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時銀
摘 要:在中學階段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已成為教育的主流。實施思想政治課的創新教育,不僅需要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運用創造性的教學方法,還需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資源,有效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學生創新能力;思想品德課教學;學習興趣;創新意識;中學生;創新能力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166-01
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已成為一個民族興衰存亡的關鍵。培養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歷史任務。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全面展開,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成為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的頭等大事。下面就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激發學習興趣,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激發學習的原動力。濃厚的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動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像力,驅使學生去積極思考、觀察和研究。從實際情況看,學生對思品課感興趣與否,將直接影響著思維的積極性。如果教學總是老一套、教條條、背條條,“一言堂”式的灌輸,只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喪失對思品課學習的興趣,這樣的教學由于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過程,因而難以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首先,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富有創新意識,設計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這樣才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其次應緊跟時代的步伐,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發揮電視錄像、網上教學的優勢,制作內容豐實、形式新穎的教學課件,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和啟發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要引導學生開動腦筋,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無中生有”、“異想天開”、“不唯書”、“不唯師”、不迷信、不盲從,不滿足現成的方法和答案,鼓勵其去懷疑、去超越、去創新。第四,對于教材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學中要遵循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規律,深入淺出,用形象生動的比喻去幫助學生進行分析理解,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應多運用錄音、錄像、幻燈片等多媒體直觀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教學更生動、形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大大增加。第五,針對學生好動、好強的特征,一般可以采取討論式、競賽式、查閱式(搜集資料)、演講式等,這樣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作用,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并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具體實際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思品課的整體教學質量。
二、巧設疑問,加強引領,鼓勵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哲學家波普爾認為:"正是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發展知識,去觀察,去實踐。"教學過程是一個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來,所提問題應能與生活實踐相聯系,令人深思,給人啟迪,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具有思考價值,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愛因斯坦說:"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遠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獲取特定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巧妙設計疑問,讓學生討論,激勵學生質疑,積極引導學生去探索學習。教師也要積極參與到討論中去,以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研究者的角色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大膽探索、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討論過程中,教師還要善于捕捉學生創造的火花,及時鼓勵,及時引導。
三、創新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貶低發現和探究,從而在實踐中導致了對學生認識過程的極端處理,把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僅僅是直接傳授書本知識,學生學習成了純粹的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限制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方式,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索、研究等認識活動突出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比如說在講述《與誠信結伴同行》這一節時教材中列舉了4個"這樣做算不算誠信"的事例,讓學生分組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結合課堂上的知識、自己的生活經歷,以及平時的所見所聞各抒已見,既達到了自身體驗又達到了合作體驗的目的,既獲得了知識的學習方法又拓展了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增強學生收集信息主動探究的能力,同時培養互助合作的精神,在這種無心理壓力的學習過程中,后進生在其他同學的幫助和鼓勵下形成自己的見解,也取得了成功的喜悅。
四、形式多樣的創新能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培養學生的能力,發掘學生的潛能,是現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思品課教學應該充分體現現代教育的特征,滿足現代社會對人能力的要求。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課,讓學生接觸社會,增強交際能力,通過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社會生活實際中去,鍛煉學生觀察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課還可使道德教育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課,學生在無形中就受到了德育教育,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空間。
五、學會因材施教
要想對學生進行很好的創造性思維訓練,首先就要學會選擇有針對性的訓練內容,所以,因材施教就是非常重要的訓練方式。在實踐中,我們會總結出兩種學生的類型,一種是創造型,他們會以思考為學習的主要方式,這樣就會有很強的學習效率;另一種是記憶型,他們會根據所聽到的、所看見的以及所讀到的東西作為學習的內容。教師一般會在記憶型的學生身上進行更大強度的創造性思維訓練,尤其是拓展性思維的訓練,但是創造型的學生也不會擅長創造性思維。擅長拓展性思維既有優勢又有弊處,拓展性思維強就代表著他會有較弱的思維集中的能力,所以,我們要對創造型的學生加強思維集中的訓練。
總之,思品課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把課內知識的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用所學知識去觀察、分析、解決它,讓學生學以致用,強化創新意識,形成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