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平
(北京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北京 100044)
從治國理政的全局來理解“四個全面”
陳國平
(北京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北京 100044)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緊緊圍繞貫徹十八大精神,提出新時期黨和國家發展的兩大主題,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全面”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以“中國夢”、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目標指向,是實現兩大目標的戰略抓手。也是構成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內容。領會和貫徹好“四個全面”,要從治國理政的高度認識和理解它的戰略意義。
治國理政 四個全面 戰略性
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思考,著眼于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向新臺階,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提出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十三五”規劃建議把“四個全面”寫入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指導思想。貫徹落實“四個全面”,要從治國理政全局來認識和理解。
“四個全面”是長遠性的戰略思想。它著眼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戰略就是著眼于全局的籌劃和謀略。“凡屬帶有要照顧各方面和各階段的性質的,都是戰爭的全局。懂得了全局性的東西,就更會使用局部性的東西。”[1](P177)習近平指出“要善于觀大勢、謀大事。正確認識和積極順應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黨和國家面臨的大事,才能把握工作主動權,跟上時代前進步伐,推動事業順利發展。事關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事關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央政治局必須始終抓在手上,集中腦力來想、集中精力來辦”[2]。當前發展階段,中國最主要的、全局性的大事是什么?就是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兩個一百年目標”,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到建國100周年時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中國夢”是“四個全面”的目標指向。不謀一世,不足以謀一時。“指揮全局的人,最要緊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擺在照顧戰爭的全局上面。”[1](P177)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上任伊始就莊嚴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中國夢”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三夢統一”的夢想。實現的“中國夢”是包括每個中國人在內、56個民族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夙愿和根本利益。中國夢是歷史的。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振興是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夢寐以求、奔走呼號的理想,中國夢是現實的。今天,大家對中國夢不僅僅是熱議,實現中國夢已經成為全黨、全國人民感天動地的偉大實踐了!全國人民正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中國夢”第三步戰略目標奠定基礎。中國夢也是未來的。就要在回顧歷史總結經驗基礎上、展望未來長遠謀劃下,立足現實努力實干。習近平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3](P45-46)“四個全面”不僅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提出來的,也是以實現“中國夢”為目標的長遠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要有憂患意識、做好進行新的斗爭準備。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強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而努力奮斗,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是新一屆黨中央對民族、對人民的重大責任。實現中華民族持續興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歷史永續的民族責任。“四個全面”以大業大任為責,高瞻遠矚的歷史眼光,全面謀劃,提出了戰略目標,制定了戰略舉措,為實現民族振興奠定勝利棋局,是著眼長遠大局謀劃的戰略思想。
“四個全面”牢牢把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抓住四個方面的核心樞紐和重點內容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邁上新臺階。它是進一步推進、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戰略抓手,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戰略抓手;進一步明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方向、戰略重點、重要領域和主攻目標。“四個全面”堅持黨的領導,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進一步推進、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四個全面”堅持全局觀,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會診把脈,把握正確方向,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強了全黨、全國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貫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四個全面”堅持重點論,在非凡復雜的矛盾系統中抓住了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在多種多樣的發展領域中找到了關鍵。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以點帶面,重點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是內在動力,全面依法治國是法治保障,全面從嚴治黨是領導保證。有領導、有目標、有動力、有保障;有目標、有舉措,構成了一個辯證系統思想。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
全面建設更高水平、更加全面、更為平衡的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紀前二十年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根據十八大部署,提出了中華民族振興的“中國夢”,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四個全面”的戰略目標。建成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態美麗的小康社會,人民生活更幸福,黨的執政基礎更鞏固,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更高、貢獻更大。這一步戰略目標將為到建國100周年時實現社會主義基本現代化和民族振興“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基礎,將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新階段,體現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的不斷發展論與發展階段論的統一。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動力支持
改革開放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是一項長期的事業,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3](P67),“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3](P106)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民主法治不斷發展、文化實力持續提高。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中國換了天地。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趕上時代發展潮流的重要法寶。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不失時機深化各領域的改革。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以生產力為原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社會矛盾運動推動社會發展的規律。實踐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我們黨順應時代和實踐發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戰略勇氣,大膽進行改革開放,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切方面和環節,探索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路,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推動中國一切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科技創新不足、經濟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不平衡;人民民主發展不夠;文化實力不強,民生事業滯后;生態破壞嚴重;司法不公、黨風不正等一些突出矛盾和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各種矛盾和問題錯綜復雜。這些問題只能靠改革,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只有改革開放能發展社會主義。習近平強調,“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3](P7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振興的中國夢要靠全面深化改革,未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主義同樣要靠全面深化改革。舊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出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一個通過改革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過程。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
(三)全面依法治國是制度基礎
法治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長治久安。習近平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黨、國家、社會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3](P104-10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統一;是實現途徑、行動指南、根本保障的統一。制度和法治更具有可靠性、穩定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重要組成部分;法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小康社會是人民民主和法治昌明的新型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改革的動力,也需要法治的定力。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興盛;依法治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長久繁榮。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駕護航。改革是一場革命,是制度、體制的深刻變革,是利益的深刻調整,是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改革是秩序的打破。法治是一種治理方式,是改革行為的規范,是改革成果的鞏固,是進一步改革的保證。法治是秩序的重建。法治是政局穩定、社會安定、改革開放持續推進的穩定器。
法治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人治向法治的轉變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重要課題和主要內容。人治依賴于領導人的英明、道德治理國家。所以,總避免不了“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歷史鐵律。現代社會依賴于法律和制度的科學、規范治理國家,社會運行更穩定、更持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型的法治社會。依法治國是黨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執政的基本方式。黨領導人民制定法律、執行法律、遵守法律,依紀、依規、依法活動,保證黨的領導代表民意、決策科學、執行有力、運行平穩。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途徑和重要內容。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一體建設,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執政共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社會文明和諧、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振興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命力持久旺盛的可靠保障。
(四)全面從嚴治黨是根本保證
治黨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成敗。習近平指出“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使我們的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3](P4-5)。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執政的考驗永遠在路上。面對執政的考驗和危險,面對國內外復雜的形勢,面對艱巨復雜的矛盾和任務,全面從嚴治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關系到黨的政治合法性,關系到黨能否長期執政,關系到國家的安危、民族的強盛、人民的幸福,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業。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黨是對歷史經驗教訓的借鑒,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領導保證,更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保證。
“四個全面”與習近平關于“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五大發展理念”等重大思想的論述一起構成了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主要內容,體現了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負責、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高超的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強烈的問題導向。“四個全面”也被寫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發展的指導思想之中。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一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要進一步提高和優化,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貧困問題完全解決。三是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社會主義道德引領風尚,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顯著提高。四是,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五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十三五”規劃建議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列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的六大原則之中,提出了具體要求。深化改革方面,要按照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打破各方面體制機制障礙,為發展提供持續動力。依法治國方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軌道,為發展的可靠保障。黨的領導方面,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最大優勢,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是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
以“四個全面”為重要內容的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從治國理政全局來理解“四個全面”,就是要把它貫徹落實到推動發展,化解矛盾,解決難題的實踐中去,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勝利。
(一)堅定信念
功崇惟志,有志事竟成。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有強烈的對民族、對人民、對黨的責任意識,清醒地認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人民的愿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民族的夢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唯一正確道路,先鋒隊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我們黨的根本性質和價值追求。各級領導干部都要以實現中國夢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胸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精神飽滿地帶領人民為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目標努力奮斗。
(二)謀劃大事
“四個全面”是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的高度出發謀劃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毛澤東說過,全局性的指導規律,眼睛看不見,要用心去想。習近平指出“中央政治局是一個整體,每位同志都要從做好整體工作出發,找準本職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增強工作合力,做到全黨一盤棋、全國一盤棋”[2]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都要講政治、講大局、看長遠,議大事,“善于把握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國際大勢,善于把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內大勢。”[4]把貫徹落實“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作為最緊要的大事,抓住市場改革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民主法治、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善民生、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保護生態環境、管黨治黨、維護國家安全,營造穩定周邊環境,處理好大國關系等,這些事關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大局、事關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大事,思考問題,謀劃工作。
(三)勤奮學習
學習使人謙虛、學習使人明智。實現“中國夢”必須勇于和善于學習。貫徹落實“四個全面”,一定要學習我們民族的歷史,借鑒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傳統文化中修身治平的智慧;學習我們黨的歷史,總結我們黨幾十年艱苦奮斗執政實踐的經驗;學習我們建設急需的現代知識,開創現代化建設和國家治理的新局面。建設學習型大國、學習型政黨,以學習走向未來。
(四)真抓實干
業廣惟勤,實干興邦。貫徹落實“四個全面”關鍵在一個“實”字上、一個“干”字上。各級領導干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實事求是,求真、求實、求是,切忌空話、大話、套話、形式主義;切實糾正“四風”、轉變作風,始終艱苦奮斗、兢兢業業的踏實工作;爭先創優,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以實績取信于民,以行動推進事業。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
[2]http://news.sina.com.cn/o/2013-06-26/031927497952. shtml政治局要善于觀大勢謀大事[EB].2013-06-26.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4]習近平.政治局要善于觀大勢謀大事[EB].中國共產黨歷史網2013年06月26.http://news.sina.com.cn/o/2013-06-26/0319 27497952.shtml.
D61
A
1007-9106(2016)11-0038-04
*本文為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大課題“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研究”階段性成果。
陳國平(1977—),男,北京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