高,關鍵零件加工精度要精確到一根頭發絲的七分之一。在20世紀五十年代,由于設備和工藝落后,加上缺乏經驗,在試制我國第一臺汽輪機的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進展緩慢。時任一機部部長的黃敬同志決定親自到上海深入蹲點。在黃敬部長的悉心指導下,我國第一臺6 000千瓦汽輪機在1955年試制成功,這臺汽輪機順利運行了半個多世紀,臨別那一天,黃敬部長留下了諄諄囑咐:造汽輪機就是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從此,在試制新中國第一臺汽輪機過程中誕生的“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企業精神,成為上汽廠企業文化的靈魂。千錘百煉,傳承至今,永葆活力。
“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精神引領著上汽人制造出從小容量到大容量,從火電到核電和重型燃機,從亞臨界到超臨界,再到超超臨界,不斷地創造著中國汽輪機制造史上的新紀錄。如今,站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再次創業的新起點上,上汽廠確立了“國內第一,全球領先”的戰略定位,“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精神內涵進一步得到豐富:首先,她是上汽廠的產品品牌特征,向國家和社會提供的每一臺汽輪機,都是工藝精湛、質量穩定的精品,汽輪機的每一個零部件都是精雕細琢、追求完美的結果;第二,她是上汽廠的技術特征,始終爭當科技創新、技術發展的領跑者,持續研發設計符合社會發展需求、領先于時代的綠色高效透平產品,搶占技術制高點;第三,她是上汽人的人品特征,保持追求卓越、盡善盡美的工作作風,崇尚“一流產品出自一流人品,產品是人品的體現”的理念。
邁向“中國制造2025”,做優做強企業,需要價值引領。
“中國制造2025”規劃指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實體經濟艱難的當下,與國內許多行業一樣,國內電站裝備制造業產能嚴重過剩。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上汽廠的競爭優勢在哪里?就在于依托厚重歷史底蘊和地域特色的“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精神的基礎,形成的“技術領先、質量可靠”的優勢。在全社會更加注重發展質量的今天,我們的獨特優勢更加顯現。習近平總書記說:“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p>
躋身“國際領先”,我們的目標是建設“世界級工廠”,在國際市場能與西門子、三菱、阿爾斯通等行業巨頭同臺競爭。西門子是上汽廠的合資方,也是上汽廠建設世界級工廠的標桿。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在歐洲發達國家中,只有德國經濟一枝獨秀。專家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德國有享譽全球的裝備制造業,背后支撐的是德國人聞名世界的嚴謹作風。我們學西門子學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學習他們對待工作、產品的嚴謹細致,學習他們的“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與西門子相比,經過數十年的投入,我們現在在生產裝備等硬件上已經不相上下,我們的差距主要在理念、技術、管理等軟實力上,我們只有在現有基礎上更加注重“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才有可能實現超越。
貫徹五中全會精神,創新驅動發展,需要精神動力。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實踐證明,一個企業要想保持基業長青、長盛不衰,必須不斷地開發技術領先、得到用戶認可的產品。過分留戀于曾經取得的輝煌,注定要被市場淘汰,三星公司、蘋果以及國內的華為等的迅速崛起和曾經輝煌的柯達、諾基亞等公司的相繼衰敗,都是經典案例。同樣,盡管六十年來上汽廠在國內汽輪機行業內取得了無數輝煌,贏得了市場的尊重,但搶占行業技術制高點,以優勢產品擴大市場份額,我們一刻也不能停止前進的腳步。多年來,上汽廠沿著“五個一代”的產品發展路線,即“生產一代、設計一代、研制一代、改進一代、預研一代”,實施滾動發展,使工廠產品有足夠的技術儲備,確保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大力弘揚“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精神,不滿足于現狀,勇于挑戰自我,善于挑戰極限,永不停步,不斷開發出更綠色、更先進、更高效的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另一方面,當今電站裝備行業,能在市場競爭中立足的企業,從技術層面看,都屬同一代技術,機組效率相差無幾,也許就是“一克煤”的差異。就像奧運賽場上百米決賽巔峰對決,只是“0.1秒”的差距,就分出了勝負,決定了冠軍的歸屬。在電站裝備行業內比競爭對手在機組效率上好“一克煤”,同樣可能決定了訂單的歸屬,決定了市場占有率,決定了企業的興衰。而這“一克煤”既是設計出來的,也是制造出來的,又是改進出來的,整個產品生產鏈上的所有人的態度、作風、習慣,都是“一克煤”的決定因素,所以每個人、每個環節都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
“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是我們上汽廠的企業之魂,是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牢牢把握四個“精”要求,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把握“精準”的戰略規劃。
長期以來,上汽廠始終把建設“國內第一、國際領先”的先進裝備制造業一流企業作為發展愿景,并主動對接上海建設科創中心戰略規劃和《中國制造2025》要求,謀劃企業發展規劃。
圍繞建設汽輪機行業世界級工廠目標,對接上海電氣“一個主題五個化”要求,近兩年,工廠管理層與時俱進地提出了“四個發展”的戰略途徑:從傳統制造向生產服務發展;從“三大戰役”向系列提升發展;從產品經營向產業協同發展;從引進技術向自主研發發展。明確要在大火電、核電、燃機、服務、工業透平、海外業務六大領域上實現突破。
我們通過職代會審議目標任務,干部下車間、到工段、進班組宣講形勢任務、開展“黨建論壇”“職工懇談會”“形勢任務大家談”等活動,在全體員工中,強化企業戰略目標、方向、路徑的宣貫,凝聚“做一流企業”的發展共識,并通過《信息與溝通》內刊、《信息直通5分鐘》網絡版、《香樟微語》微信等平臺,實現戰略宣貫經?;㈤L效化。
追求“精湛”的技術管理。
用當今流行的話說,工廠追求的產品標準是:性能“高大上”;質量“白富美”;私人定制“量體裁衣”;快速響應“搶逼圍”,并注重營造技術創新的濃厚氛圍。
長期以來,上汽廠瞄準市場需求和技術前沿,科學規劃技術發展路線,實現滾動發展,牢牢占據技術制高點。近年來,上汽廠在火電技術、燃機技術、核電技術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推出了620 ℃二次再熱汽輪機、百萬核電汽輪機等一系列具有國際水平的創新成果。
上汽廠積極推行國際化、科學化的品質管理和過程管理,率先實現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的本土化運行,取得了SAC頒發的國內第一張ISO9001質量管理認證證書,相繼取得了ISO14000環境體系認證、ISO18000職業健康體系認證。
上汽廠注重嚴格、嚴謹、嚴密的質量安全體系運行。以“四有四一”的標準規范工藝過程。凡事有章可循,一以貫之;凡事有據可查,一清二楚;凡事有人負責,一絲不茍;凡事有人監督,一視同仁。上汽人信奉“細節決定成敗”,推崇“第一次把工作做好”,并積極推行星級現場管理評價等模式,進一步提升管理績效,工廠擁有多個全國五星級“車間現場”。
建設“精干”的員工隊伍。
企業崇尚“產品是人品的體現”價值觀,已形成機制,通過職代會形式,已公開選聘三批近50名廠首席技師、首席科技專家,他們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帶頭人。同時,工廠建立了全國技能大師俞軍工作室等多個首席技師工作室,發揮首席技師在技術攻關、技能交流、人才培育多方面的輻射效應。
工廠圍繞“三個平臺”建設,一是搭建人才增長才干的培養平臺,實施“1+3+5”大學生培養計劃,在青年工人中開展名師帶高徒、“首席技師工作站”等活動,在青年知識分子中建立了導師制、課題制、項目制等形式多樣的機制;二是搭建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平臺,每年都在技術工人中舉行技能大賽,在青年科技人員中舉行科技論文答辯賽,在技術人員中開展項目攻關揭榜活動;三是搭建人才施展才華的實踐平臺,構建了“行政助理機制”“專業技術崗位發展機制”等配套的“y”型發展通道,讓各類人才獲得相應的發展空間。
工廠還通過開展評選卓越員工、優秀黨員標兵、十佳技術能手、十佳好事、“再次創業”勞動競賽明星、今日之星、明日之星、首席員工等,尊重先進、鼓勵先進、激勵先進、爭當先進在企業內蔚然成風。
弘揚“精深”的企業文化。
堅持宣傳引導,以文化精品感召員工。近幾年來,上汽廠著力打造一批企業文化精品:先后建成開放企業文化中心、出版發行《上海汽輪機廠廠志》、拍攝《光明之源》企業形象片、升級《企業文化手冊》,并將此作為開展新員工入職培訓、員工輪訓、黨團支部活動、班組學習的重要項目,通過廣泛宣傳和組織學習,傳播企業精神和核心理念。
堅持典型引路,以勞模精神激勵員工。60年來,上汽廠涌現了13名全國勞動模范和全國“五一”獎章獲得者、100余名上海市勞動模范。工廠通過舉辦“勞模事跡報告會”“創先爭優先進事跡報告會”、以勞模名字命名自主開發的關鍵設備等方式,宣傳勞模事跡,在弘揚光大勞模精神中弘揚企業精神。工廠尤其注重用身邊人踐行企業精神的事跡影響身邊人、帶動身邊人。自1998年以來,廠黨委連續18年開展“黨員崗位承諾”活動,黨員群體以先鋒模范行動感召周圍群眾,“我是黨員向我看齊”。
堅持文化涵養,以豐富載體凝聚員工。上汽廠注重長期堅持在豐富多彩的職工文化生活中注入“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精神內核,吸引員工廣泛參與,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員工的內心深處,固化為一種行動自覺。工廠連續18年舉行職工藝術月、運動會,通過舉辦演講、征文、書法、攝影等競賽活動,將企業文化理念有機地融入其中;策劃“世界冠軍回娘家”活動,邀請從企業走出來的世界乒乓冠軍張燮林、楊瑞華回廠交流,讓世界冠軍講述在工廠中養成的“一絲不茍”行為習慣對他們事業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發揮名人效應,提升文化品位,擴大企業影響。
走過60年輝煌的上汽廠,正飛馳在轉型發展的道路上!
(責任編輯:胡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