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瑜玲
摘 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能力的發展有一個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兒童的能力易于養成,過了培養期和關鍵期,兒童能力的培養就顯得特別困難。注重孩子的幼小銜接,是老師和家長特別應該關注的問題,也是大家皆受益的主題。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可以使家長和孩子少走許多彎路。
關鍵詞:幼小銜接;家長;學校;老師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141-0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這說明幼兒園有為幼兒升入小學做好各種銜接工作的責任和義務。幼兒園樹立幼小銜接的意識,對于幫助幼兒從幼兒園生活順利過渡到小學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一. 幼小銜接的重要性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幼兒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轉折期。由于生活習慣上的驟變,以及課目的繁重,使許多小孩子在進入小學后出現疲勞、消瘦、害怕學習的現象。很多孩子進入小學后,開始興致挺高,可幾天下來就會發現,孩子總是丟三落四,不是把鉛筆盒丟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師讓他帶什么東西,老師上課講了什么也說不出來,上學的興趣也不大了,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問題,應該引起老師及家長的關注。因此,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工作很重要。
二. 幼小銜接幼兒園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工作
1、加強對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工作重要性認識。幼兒園雖然對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有一定認識,但重視程度不如對以認知為中心的學習適應方面的培養。從長遠看,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相對于學習適應能力的培養,在效果上更具有長期性、深刻性,甚至會影響到學習適應的實際效果。因此,幼兒園老師還需通過積極的理論學習和深入的教學實踐,加強對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工作重要性認識,切實搞好這方面的銜接工作。
2、改變偏重說教的教育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地培養大班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目前,幼兒園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的途徑,盡管有專門教學與隨機教育兩種主要形式,但多數以說教式的認知教育為主。說教式的教育方式一來不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易使幼兒處在被動的學習地位,二來實際教育效果并不好。因此,應改革目前偏重說教的進行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教育以及教學活動加通過行為實踐,移情訓練等以激發和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主動性,多形式、多渠道地培養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大班幼兒道德品質的發展尚處在他律階段,加上學習仍主要依賴具體形象思維,因此很需要有親身實踐的機會的,把認知轉化成實際能力,為此,幼兒園應將能力培養目標滲透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去,體現“教育貫穿一日生活“的思想,盡可能多地為幼兒創造實踐的機會,讓幼兒在行動中加深認識,提高能力,通過豐富幼兒的實踐經驗來促進幼兒社會性品質的內化和能力的獲得。
3、積極謀求幼兒家庭的配合,發揮家園共育的巨大作用。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推進,許多教師都認識到“幼兒教育不等于幼兒園教育“,開始注重家園共育的作用,共同為幼兒提供持續一致的行為鍛煉機會,從而促進幼兒社會性適應能力的發展。
4、加強社區內聯系,增進幼小相互了解并建立雙向銜接的意識。幼兒園在地域上總是依附社區而存在,它是社區的組成部分,為社區服務是幼兒園的重要任務之一,幼兒園對社區的影響也很大。幼兒園是教育機構,它具有極強的文化氛圍,這種氛圍會輻射到周圍,影響到小區的居民。如幼兒園每天播放的音樂、組織的各種有趣的活動等,有的家長看到后,也希望將自己的孩子送到的幼兒園來。為此,加強社區內的聯系,能夠充分利用周邊的教育資源。幼兒園應協助社區委搞一些宣傳活動,如開辦宣傳欄、慰問軍烈屬、清掃垃圾、植樹綠化、環保宣傳等。又如節假日向社區開放幼兒園,供社區的幼兒利用園內設施;舉辦幼兒教育講座提高社區成員的教育水平;輔導社區內的幼兒教育活動;協助社區開展各種教育活動等等。讓社區了解幼兒園教育,建立雙向銜接的意識并配合幼兒園做好相關的銜接進行教育工作。
5、注意科研成果的推廣,發揮其指導實踐的作用。當前教育領域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是,許多研究開始時轟轟烈烈,最后得出的研究成果卻往往停留在書面報告上,未能進一步發揮其指導實踐的作用。針對這種情況,科研工作應注意推廣研究成果,同時,教師也應密切關注有關科研動向,努力學習,增強運用科研成果指導教堂實踐的意識。
三、幼兒入學準備的具體措施
1、提高自理能力。要求幼兒會正確的穿衣、褲、鞋,會保管自己的學習用品,懂得自我保護。我們可以組織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來強化幼兒的自理能力。
2、增強文明禮貌。要求幼兒會用日常禮貌用語;在成人提醒下,能遵守班級常規,注意自己的行動不影響集體;學會傾聽、不亂插嘴;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亂翻別人的東西;自覺遵守公共秩序。
3、講究個人衛生。做到飯前便后洗手;會正確使用手帕;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環境整潔。
4、改變作息制度和環境布置。為了使幼兒入學后,能較快地適應小學的生活節奏,在大班第二學期,可延長時間,適當增加課時,并逐步減少睡眠時間;另外,在環境布置上,可按小學桌椅的形式排列課桌,并設立黑板。
5、帶領幼兒參觀小學。讓幼兒熟悉小學和激發幼兒入學的愿望,還可與小學生聯歡,搞“大手拉小手”活動,使幼兒從思想上、感情上做好入學準備。
6、進一步加強幼兒獨立生活能力和勞動習慣的培訓。小學生課間和課余時間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這就要求他們有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所以,在大班要特別注意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增強幼兒的獨立意識,讓幼兒學會自理、自立,逐漸養活成人的直接照顧。
7、搞好幼小的知識銜接。幼兒園大班教師應適時參加培訓,了解小學的知識體系及學習內容,對于一些知識的傳授能與小學銜接,并適當增加一些漢語拼音和執筆姿勢及書寫習慣的教學。
總之,做好幼小銜接,小學和幼兒園都要改革,在教育方法、形式上要逐步靠攏,小學低年級教師應該學一些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學之類的學科,增加教學趣味性,另外,還可以開展知識講座,讓家長進一步了解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
參考文獻:
[1] 李季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簡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