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公司 黨委書記、董事長 馬 義
?
東汽精神企業持續創新發展的思想偉力
文/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馬義
行為若要前行,精神就不能停滯。
使命若要必達,精神就不能懈怠。
任何時候,企業都不能丟掉東汽精神這面旗幟;
任何地方,企業都不能沒有東汽精神的支撐。
企業精神是企業大多數成員所具有的共同內心態度、思想品格、并因此而表現在工作行為上的一種作風、一種氣概。管理學者托馬斯·彼得認為:“一個偉大的組織能夠長久生存下來最主要的條件并非結構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們稱之為信念的那種精神力量,以及這種信念對于組織的全體成員所具有的感召力。”
毛澤東同志特別強調“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種精神,在激情燃燒的歲月里,東汽的創業者們響應祖國召喚,好人好馬上三線,吃山溝溪水,住古寺破廟,身推手拉、肩挑背扛,打下了漢旺十里東汽基業。為了首臺30萬機組的誕生,時任廠長的丁一帶領大家頂住了來自方方面面的強大壓力而義無反顧,從而成就了自主技術發展創新史上的里程碑。為了渡過20世紀80年代初的困難時期,東汽人“做行商、吃雜糧、創名牌、爭大上”,靠做菜刀、造大門、生產榨糖機維系了企業生存。當“5·12”汶川特大地震突如其來之時,東汽人萬眾一心迎戰危機,百倍力量抗擊天災,不畏艱險搶救生命,迎難而上恢復生產。那時,轟然坍塌的是東汽人在龍門山腳下經過40年建起來的車間廠房、辦公大樓和家屬宿舍,但拔地而起的卻是東汽人臨危不懼的無畏氣概和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

緣起建廠之時、初成于改革開放年代、提煉于21世紀初的東汽文化,扎根于漢旺沃土,一直葆有并傳承著“先治坡、后治窩”“一個麻繩鬧革命”的“精氣神”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青山處處埋忠骨”的“魂魄膽”,它支撐著東汽一路成長發展。當大災難不期而至、席卷而來時刻,升化迸發并集中展現出“不怕犧牲、敢于勝利,堅韌不拔、艱苦創業,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東汽精神,不僅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而且受到社會各界的贊譽。正是秉承這樣一種精神,我們在完成災后恢復重建并踏上了“十二五”新的歷史征程,期間,全球經濟危機不斷,低增長兼具多風險;企業外部環境復雜,多重困難和挑戰交互而來。我們積極適應轉換機制、主動求變提升管理、優化產品拓展市場、創新價值服務客戶,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下頑強奮進并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中國經濟步入下行壓力日增的發展新階段,新常態下,習以為常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極具挑戰的轉型發展迫在眉睫。面對生態環境改善壓力巨大、能源消費結構深刻變化、節能降耗任重道遠的行業轉型再造,我們必須善謀善斷、積極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沖破傳統路徑依賴,走創新、質量、效益并重的可持續之路,走嚴管理、強活力、調結構的發展之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十三五”發展已規劃出新的藍圖,進一步明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強調了保增長、轉方式、調結構、促創新的工作要求;之前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更是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目標:一是要求資源的利用更加高效,二是要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所以,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喚起直面當前、敢于擔當的立潮頭勇氣,更需要弘揚一往無前、砥礪奮進的大無畏精神。
在“十三五”開局之際,我們急需的思想“重建”是精神層面的再塑,它是全體員工崗位素養和職業操守的錘煉,是干部使命感、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的再造,是公司管理作風和經營風氣的洗禮。它需要我們振奮精神,更加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砥礪奮進;它需要我們正視差距,推崇創新驅動,不甘落后,持續改進;它需要提升價值觀念,崇尚艱苦奮斗,厲行節約,彰顯節儉;它需要強化責任意識,倡導奉獻大局,先人之憂,后人之樂。這些正是東汽精神的實質內涵和本質要義。
行為若要前行,精神就不能停滯。使命若要必達,精神就不能懈怠。艱難前行之時,東汽精神的傳承不是可有可無可以邊緣化,而是要與時俱進地加以深刻理解,并進一步弘揚光大;轉型發展之期,東汽精神的堅持不是過去時或未來時可以弱化,而是緊扣當前更富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現在時。因此,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丟掉東汽精神這面旗幟,任何地方,我們都不能沒有東汽精神的支撐。結合當前新常態,深入地解讀24字的東汽精神,我們就會有更多的體會和感悟,就可賦予更新的詮釋和內涵,就能深刻意識到東汽精神對于我們的寶貴和不可或缺:
——“不怕犧牲”,不同于戰爭年代的生命概念上的“犧牲”,對東汽當前來說,為了我們自己更好地生存發展,意味著可以犧牲自我的利益成全集體的利益,可以犧牲小團體的利益去成全大團隊的利益,可以犧牲局部的利益去成全全局的利益,可以犧牲短期和暫時的利益去成全長久和根本的利益。這里的犧牲也包括能夠承受因為堅持原則而不隨波逐流、能夠保有主見而不人云亦云而可能帶來的誤解甚至不公正對待等各種壓力而依然執著、令行禁止、一往無前、矢志不渝。
——“敢于勝利”,重要的是要保有強大的士氣和信心。危機意識的樹立不是為了削弱團隊自尊和信念,東汽幾十年的發展史更是我們東汽人自信和信心的最大來源。敢想、敢干、知難求進一直是東汽人的顯著標簽,雖然在發展中我們遭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但仍屬于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兩強相遇勇者勝,危機來臨的時候,信心比黃金還重要。只要我們心懷“綠色動力、驅動未來”的愿景,秉持與客戶“共創價值、共享成功”的使命,真正按照東汽精神的要求,站在更高的視角,以更長遠的目光,杜絕墨守成規,敢于否定、勇于開拓,就沒有我們克服不了的困難,也沒有我們逾越不了的障礙。
——“堅韌不拔”,行百里者半九十,有時候,往往就因差最后一口氣,最終功虧一簣,這樣的案例在我們的工作中不難遇見。特別是在市場激烈的競爭態勢下,拉鋸戰、持久戰不可避免,如果覺得做不成、沒有希望就心生為難情緒而終止努力,結果就會真的印證之前所謂沒有希望的判斷。而實際上更大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努力沒有到位,所以,堅持就是勝利是硬道理。這不僅適用于市場營銷,也適用于質量控制、管理強化和隊伍提升。事實會證明,只要抱著務期必成、使命必達的信念去推動工作,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天道酬勤、事隨人愿。
——“艱苦創業”,更值得我們去踐行。當前形勢下,價格走低、成本高居不下、訂單不易,企業效益下滑,員工干得也非常辛苦。重建后的新東汽,看起來“家大業大”,這不僅不應該是我們可以舒一口氣、大手大腳的理由,而更應該是我們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重要原因,因為固定資產大必然帶來更高的運行成本。因此,我們必須從設計、工藝、采購直至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包括管理領域都必須傳承好東汽艱苦創業文化,從各個環節堵塞利潤出血點,增強企業“造血”功能,厲行節約,開源節流,每個人、每個崗位都要把每分錢用在刀刃上、使在當用處。
——“自主創新”,一是要自主,不能受制于人;二是要創新,以贏得競爭優勢。我們的技術不升級、產品不優化,企業發展就不會有生機和活力。事實一再證明,只要是緊緊圍繞市場需求,改善客戶體驗,我們的產品就能在市場中脫穎而出、受到歡迎,甚至供不應求。現在,曾經是我們合作伙伴的國際大公司在技術輸出上對我們大門緊閉,市場競爭也對我們大力施壓,因此,拿來主義已是過去,自主創新才是正途。這里,我們寄望于我們的研發部門、寄望于我們的技術人員。要堅定信念,沉得住氣,靜下心神,經得起失敗,一門心思做學問、搞科研、搞創新,縱使斧鑿峭壁,“能進一寸進一寸,得進一尺進一尺”,日積月累,必將在科技創新上實現質的飛躍。

——“勇攀高峰”,就意味著持續的進步和持續的改進,不能小富即安。我們的各項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追求當下生存,更追求長遠發展;我們致力個人提升,更要致力團隊進步。每一次的改善,我們都可以舉一反三;每一次的提升,我們都可以觸類旁通;每一次的進步,都可以讓我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積小勝才能有大勝,聚江河才能為大海,只有不停地提高自我要求,不停地追求更高目標,我們才能跟得上市場的節奏和客戶的需求,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新中國成立以來,東汽能夠戰勝各種困難與挑戰,取得一個個令人矚目的成就,原因就在于東汽人從根子上就有一股不服輸、敢于戰勝任何困難的東汽精神,這是東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流淌在東汽人身軀中的血液,是我們東汽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東汽文化本質上又在動態發展并不斷進化中,因而作為東汽文化最顯著標志和集中展現的東汽精神也是緊扣企業理想追求和發展藍圖而充滿開放性、包容性與現實指導性的。
偉大的精神成就偉大的業績,十八大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戰略、“互聯網+”,必將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構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十八屆五中全會更是為我們勾勒了“十三五”發展的新藍圖。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中央全會精神,正確把握“十三五”發展要領,加強統籌協調,突出工作重點,全面加快深化改革,以創新驅動助力企業轉型升級,向著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能源動力裝備制造和服務提供商”的愿景奮勇前進,向著新的征程再出發!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