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原所長 金 碚
?
“十三五”企業面臨的形勢及文化觀念創新
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原所長金碚

作者在中外企業文化2015重慶峰會上發言
十八屆五中全會與企業及企業文化創新是密切相關的。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國競爭正日益深入民族文化的深層之處,文化觀念的創新需要進行文化反思。
中國產業發展的三個決定性因素:資源、技術和文化
認識“十三五”企業面臨的形勢及文化觀念創新,先要分析產業發展的三個決定性因素,即資源、技術、文化。為什么中國產業發展的三個決定性因素是資源、技術、文化?世界工業化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全世界實現了工業化的60多個國家,每一個國家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大體上都是沿著這樣一條路。初期的決定性因素大多都是資源,所以經濟學主要是講配置,因為經濟學主要是在工業化的初期形成的,18世紀那個時候資源的配置在工業化中是很重要的。
到了一定階段后,技術越來越重要。技術就是把地球上原來沒有用的東西、廢物變成資源。既然資源很重要,那么什么是資源?地球上的物質是不是資源取決于你的技術,技術水平低,地球上大多數的物質都不是資源,而是廢物,技術越發達資源越多,技術高度發達的時候,地球上所有的物質都是資源,沒有廢物。比如:人們丟棄的垃圾,特別是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只要你技術發達,這些都可以作為充分的資源來利用。因此,我們把城市垃圾叫作“第二礦山”。
再往下發展,文化的因素會越來越重要,其影響越來越深刻。現代經濟發展和產業的國際競爭,正越來越觸及民族文化的深層之處。民族文化的特點決定了我們當下的產業。全世界有60多個國家實現了工業化,進入了工業社會。這個發展的過程大同小異,都是輕工業發展、重工業發展,由第二產業發展向第三產業發展,經濟學家叫作標準形式。但是到了工業化的后期,世界上幾乎沒有兩個國家是一樣的。德國和韓國不一樣,法國和英國不一樣,德國和美國不一樣,美國和日本也不一樣,他們和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更不一樣,每個國家都不一樣。為什么不一樣呢?其中很深刻的原因就是文化。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是不同的,文化的形成是一個國家長期積累下來的個人觀念和行為特征,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國家的人都不一樣,所以最后不一樣。
“十三五”會面臨怎樣的形勢呢?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十三五”規劃的建議里講這五年要實現的目標,是要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那么用什么樣的理念來實現小康社會呢?“十三五”里面講的內容很多,但是從理念的角度來講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5個概念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當然,我們在“十二五”“十一五”期間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也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理念,但是現在更明確了。現在中國處于一個艱難的轉型期,要進入一個關鍵時期,要從原來那一種發展的路徑或者是發展的理念,轉到一個新的理念,這個新理念就體現在這5個概念中。
一個國家的企業文化不僅和歷史的積淀有關系,也跟發展階段有關系。中國現在到底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發展水平呢?中國現在的發展水平實際上是處于世界中位。按照購買力評價算,我們的GDP已經是世界第一,到去年的時候就已經超過美國了,但中國官方不采用這個統計。就是按照匯率來算,我們GDP也是世界第一了。但是發展的水平不能夠僅僅看總量。中國人很喜歡看總量,這跟國外的概念不一樣。國外講發展的水平不是以總量來算,而是以人均GDP來算。我們的人均GDP水平大約占世界平均水平的70%~80%,還沒有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的時候,國內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收入總值要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中國跨越世界人均GDP平均水平的一個歷史轉折時期。也就是經過“十三五”以后,我們可以說中國站到了世界人均水平之上,現在還在世界人均水平之下,在世界上要排名的話,大概在80名左右,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2 000多年來,中國1 800年都是世界老大,這個世界老大只是總量老大,其實大多數的年份中國人均GDP都不是世界最前列。我們經常用的一個數字,這是英國經濟史學家提出來的,他推算用購買力算,說在1820年的時候中國的GDP就占世界的32.9%。但是那個時候中國人口占世界的36.6%,也就是說在你認為很強大的時候,人均水平也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也沒有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上。經過1 820年之后,中國國力逐漸衰落,到1952年的時候,中國占世界的GDP只有4.6%,人均水平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3.8%,連1/4都不到。到了1978年的時候,因中國錯過了20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世界戰后的高速發展時期,盡管那個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后蓬勃發展,從GDP的增長來看也還可以,但是在世界上的平均水平卻在下降,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不到。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取得了很大成就,到2003年的時候,中國占世界GDP的15.1%,但是人均水平也只占世界平均GDP的3/4。從2003年到現在水平在繼續增加,我估計現在也就占80%左右。
那我們現在的文化、觀念到底處于一個什么狀態?1912—1949年,是中國工業化萌芽時期,那個時候的價值取向就是向物質主義過渡。價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在工業化之前是一個前物質主義時代,不以追求物質為最重要的價值,到工業社會以后以財富為最重要的價值。那個時候行為目標要追求的是基本的生計,就是吃飽飯,別餓死人,最基本的是人要活下去,那是最重要的。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進入工業化初期,就進入了一個樸素的物質主義時代,所追求的是實物產品。那時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口號,是那個時代的精髓,叫“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物質是那個時候追求的目標。集體主義、自我犧牲,先生產后生活,那個時候因為物質太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實物,是油田、是糧食、是鋼鐵。到了改革開放之后,工業化進入加速時期,我定義一個概念叫“亢奮的物質主義”,行為的目標是收入、財富、GDP,不是個別的物質。這個行為特征大家都經過了,血拼式的競爭,貪大、求快,那時國家的口號叫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但很難兼顧,實際上走的是效率優先、扶快促大、扶優扶強。
到2012年和2013年的時候中國開始走向轉型,走向一個工業化的深化階段,加速以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那個時候是要先富起來,誰能創造財富、誰能創造GDP就先富。改革也是這樣,誰改革誰得利,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實際是摸著利益過河。那個時候成就很大,但也有很多問題,所以現在的精神就變成渴望分享,你不能光有財富、光有收入、光有GDP。這個GDP怎么分呢?所以十個字里面有共享、有綠色、有協調,我給它一個概念叫“權衡的物質主義時代”。在這個時代,發展仍然是重要的,仍然是第一要務,GDP還是重要的,沒有GDP也就什么都沒有,但我們不要遍地GDP,它不是唯一重要的,環境也很重要,綠色也很重要,共享也很重要,可持續也很重要,目標已經開始多元化,那就叫平衡,要權衡了,要主張公平。現在仍然要講效率,但是需要以公平來促進效率,不是不擇手段,效率高也不是寧可少活二十年,而要活得健康一點,也要拿下“大油田”。
現在國際都在研究物質主義時代。物質主義時代要解決財富的積累、社會福利的提高,這是這個歷史階段的任務,完成這個任務之后世界會進入后物質主義,那個時候很多國家會走向福利主義時代。中國還沒到那個階段。國外的學者和我們一起研究過,后物質主義時代,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開始。像希臘早就是福利主義時代了,人家不干活,然后還有好生活、有保障,GDP大小不重要。這是另外一個時代,中國還沒到那個時代。中國目前仍然處于物質主義的時代,在物質主義的后期,等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中國會有更明顯的后物質主義特征。現在后物質主義的特征已經表現出來了,在企業可以感覺到“80后”“90后”和“50后”“60后”“70后”是不一樣的,“80后”“90后”更加具有后物質主義的特征,不像“50后”“60后”物質主義傾向很明顯,只要給獎金加班就沒問題,現在的年輕人不是這樣的想法。
所以講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決定性作用的改變要從資源、技術、文化三個因素來看。
首先看中國的資源。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主要是利用了低價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土地資源、環境資源等,用低價格的資源去參與國際競爭,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現在,我們受到資源的約束。所謂資源約束是初級資源的約束。我講過,資源是用不完的,只要技術發展,地球上有的是資源,就看你有沒有本事用它。現在要把初級資源轉化為高級資源,把原來不能夠利用的物質變成有用的物質,要循環利用、廢物利用,把不能用的東西、廢棄的東西作為原材料再利用。人才也是一種資源,人力資源要從用低級人力資源轉化到用高級人力資源。技術當然會越來越重要,前30年我們的技術主要從國外通過各種方式轉移到國內。現在越來越接近國際技術高水平的時候,獲得技術的方式要發生變化,過去我們主要靠西方國家資源的擴散去學習模仿,然后就獲得技術,這個過程和中國的商業文化很契合,我們做得很漂亮。
我們現在要做什么呢?從技術和資源的角度來講,工業強國就要有能力做到三點:一是使一切物質都可以“資源化”,沒有什么東西注定就是廢物,全部的物質都可以資源化,關鍵是你技術水平要高。二是使所有資源無害化,即使這個物質你暫時用不了,暫時沒有技術能力可以利用,但是要做到無害。三是使資源利用高效化,高效化就是能夠低成本地利用,比如:太陽能、風能能不能發展,就看你技術上有沒有競爭力。
企業文化觀念創新需要進行文化反思
再往下發展,到了中后期的時候,就要思考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地區、甚至這個企業,對于“十三五”以后中國的發展階段和發展使命,跟你所構建的那個文化是契合的還是不契合的。國外有一些好的東西我們要學習,創新要學美國硅谷,工業4.0去學德國。學習很重要。但是對不起,我認為你跟他一樣是做不到的,因為文化跟他不一樣。美國也只有一個硅谷,再造一個硅谷也造不了。美國波士頓周圍有50多所高校,它要像硅谷一樣,也做不到。為什么?文化不一樣。德國工業4.0,可以學習、可以借鑒,你要跟它做成一樣,我個人認為是很難的。為什么?就是每個國家要反思你的社會文化特質將如何影響你未來的工業化前途。
具有不同的社會文化特質的國家、地區,它的資源開發利用的路徑和技術開發的狀況是不同的。一個講究衛生文化特征的國家,往往是更傾向于制造業的精準性,比如德國、日本很講究衛生,制造也很精準。同樣是互聯網技術,在中國的表現和在德國的表現,或在美國的表現都不一樣。在德國,它把互聯網技術滲透到制造環節當中去,個性化定制,滿足消費者最極致的需要,這是德國的特點,這個特點美國也做不到。美國的文化是創新文化,他是要自由,海闊天空,反正就是原創。美國的互聯網技術就是創新,這是它的文化所決定的。中國當然也要模仿、也要學,但是你完全跟他一樣很難做到,德國人做不到,日本人也做不到。
互聯網在中國變成什么呢?就是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做成這樣,其他國家也做不到。“雙十一”賣這么多,一打折就是50%的砍價,這個在外國不可思議,怎么一個價格可以砍一半呢?沒有道理。這在北歐的文化根本無法接受,什么叫砍價,什么叫薄利多銷,沒有。中國就是你買得多就便宜,就是打折,這個文化是不同的。文化很難說哪個國家好、哪個國家不好,文化是多元的,每一種文化里都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不適應,不要鄙視自己的文化,也不要鄙視別人的文化,世界就是豐富多彩的。
“十三五”以后是好還是壞,對企業來說就是要適應、要創新。中國是個什么樣的民族?中華文化為什么能延續?原因有很多。中國文化是世俗性最強的文化,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務實,務實強于信仰。不像有的國家信仰很重要,傳教更重要,哪怕就是伊斯蘭教,里面各派也打得不可開交。中國人信仰的事可以不說,咱們一塊兒做生意,大家都追求世俗、務實,就是大家都好好活,別打得頭破血流的。這個東西在中國的商業文明里就會形成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叫作價廉物美,最好免費,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消費者也是這么認為的,你東西若真好,干嗎不能再便宜一點?
企業家的行為也是這樣,中國叫低成本替代,國外有的東西我也有,但是我比你便宜,包括我們比較好的企業華為的路徑也是低成本替代,你做的東西我也做,但是我比你便宜,然后消費者能夠得到價廉物美的產品。這在商業競爭時是所向披靡的。這就是中國的競爭力。所以在跟國外進行產品性價比的競爭上,我們常常占有優勢。這個東西好不好再說,反正是我們的競爭力。
什么叫價廉物美呢?中國人一般認為眼見為實,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最踏實,愿意出價。如果這個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為什么要這么貴呢?中國人一般看重物,認為技術不值這個錢,看不見的憑什么要給這么多錢?但是以后的競爭規則,從WTO再到美國的TPP,它要回歸西方的一個理念,不是講價廉物美,而是叫公平價格。要用公平價格的概念來替代WTO的自由貿易。
價廉物美的商業文化必然要以大為強。判斷這個企業是好企業還是壞企業的時候,規模大就是好,就是優秀。這也適應了中國大市場,這個13億人口的市場商業環境,也符合工業化經過的一個階段——大眾消費階段的特征。工業的特點就是效率高、產量大、價格低、消費者廣,這是中國商業文化適應的,就是以大做好,這個文化在其他國家很多是沒有的。美國人也不這樣認為,盡管他做了很大的企業,大企業控制了他的經濟命脈,但他在文化上是討厭這個大企業的。所以美國人說他們國家是一個中小企業的國家,它的活力創新力來源于中小企業的草根創新。雖然大企業也是小企業做大的,但做大以后所有人都盯著你,想方設法把你拆分了,不讓你做大。這是美國的一個文化特點。日本也是這樣。在日本參觀時,日本人就跟我說,我們日本跟你們中國人真不一樣,他說到北京來吃飯,今年來看50個座位,第二年如果辦得好可能會有100個座位,再過幾年可能連鎖經營了,再干得好可能上市了。他說日本很少有這樣的企業,干了幾十年仍然是小企業,他不認為大就是好。奧巴馬上次到日本去吃飯的一個壽司店,在超市的地下室,人家為什么不做大?他們的文化不一樣,中國是以大為傲,大就是強。
中華民族是一個很世俗的民族,比較容易急于求成。你干這個事情得有好處,燒香拜佛也得拜個好事,說升官發財、多子多孫,我求你如果應驗,我就信,我還還愿,如果不靈我不拜你就行了,任何事情都是急于求成的,而且要立竿見影,這是中國的文化。辦企業也是如此,成王敗寇,做成了就是好,做敗了那就是不好,這個跟很多國家不一樣。比如說硅谷最根本的文化是什么?硅谷就是允許失敗,有句話叫“你的失敗或者破產是對社會的最后一次貢獻”,你的失敗也是對社會的貢獻,我們是成王敗寇,敗了誰來理你?他去不斷地嘗試,失敗也是好的。他們有時找企業家合作的時候,不一定要成功的,他說失敗過的企業家可能比成功的企業家更好,因為有慘痛的失敗教訓,會想著如何承擔,這種文化在中國基本沒有。急于求成,然后成王敗寇,這種思維與中國的世俗文化是一脈相承的。至于好還是不好,不能說中國的不好,只能說各有各的特點。
“十三五”講要創新驅動,創新放在第一。創新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不是唯一的,文化要適合于你的創新。
中國還有一種文化,我把它叫作“居上者更英明”,這是一種決策思維或者文化。我們總認為上面的人比較聰明,官越大越聰明,最大的官肯定最聰明、最正確。很多企業家遇到學者的時候經常會說,你講課不要講很多理論的東西,你告訴我們干什么好就行了。我說干什么好是你們的強項,學者不知道哪個項目好,如果學者知道哪個項目能掙錢,自己投資就可以了。問到政府就說政府的規劃里有沒有這個東西、政府規劃里哪個東西是好的,好像政府規劃就很聰明。事實不是這樣的,政府對具體的決策他是看不清的,他憑什么能看清楚?企業家在企業摸爬滾打,直接接觸競爭的市場,搞規劃的人高高在上,大學剛畢業拿個學位就做一個文件,寫個調研,他能有你們清楚?不行的。但是中國有這個思維,政府也覺得自己聰明,大家都覺得地位越高越聰明,所以中國的很多問題都是政府辦好事辦過頭。為什么產能過剩?本來開始的時候是個好東西,政府說這是好東西就支持,等你支持一把就過剩,你不支持本來沒那么嚴重。比如一個政府官員跟我講他們辦了一件很自作聰明的事,說這里原來白果能賣30元錢一斤,農民致富種白果,結果多種出來以后今年賣6毛錢一斤沒人要。自作聰明,政府認為好的東西還有優惠,有資金幫助投資,本來幫扶的是好產業,但弄成一個產能過剩。自作聰明,你覺得看準了,但是你看不準。政府的最大本事在方向上可以看準,但是在量上、在可能性上是看不準的,政府要看準就不要市場經濟了,回到計劃經濟算了。包括在理解中國制造2025的時候也有這個思維。2025傳遞了中央對工業發展的一個理念、一個意志,非常好,說明中國工業化還沒有完成,到2025、2035之后,中國才可能躋身世界制造業第一方隊的前列,別以為中國了不起了,不搞工業了,還有很多沒搞,還有搞頭,這是提一個理念,是方向。千萬不要以為2025把企業該干什么都講明白了,這不行,不然又產能過剩。因為每個單位、每個企業是不一樣的。
中國商人有一種“不合作”博弈的商業競爭思維方式。就是喜歡模仿,但又不是分工合作,你干我也干,以更便宜的方式做和你同樣的東西。中國人的商業一般喜歡扎堆,一搞就是什么家具城,一搞就是一條街,這個好處就是低成本的競爭,然后讓產業很快成熟。這個跟很多國家、創新思維很強的企業是不一樣的。德國人、以色列人,你只要干了我就不干,我干別的。中國人說你干我也干,你干餐飲,餐飲不是掙錢嗎,那我也搞餐飲,你搞光伏掙錢,那我也搞。這樣很容易把規模做大,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如非常貧困、在國際上競爭力很弱的時候,這種方式無可厚非。但現在這種方式已經做到讓全世界都害怕了,中國人一窩蜂地上,以很低的價格去模仿。這種企業經營的思維、方式應不應該改、要不要改,要改的話怎么改,企業界應去思考這個問題。打個比方,一棵大樹低垂的果實很好摘,大家把低垂的果實摘完了,上面的果實不想摘了,其實上面的果實很多,應該是有人摘下面的果子,有人摘中間的果子,有人摘上面的果子。為什么會過剩?就是因為大家都在一個領域里競爭,是高度的模仿。模仿好不好?模仿也是創新的一種方式,不能說模仿就不好,但是它有弱點,模仿是低成本競爭,競爭的主要傾向是價格競爭,是成本競爭。我模仿你一般要做到成本比你低,一般模仿者比創新者成本低,所以創新者變成犧牲的先烈,后面的就把低垂的果子摘了。外國人覺得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不行,中國很多企業家也覺得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完善。
在“十三五”這種理念指導下是必須要創新的。原來那套辦法,即使在那個時代是正確的,完成了那個時代的任務,到了新的時代跟不上,低成本替代的策略一定會走向差異化競爭。學過波特競爭理論的都知道,競爭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低成本競爭;另一種是差異化競爭。低成本競爭主要靠資源,到了差異化競爭的時候,文化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因為文化是不一樣的,技術和資源都可以拿錢買來。什么叫核心競爭力?是那個買不來也模仿不了的因素才是核心競爭力。什么東西是買不來也模仿不了的呢?文化是買不來、模仿不了的。當然最高的技術你也買不來,現在技術變得越來越難以購買、難以模仿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需不需要走上一條創新的道路?這個我們要思考。創新有各種方法,有人說民營企業可以創新,國有企業就可以不創新,不一定,國有企業有國有企業的優勢。國有企業在某些領域不適合創新,但在有些領域是適合創新的。什么領域適合國有企業創新?我認為這個產品創新的技術路線比較明確,你只要有技術、資源投下去,方向不會有問題,這樣的技術大體上是國有企業的優勢,在國外是大企業的優勢,因為方向很明確,我有錢、有技術、有能力、有人才,投入進去只要力量夠就有可能成功。
還有一種新型的原創性創新,那種創新確實是國有企業不太適應的,不僅是國有企業不太適應,國外大的民營企業也不太適應。為什么原創企業大多都產生于美國,因為他都是中小企業,比爾·蓋茨說100個企業里能活10個就不錯了,國有企業不能適應這種競爭。那種原創性的、草根性的創新,正如中央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到這個階段,最需要的是原始的創新。這種情況要靠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可能就適應這樣一類創新。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文化,日本人的文化有很多和中國人接近的,比如服從,中國人也比較服從、順從,比較容易形成一個紀律團隊,大家步調一致,這樣的企業可能適合于某種類型的創新。
還有一種創新是硅谷的創新。有人在論壇上說硅谷里最大的文化特點是叛逆。現在所有的半導體公司都是從當時的仙桃公司分裂后出現的。在1993—1994年的時候,加州政府還控告硅谷最大的幾家企業——蘋果、英特爾、微軟,說他們互相不挖墻腳,說不挖墻腳就是不創新。法院就判罰3億美元,說他們就應該創新。所以那個地方就能產生特別原創性的創新。但不是說大家都搞那個東西。中關村也要創新,但你可以是另外一種創新路徑。所以在“十三五”時期,在中國發展水平已經接近、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時候,創新驅動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說以前的創新驅動主要是低成本競爭,現在則需要在原創性的技術領域進行獨創性的發展,這個時候每個企業都要進行文化反思、文化創新、文化的提升與升華。據說當年韓國的三星集團,為了打造三星的企業文化,從西方請來了CEO,他就是要在三星內部創造背叛式、個體式的文化,后來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這是否完全適合中國的某一家企業,這個不是我們能夠給大家謀劃的。文化是多元的,各自發揮各自的強項,你的企業才能走向差異化競爭的道路,而差異化的競爭在未來的社會里、未來的競爭環境下,一定會比低成本競爭獲得更大的成就。
中國有很多地區,每一個地區的商業文化都不一樣,有的地方的商業文明,比如說長三角以上海為中心的商業文明和山西、內蒙古肯定是不一樣的,跟東北的商業文明肯定也不一樣,每個地方必須找到適合于這個地區文化特征的一些產業路徑,如果你覺得企業的文化有不適應之處,那你就要進行文化創新。
(本文根據作者在中外企業文化2015重慶峰會上的發言記錄整理編輯而成,未經本人審閱,小標題是編者所加)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