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斌
經濟新常態下,勞動力市場正在發生著顯著變化。就業形勢錯綜復雜,各種矛盾相互交織,部分行業地區問題突出,影響就業全局的主要矛盾正在轉換,就業結構性矛盾成為主要矛盾。解決好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對于“十三五”期間擴大就業規模,提高就業質量,穩定就業形勢,實現比較充分和更高質量就業意義重大。
(一)就業結構性矛盾正在成為促進就業的主要矛盾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需求和價格是決定市場發展趨勢的主要因素。在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的供給、需求和工資決定著勞動力市場的運行狀況。近5年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關系以及人工成本已經并且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市場的主要矛盾也從如何重點解決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總量矛盾,轉變為如何重點解決供需匹配的結構矛盾。
從供給角度看,勞動力的供給數量開始減少,成本明顯上升。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30年里,我國勞動力總量特別是農業向二、三產業轉移的勞動力數量持續大幅增加,勞動力明顯供大于求,形成了勞動力的巨大供給壓力。如何解決勞動力總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始終是我國就業領域致力于解決的主要矛盾。與此相適應,由于勞動力明顯供大于求,工資等勞動成本被明顯壓低,形成了典型的“買方市場”。但進入“十二五”時期以來,隨著我國人口及勞動力的供給增速減緩,特別是農村勞動力供給的相對減少,勞動力供給進入“拐點期”,由大量快速增加轉變為高位緩慢下降的態勢。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勞動者的工資收入快速增長、社會保險制度逐步完善,勞動力的成本大幅上升。這“一減一升”是我國勞動力市場在供給方面變化的鮮明特征。
從需求角度看,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明顯上升,而對勞動力的數量需求相對減少。隨著我國科技進步、產業轉型升級,以及商品和服務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用人單位必須向市場提供“質高價優”的產品和服務,因而,對生產要素,特別是對勞動力這個關鍵要素的素質要求顯著上升。人力資源作為決定企事業興衰第一資源的地位更加凸顯,另一方面,隨著人工成本大幅提高,通過主要靠大批量使用廉價勞動力維持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時代漸行漸遠,用人單位相對減少了對勞動力的需求,特別是發達地區“機器換人”的勢頭方興未艾。這“一升一減”是我國勞動力市場在需求方面的顯著變化。
從市場供需匹配角度看,勞動力供需不能對接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的突出表現。當前及“十三五”期間,勞動力供需匹配矛盾主要表現在,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普遍需要高素質高技能勞動者與之相適應,但部分勞動者素質技能難以滿足產業需求。淘汰落后和化解過剩產能要求大量勞動者轉崗轉業,但許多受影響職工重新接受培訓、提高素質,實現再就業的難度很大。部分高校畢業生由于所學專業與市場需求不能匹配,求職困難;還有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缺少技能難以適應城市就業崗位需求等等。“用人難”與“求職難”并存是市場供需不相匹配的典型表現。
“十三五”期間,隨著市場對配置勞動力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增強,就業的結構性問題會越來越突出,正在成為影響就業全局的主要矛盾。
(二)就業結構性矛盾的主要表現
我國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在產業、行業、地區、城鄉以及群體等方面。
從就業的產業結構看,就業結構明顯落后于產業增加值結構。科技進步引領產業變化,產業變化影響就業格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產業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2014年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構成為9.2:42.6:48.2;到2015年9月,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已經達到51.4。而三次產業就業人數占比構成明顯落后于產業結構,2014年為29.5:29.9:40.6。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占比,比其增加值占比高出20.3個百分點,占用了大量勞動力;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比,比其增加值占比分別低12.7和7.5個百分點。這種狀況表明,我國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明顯偏低,同時也表明第一產業仍有大量勞動力需要向第二特別是第三產業轉移。
從就業的行業地區結構看,部分行業地區就業問題突出,形勢嚴峻。部分資源型、裝備制造型和產能過剩行業和地區就業問題突出。制造業從業人員指數持續位于臨界點之下,顯示制造業用工量繼續減少。東北地區、山西等省受經濟下行影響,就業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煤炭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市場價格大幅下降,企業普遍虧損或微利,開工不足,社保欠費增加,職工工資下降,下崗失業問題突出。值得重視的是,相對于經濟變化,就業變化帶有明顯的滯后性和隱蔽性。新常態下和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許多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期望市場好轉,不少國企解除勞動合同難,苦撐局面,力求不裁員或少裁員。但隨著國企改革深化以及市場決定性作用增強,一些行業和地區企業破產、裁員現象會明顯增加,隱性的失業問題有可能逐步顯現,值得高度重視。
從就業的城鄉結構看,仍有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需要得到市民化的制度性安排。截至2014年底,全國農民工總數為27395萬人,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長期在城鎮就業,但并未能在城鎮得到市民化的制度安排。這種狀況帶來了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如影響了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農民工參保率偏低,他們不能平等享受公共服務等。據全國婦聯《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刪萬,全國流動兒童規模達3581萬。農村許多老人得不到子女照顧。這種狀況使得農民工工作與家庭分離的矛盾突出,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就業質量。
從就業的困難群體結構看,低技能大齡失業人員、長期失業者、部分就業困難青年等群體的就業問題會更加突出。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速度加快,化解過剩產能的力度加大,以及企業改革的強力推進,企業優勝劣汰,兼并重組、破產清算、市場出清的情況會明顯增多。許多長期在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就業的職工面臨下崗失業。他們中的許多人年齡偏大、技能單一、文化程度和學習能力低,再就業困難。
(三)解決就業結構性問題的思考和對策
解決好就業結構性問題是當前及“十三五”期間治理失業、促進就業的關鍵。解決好就業結構性問題事關整個就業局勢的穩定,事關實現就業比較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目標,事關廣大勞動者及其家庭的民生福祉。同時還應看到,解決就業的結構性問題更加復雜,難度更大,任務更加艱巨,鑒于此,需要著實謀劃、開拓創新、綜合治理。
首先,應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創新積極的就業政策。“十三五”時期,要實現“就業比較充分”和“更高質量就業”,就要把促進就業作為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的優先目標,在制定財政、金融、產業、國際貿易等宏觀經濟政策時,優先考慮是否有利于改善就業結構、提高就業質量、擴大就業規模、實現促進就業的目標,同時,針對“十三五”期間就業領域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創新、豐富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其次,促進勞動力向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服務業、新興產業轉移,同時,突出促進就業重點、有效治理失業。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整合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為農村轉移勞動力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著力解決重點地區、重點行業企業、重點人群的就業問題。重點促進包括高校畢業生在內的青年就業,化解產能過剩、淘汰落后產能,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困難人員就業以及就業困難群體就業。有針對性地制定幫助企業和職工轉崗轉業的優惠扶持政策,重點幫助傳統落后和過剩產能集中的行業、地區、企業和職工轉崗轉業。
第三,大力提高勞動者素質,著力改善勞動力供給。切實提高職業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幫助勞動者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調整高等院校學科教育與職業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大調整學科結構力度,改善畢業生供給,使其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積極開展創業培訓、指導和服務,重點引領、扶持勞動者在各類服務業以及新興產業中創業帶動就業,通過優惠扶持政策、改善創業服務,提高創業成功率,以便有效帶動就業。
第四,加大改革力度,增強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鼓勵勞動者靈活就業,鼓勵新的就業形態發展,探索適合這部分勞動者的社會保險制度安排。降低企業稅費、社保稅率、融資成本,減輕企業負擔,增加企業和市場活力。改革不合理制度規定,打破城鄉、地區、行業分割,消除身份、性別歧視,促進勞動力在地區、行業、企業之間自由流動。深化失業保險制度改革,提高統籌層次,基金積累過高地區,繼續降低費率,增加失業保險支持培訓的力度,進一步發揮其預防失業、促進就業的功能,使失業保險在轉方式、調結構、促就業中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系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廣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