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佤族的宗教信仰及其地區差異

2016-04-11 03:25:33冉頂平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佤族基督教

冉頂平

?

★民族研究★

佤族的宗教信仰及其地區差異

冉頂平

【摘要】佤族是一個宗教觀念極強的民族,目前,在總體上形成了以本土的原始宗教信仰為主、輔以外來的“基督教”和“小乘佛教”的宗教信仰格局。然而,這種宗教信仰模式卻并不是整齊劃一、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呈現出了一定的地區差異性,差異主要表現在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宗教信仰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表現,以及由于宗教信仰的地區差異導致其外延文化出現不同的表現形態等方面。研究佤族宗教信仰的地區差異,有利于國家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的少數民族發展政策。

【關鍵詞 】宗教信仰;佤族;原始宗教;基督教

The Religious Belief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Wa Minority

Ran Dingping

【Abstract】 There is a strong religious idea for Wa minority, at present, which is in general formed a religious belief pattern that the main godliness is from local primitive religion, and it is added by foreign Protestantism and Hinayana. However, the mode of religious belief is not uniform and fixed, but as the changes of the society and history it reveals a certain regional differences, which show that different areas have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 the same religious belief in different regions has different performances, and its extension culture due to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forms different morphology.

【Key words】religious belief; Wa minority; primitive religion; Christianity

佤族是一個跨居中國、緬甸、泰國、老撾及越南的族群。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中國的佤族總人口數為429709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臨滄市的滄源、耿馬、雙江、鎮康、永德縣及普洱市的西盟、孟連、瀾滄縣,其中,滄源和西盟是其主要聚居區,占佤族總人口的48.3%。[1]我國佤族在長期的發展及與周邊民族融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俗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總體呈現為以原始宗教信仰為主、以基督教和小乘佛教信仰為輔的形態。然而,由于其處身的自然環境、社會歷史及特殊的社會組織結構等現實原因,又導致了其宗教信仰呈現出一定的地區差異性。佤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觀念極強,影響著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十年來,我國眾多學者對佤族的宗教信仰在宏觀上作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大批學術專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對于“佤族的宗教信仰的地區差異”,目前還少有學者涉及。一個地區的宗教信仰由于其內部外部的各種原因造成的差異性,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話題,特別是對于佤族這樣的邊疆民族來說,其對于處理邊疆民族問題、發展邊疆民族社會經濟及文化等都有著不可忽略的參考價值。

一、佤族宗教信仰概述

佤族屬于古代濮人的一支,有著悠久的民族發展史。歷經滄桑變遷,今天佤族的居住格局、文化風情、傳統習俗最終形成于明末清初時期。在眾多漢族文獻中,記載了大量佤族的宗教信仰情況。如明錢古訓在《百夷傳》中說諸夷:“夷人無陰陽醫人僧侶之流,事無大小皆以雞骨占吉兇……人病則命巫師路旁祭鬼而已。”[2]再如《清朝文獻通考》中《四裔考》說:“葫蘆國,一名卡瓦,界接永昌府東南徼外。”[3]可見,佤族的“葫蘆神話”在當時已廣為流傳。然而佤族發展至近現代,其宗教信仰卻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主要表現為佛教和基督教的傳入。清咸豐年間,雞足山和尚“達董保”到滄源縣傳播大乘佛教(后來逐步衰落);后來緬甸小乘佛教徒“達賽曼”也進入滄源芒擺、班老等地區傳教,由此小乘佛教在滄源地區得到發展;而孟連、耿馬等地區由于受傣族的影響,也開始信仰小乘佛教;至新中國成立前,佤族的小乘佛教徒達到2萬多人;現今滄源縣的廣允緬寺是其主要的活動地點。基督教由美國浸信會傳教士永偉里父子三人于20世紀初傳入瀾滄、滄源等佤族聚集區,從此拉開了佤族信仰基督教的序幕,其信徒主要分布在滄源、瀾滄、雙江、耿馬、孟連等縣。

雖然照目前看來,基督教、小乘佛教在佤族地區的發展勢頭良好,然而與本土的原始宗教相比起來卻仍然處于劣勢地位。在佤族地區,除了皈依基督教、小乘佛教的純粹信徒外,幾乎全民信仰原始宗教。我們根據在佤族地區廣為流傳的“司崗里”傳說和民眾生活中的各種宗教行為,以及“滄源崖畫”*位于滄源縣勐省、勐來兩鄉的“滄源崖畫”,產生于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國研究者于1965年、1978年和1981年先后發現崖畫地點11處,現已列入云南省重點保護文物。崖畫,即佤族先民于距地面高2~10米左右的灰色的石灰巖壁上畫的赭紅色的畫圖,稱為“染典姆”,意為巖石上的畫。畫幅小者為數個零散圖形組成,大者圖像數以百個,動物187個,房屋25座,道路13條,各種表意符號35個。這些圖像的內容有狩獵、放牧、祭祀、舞蹈等內容,真實生動地記錄了先民們生產、生活的各種場面。其中關于宗教信仰的內容十分豐富。等,就可以大略推導出其原始宗教的信仰狀況。“司崗里”傳說也就是佤族人民關于宇宙起源的傳說,相傳天神“達西爺”創造了世界萬物,并三次毀滅由地神“瑪西永”創造的人類,最后一次由善良漢子“木依吉(達姆依、梅吉、莫偉)”按照“達西爺”的指示并在小米雀的幫助下把人類從“司崗(葫蘆,一說為山洞)”里放了出來。[4]*由于佤族過去沒有文字,所以“司崗里”傳說便沒有文字記載,現今流傳的“司崗里”傳說是根據不同地區的佤族民眾的口述整理而成,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版本。其中關于天神“達西爺”和最高神靈“木依吉(達姆依、梅吉、莫偉)”的爭議頗大。一說木依吉就是人類的祖先神,也是創造天地萬物的最高神,木鼓崇拜的映射對象就是木依吉;一說天地萬物由達西爺創造,人類是地神“瑪西永”創造的,木依吉為達西爺第三次毀滅人類時有意留下來的善良人,并在達西爺的指示下把新一批的人類從葫蘆里放了出來——這與某些地區言傳的木依吉是最高的神靈是相悖的(參照陳國慶主編的《中國佤族》)。當然,關于木依吉的傳說并非僅此兩個版本。這是一個無法考證的問題,所以目前眾多關于佤族的專著也有意回避,或混用不同版本的傳說。由此而始,佤族先民就逐步形成了以“木依吉”為最高崇拜對象的原始宗教信仰體系。其具體表現為自然崇拜(山川日月崇拜)、祖先崇拜(始祖、祖靈、英雄崇拜等)、鬼魂崇拜(谷魂、火魂、水魂、酒魂等)、圖騰崇拜(牛頭、龍等)、動植物崇拜(牛、小米雀等)等。其崇拜的圣地包括人類的發祥地巴格岱(位于阿佤山中部,在緬甸境內),以及位于村寨右上方的“鬼林”和“木鼓房”。

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宗教行為主要有拉木鼓、獵人頭、剽牛、砍牛尾巴、祭谷、殺雞看卦、祭虎豹等。佤族人民認為“木鼓”是通天神器,只要木鼓一響,天神就會知曉,進而保佑莊稼豐收、村寨平安、免除災難;所以,一些佤族村寨總是會不定期地舉行“拉木鼓”儀式;其過程隆重而復雜,分為砍木鼓、拉木鼓、鑿木鼓、祭木鼓四個步驟,前后大約要半個月才能完成。“獵人頭”即村寨的青壯年去別寨砍取人頭以祭祀木鼓的行為,有砍人頭、祭人頭、洗刀三個過程;新中國成立后,“獵人頭”的習俗逐步得到了革除。剽牛和砍牛尾巴,指凡是遇到重大祭祀活動都要進行“剽牛”或“砍牛尾巴”,以對神表示誠意;被剽或砍死的牛的肉為圍觀眾人分取,主人家不得食用;不同的是,“剽牛”以慶賀、接福、吉祥為主要內容,而“砍牛尾巴”則是以驅邪、送鬼等為內容。“祭谷”表現為在播種前和豐收時對“谷魂”的迎送活動,播種前祈求谷神賜予豐收,豐收時感謝谷神的恩賜;期間自然也伴隨著“剽牛”、“殺雞看卦”等宗教行為;其中豐收時的祭谷活動最為隆重,并演變成了現在的“新米節”。“殺雞看卦”在佤族原始宗教信仰活動中極為普遍,主要是用來預測吉兇,以決定各種宗教活動或日常生活的行為動向。“祭虎豹”為獵手打到兇猛動物如虎、豹后而舉行的送“魂”儀式。除此之外,在佤族人民的各種宗教活動及日常生活中,還充斥著眾多的宗教禁忌,不一而足。就其內涵來說,佤族的原始宗教活動多表現為一種巫術形式。

除開部分信仰基督教和小乘佛教的佤族地區有著固定的宗教組織形式和聚會場所外,其余信仰原始宗教的地區,同樣也有著一定的宗教組織形式和活動場所。佤族原始宗教信仰以村寨為活動單位,具有極強的凝固性和統一性,這主要表現為由于受“習慣法”*“習慣法”是佤族先民們在生產和生活中自發形成的行為規范。過去的佤族在處理公共利益、經濟糾紛、婚姻糾紛、盜竊行為等社會關系時,均以“習慣法”為標準,具有法律的效應。其基本做法是運用“神判”,即通過“占卜”的方式,讓“神”來判定其對錯、歸屬及行為動向等。它這是與過去佤族較為落后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適應的。及神靈的約束和規誡,村寨的每一個成員都必須參與到集體性的宗教活動中去。魔巴制度是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組織形式,即重大宗教活動均由“魔巴(奔柴)”主持。魔巴,意即做鬼卜卦之人,多為知識豐富、熟悉佤族歷史和宗教事務的老人擔當,總體負責具體宗教活動的策劃、準備、進行過程等,具有一定的威信。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活動場所多在村寨之內,有時也到村寨周圍,木鼓房是供奉神靈和進行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然而,從各村寨幾乎都相互獨立的現實狀況來看,整個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又呈現為分散型的模式。

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體系以“萬物有靈”為其構建基礎,在其表現形態及神靈性格上也表現出了自身的特點。信仰的普遍性是其最重要的特色,第一層意思是說信眾的普遍性,第二層意思是說其信仰活動涉及到民眾生活的各個方面,幾乎可以說生活就是宗教,宗教就是生活。原始性是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另一特色,其宗教觀念、宗教活動形式都具有極強的巫術性質,且神靈地位平等,鬼神同一,沒有明顯的界限,創世神、祖先神、植物神、動物神相互混雜,共同構成自然性質濃厚的神靈譜系。重“生”性是其又一大特色,即注重對人與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生”的理解,而非追求超脫生死的彼岸世界或人的終極救贖,信仰的現世性和目的性極強。[4]宗教活動的隆重性也是佤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特色,佤族民眾幾乎把一切大小宗教活動都提高到了一種至高無上的地位,極為重視,從而表現出一種隆重的節日氣氛。這些都充分說明了佤族人民的生存活動與自然環境關系密切,且尚未從自然中分離出來的事實。這與過去佤族相對落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另外,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與其民族思想觀念、風俗人情及文化藝術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司崗里”傳說以創世神話的方式讓佤族人民獲得了對宇宙的認知感和對民族的認同感;如各種宗教禁忌與道德倫理緊密聯系,共同規范著他們的日常生活行為;如宗教儀式對佤族的民間文學、舞蹈、歌曲等藝術形式都有著強大的催生作用;如現今佤族的木鼓節、新米節等節日都是由過去的宗教活動發展而來……總之,佤族的宗教信仰是各種外在文化表現形態的精神內核。研究佤族社會文化是避不開其宗教信仰的。

二、佤族宗教信仰的地區差異

上文敘及,當今我國的佤族民眾仍然以本有的“原始宗教”為主體信仰,輔以“基督教”和“小乘佛教”這兩大外來宗教。然而,這種宗教信仰模式并不是整齊劃一的,也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而呈現出一定的地區差異性。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宗教信仰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表現,以及由于宗教信仰的地區差異導致其外延文化出現不同的表現形態等方面。

當前,佤族的基督教信仰群眾主要分布在滄源、雙江、瀾滄和耿馬等地區。基督教的傳入和發展,對佤族的本土信仰及由其而延生出來的生活習俗都形成了巨大的沖擊。“教會還針對佤族的原始習俗制定了禁忌和節日,使教徒逐步放棄本民族的習俗,按照基督教的基本倫理安排自己的生產生活。”[4]例如,基督教有不喝畜牲血、不喝酒、不偷人搶人、不祭神送鬼等規定,對佤族原有的生活習慣產生了巨大影響;再如基督教糅合佤族的傳統宗教,把原來在祭祀活動中的念咒、唱歌等儀式改為了唱圣歌,贊頌耶穌,并增加了到教堂做禮拜、祈禱等這些固有的宗教儀式。“基督教傳入淘金河(瀾滄縣境內的一個村)以后……對鬼神的敬畏恐懼和信仰崇拜被逐漸拋棄,取而代之的是對上帝的信仰和對基督的崇拜;其次是崇拜方式的改變,以前以現實物祭祀鬼神從而造成巨大浪費的祭祀崇拜方式棄。”[5]信仰小乘佛教最早的佤族地區是滄源縣的班老、永邦,以后逐漸傳至班洪、孟角一帶,現今鎮康、永德、耿馬等佤族地區由于受傣族的影響,亦有一部分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教規禁殺生、酗酒、和祭神做鬼等活動和行為。”[4]小乘佛教的傳入,也逐漸改變了佤族大量宰殺牲畜、獵人頭和占卜做鬼之習,對其社會財富的積累和改變社會習俗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總之,基督教和小乘佛教在佤族地區的興起,是佤族人民開始邁出擺脫神靈控制的關鍵一步,是對原有世界觀、人生觀及生活習俗的根本否定,使人們從原始蒙昧中蘇醒過來。這與完全保持原始宗教信仰的佤族地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信仰原始宗教的佤族地區雖然對其本土的原始宗教在總體上有著共同的認知,但由于其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對同一宗教的信仰,不同的地區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例如,“司崗里”傳說在佤族民間就有著不同的版本,西盟地區的佤民認為“司崗”是山洞的意思,所以人是從山洞里出來的;而滄源、瀾滄、耿馬地區的佤民則認為“司崗”是葫蘆的意思,即人是從葫蘆里出來的。[6]至于由“司崗里”傳說而延伸出來的其他傳說,在佤族不同的地區也不盡一致。如王敬騮、胡德揚在《佤族創世紀神話“司崗離”探析》中說:“如前所述,本文所引的‘司崗離’傳說,除了各地基本一致的以上幾個方面的內容之外,還有洪水神話、癩蛤蟆救人、人牛交配以及山雀啄開葫蘆等情節,這些情節在諸如西盟一帶的傳說中是沒有的。”[7]當然,這種差異性在具體的宗教行為上就表現得更為明顯,大的差別較少,小的差別較多。劉軍、梁荔在《阿佤人 阿佤俚——西盟佤族傳統文化調查行記》中這樣寫道:“西盟不同的阿佤村寨有著不同的拉木鼓習俗,無論是拉木鼓的時間、允許選用的樹種、一次砍幾個木鼓、主辦人(主祭戶)的選擇、拉木鼓時的砍樹方式、祭鬼方式,還是拉木鼓過程中的禁忌、演唱的歌曲等等,都不同,但關聯環節和主題內容是一致的。”[8]這種細微的差別,在其他宗教祭祀活動中,不同的地區均有一定的表現。如滄源縣拉勐的佤族在播種時祭谷魂后,由村寨“頭人”先行播種,而孟連縣在祭谷魂后,則是通過卜卦來選出哪一家先行播種。[9]另外,對于接受了外來宗教的佤族地區,對本土的原始宗教的信仰也呈現出相對淡化的趨勢,對宗教儀式、禁忌的持守已沒那么嚴格了。

為了全面了解佤族宗教信仰的地區差異,以便于從整體上把握我國邊境民族佤族的宗教信仰現狀和發展趨勢,我們還有必要就其與國外佤邦的宗教信仰情況進行一番對比。緬甸的佤族主要聚居在緬甸西北部的勐冒縣,其中,佤族人口有12萬余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95%。“緬甸的佤族和中國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相似,但不盡相同。”“梅禮”是佤族最早的原始宗教,又稱為“木鼓禮”、“砍頭禮”、“剽牛禮”等……“梅禮”的崇拜對象主要是山神。[10]中國佤族的最高崇拜對象“木依吉”是天神(一說為祖先神),而非山神。由此可見,聚居于我國西南邊境線內外的佤族的宗教信仰總體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受到各種歷史原因的影響,也呈現出了一些不同的特點。

佤族不同地區的宗教信仰出現了一定的差異性,但這種差異卻并非固定地表現在宗教觀念、宗教行為及其由此而顯現出來的宗教道德和日常行為規范之上。對于像佤族這樣的宗教觀念極強的民族來說,其民族的一切文化現象都可能與宗教信仰有關。所以,由于宗教信仰的地區差異,也必定會導致其宗教信仰的外延形式——風俗文化現象出現一定的地區差異。這主要表現在外來宗教或與本土宗教的融合上。“信仰佛教的佤族村寨,也與傣族一樣,有三大節日和賧佛活動(潑水節)。三大節日即堆沙節、關門節和開門節。”[11]再如前文,基督教也把其宗教內容融進了佤族具有原始宗教性質的節日(木鼓節、新米節等)之中,致使其異于傳統風格;或如基督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也逐漸改變了在用餐時長輩必須坐主位而其他人不得僭越的習俗。這些都是對一個民族本有的文化內涵的褫奪,但同時,外來宗教對革除本土落后的風俗文化又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加速了佤族邁進更高社會文明層次的步伐。這在研究佤族或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存在形態的過程中,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方面。

三、“地區差異”的形成原因

佤族的宗教信仰的地區差異絕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也不是在特定事件下偶然形成的,更不是形成了就永遠一層不變的。從根本上說,一個民族的形成模式之一就是由于在歷史的變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差異而最終分化出去的。佤族的先族“濮人”最終演變成了今天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就是最好的證明。[12]所以,這種差異一直都是存在的,它本身就是一個由自然環境、社會生產力水平、歷史文化、民族融合及政治等各種原因在歷史的演變中而形成的綜合性的結果,并構成了當今整個佤族宗教信仰的發展形態。

佤族是一個喜居山地的民族。現在的佤族主要分布在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的阿佤山區,此地山巒重疊,平壩極少。這與喜居城鎮的漢族和喜居河岸的傣族相比,由于其交通的限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來往的頻繁度就遠遠不如后兩者。他們與相對文明的民族隔絕而居,同時也與自己的居住得稍遠的村寨少有往來,這就必然會造成各自的文化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不得不說這是造成佤族宗教信仰呈現出地區差異的原因之一。

直到現中國成立前夕,西盟、滄源地區的部分佤族還處于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階段,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生產力水平及社會文化均較為落后。佤族在基督教傳入之前還沒有自己的文字,一切生產經驗、故事傳說都是靠口耳相傳。在宗教信仰上,“魔巴”是佤族原始宗教的代言人,但由于沒有文字及其他記錄工具,所以對其宗教觀念、宗教儀式的傳承往往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另外,較為落后的佤族聚居區(如西盟、滄源部分地區)以“氏族村寨”為基本社會組織模式,也極不利于整個佤族社會進行廣泛的交流。而且,佤族過去相互“砍人頭”的習俗則更進一步導致了村寨部落間的相對孤立現象。“每年的春播前后和秋收之前,即是砍頭祭谷的季節,仇家村寨之間‘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的糾紛械斗便頻繁開始,人們無特別需要,都不會遠離村寨,實在有事外出二三十里也要成群結對,攜帶上武器,隨時準備戰斗。”[13]所以,這就必然會導致身處不同地域的佤族在其宗教信仰上出現這樣那樣的差異,其主要表現為關于“司崗里”傳說在流傳的過程中總是難以避免一些“大同小異”。

明清以來發生在佤族地區的一些大小歷史事件,可以說從根本上打破了佤族原始封閉的狀態,使原來的整體落后的社會形態出現了不均衡發展的現象。如清中后期茂隆銀廠在班洪、班老地區的開發,光緒年間鎮康的改土歸流,清末民國年間班洪王在滄源的封建統治,以及清末對英帝國主義侵略的反抗,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促進了當地社會文明的快速演進,并對其原始宗教信仰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而20世紀初以“永里偉”為首的基督教的傳入,以及光緒年間以“達董保”為首的大乘佛教和后來的以“達賽曼”為首的小乘佛教的傳入,則對相應地區的原始宗教信仰更是具有直接的影響。這種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外來宗教的直接介入,就必然會使整個佤族的宗教信仰沖破單一的模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佤族與周邊民族的融合,是佤族的宗教信仰出現地區差異性的又一重要原因。分布于鎮康、永德、雙江等地區的部分佤族,與當地的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進行了很好的民族融合。他們學習先進民族的生產經驗和文化觀念,較早地革除了一些原始的生活習俗,在明清時期就進入了封建社會。“鎮康、永德佤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除部分佤族信仰小乘佛教外,其他和當地的漢族大體一致了。”[14]再如明清時期勐董土司(傣族)對滄源勐董、勐角、勐省、勐來、勐卡等地區的佤族的統治,也從客觀上促進了佤族與傣族的融合。“這里(勐董土司轄區)佤族的宗教信仰,除還保持著原始的自然崇拜外,部分村寨已信仰傣族的小乘佛教,部分地區并傳入了基督教。”[14]這就與相對封閉且純粹信仰原始宗教的佤族地區拉開了差距。

新中國成立后,在共產黨唯物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及各級干部的深入勸導下,佤族最終革除了諸如“砍人頭”、大量屠殺牲畜祭祀鬼神等原始宗教行為,并帶領其共同進入了社會主義。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促成了整個佤族宗教信仰的地域分化。這首先就表現為,統一國家的建立割斷了邊境線兩邊的佤民的交流活動,從而致使其宗教信仰在各自新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發生了不同的變化。“由于跨境民族在各國所處的環境和條件不同,同一民族之間也會產生一定的差異,發展趨勢也會有所不同。”[15]其次,我國少數民族政策的貫徹和實施,加強了民族際間的交流,大力發展了邊疆民族的經濟,但同時多元文化的介入,又不得不使佤族在宗教信仰上發生各種各樣的不可把控的變化。如有的地區受先進思想觀念的影響已不再信仰任何宗教,有的地區由于相關文化政策的直接干預,已逐步改變了某些宗教觀念或宗教儀式。而這些都以地區差異的形式顯現出來。

總之,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的差異性是一種過去進行時、現在進行時、未來進行時,而這種差異的形成原因,也同樣表現為一種過去進行時、現在進行時和未來進行時。這在世界所有民族的宗教信仰中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佤族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了解佤族宗教信仰的地區差異及其形成原因,需要結合具體的自然、社會、歷史等因素,并把它放在時間的維度上去以進行綜合性的考察和研究。

鄧小平曾說過:“我們的工作和政策一切都要有利于人民,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答應不答應,做到這些就不愧對人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我們在做各種民族工作的過程中,特別是對于佤族這樣的邊境民族來說,只有做到讓人民從心底里滿意,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我國邊疆的穩定和繁榮。對于如何做到這一點,1961年11月毛澤東在提倡調查研究時強調:“認真調查研究,對具體問題作出具體的分析,而不是抽象的主觀主義的分析,這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16]這正是我們探討佤族宗教信仰的地區差異的方法論和現實意義之所在。宗教信仰作為佤族精神文化體系的一個核心層面,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他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行為,是國家制定、實施一切民族方針政策時必須考慮的方面。基于此,我們就不得不深入實際,從微觀上去把握佤族宗教信仰在歷史上呈現出來的變化,以及在地區上顯現出來的差異。我們只有充分了解了其內外存在的各種不同的矛盾,才能真正做到對癥下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這既是尊重佤族宗教信仰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和時代前進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趙明生.跨境少數民族佤族的節日文化[J].節日研究·第七輯·跨境少數民族節日專輯,2013年第01期

[2]錢古訓撰,江應樑校注.百夷傳校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p152

[3]王云五主編.清朝文獻通考下冊[M].商務印書館,1936年3月版,p7458

[4]陳國慶.中國佤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p108~113、214、193、192

[5]錢寧.基督教與少數民族社會文化變遷[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p109~110

[6]《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編審委員會.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年6月,p592

[7]王敬騮.佤族研究50年——王敬騮學術文存之一[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6月,p8

[8]劉軍、梁荔.阿佤人 阿佤俚——西盟佤族傳統文化調查行記[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4月,p104

[9]宋恩常.佤族宗教信仰概況[J].思想戰線,1980年第04期

[10]高金和、李小梅、楊漢鵬.緬甸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4月

[11]那金華.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p472

[12]魏德明.佤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6月,p23

[13]郭凈、段玉明、楊福泉編.云南少數民族概覽[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7月,p401

[14]《佤族簡史》編寫組.佤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5月,p96、p93

[15]劉稚、申旭.論云南跨境民族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1989年第1期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5月版,p390

[責任編輯:古卿]

作者簡介:冉頂平,云南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云南昆明,郵編:650504)

【中圖分類號】B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824(2016)01-0031-06

猜你喜歡
佤族基督教
云南佤族音樂文化意蘊的傳承分析
文化產業(2022年12期)2022-05-13 05:24:48
基督教與葡萄文化——以《圣經》為中心的考察
古今農業(2021年1期)2021-07-20 07:52:16
傳統民俗現代轉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節為例
基督教中國化的神學思考與實踐
明確路向,踐行基督教中國化——以福建基督教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護和傳承
云南佤族音樂文化意蘊的傳承分析
黃河之聲(2018年13期)2018-01-23 15:43:33
種類型的“基督教哲學”
現代哲學(2015年5期)2015-12-04 05:50:53
基督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工作的發展
關于20世紀80年代以來瀾滄基督教調適及發展的認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 亚洲天堂久久| 欧美亚洲第一页| 国产高清毛片|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色网站|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亚洲视频色图|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91av国产在线|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色偷偷综合网|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yxsp| 午夜在线不卡| h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久久www视频|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久久综合干|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天堂网|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国产不卡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538国产在线|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看|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欧美高清日韩| 久久黄色小视频| 人妖无码第一页|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色偷偷综合网|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久热精品免费|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亚洲天堂久久新|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日韩高清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