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荔梅
(福建社會科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1)
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黃荔梅
(福建社會科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1)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關鍵要營造一個有利創新創業的環境。目前,創新創業還存在市場準入和資金、平臺等諸多問題,要加快推進創新創業市場環境、社會環境、融資環境、政策環境、文化環境和服務環境建設,營造“眾創”最優生態環境。
創新創業 環境 優化
創新創業需要良好的環境,政府要培育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搭建創新創業載體和平臺,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環境。要從創新體制機制、發展眾創空間、優化財稅政策、擴大創業投資等多方面出臺扶持政策,從創業服務、中介服務、信息共享、政策法規等方面健全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使創新創業者能夠在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中盡情發揮聰明才智。
在現有體制機制下,許多政策和政府資源是針對國有科研機構,一般創業者不了解這些政府舉措,根本無法從中受益。對創業者來說,在創業過程中不僅要面對并克服技術難題,還要進入未知的政策和法律等門檻——這些一直妨礙著眾多創業者成為真正的創業者。政府要為創業者清障搭臺,保證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凡屬市場能發揮作用的,要充分放權松綁;要簡政放權,全面清理、調整與創新創業相關的審批、認證、收費、評獎事項,建立規范的市場秩序,采取一站式窗口、網上申報等措施,促進創新創業便利化;破除技術壁壘,保證各類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完善有利于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分配機制,依據市場標準評價、使用和激勵創業者,推動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改革政策的落實。
創新創業活動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政府部門相關的法規保護創業者的合法權益,從而更能激發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要按照市場規則建立優勝劣汰的機制,制止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為,營造誠信的市場環境,促進市場主體依法經營,形成全社會的正向激勵機制。要加強對市場的指導和監管,完善環境、安全、質量、網絡等標準體系,建立企業牽頭、市場導向的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產業技術進步和創新。要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機制。知識產權是一種利益機制,是創新和市場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有效的知識產權制度是保障創新創業者經濟效益的基礎,要建立維權援助機制,加大對反復侵權、惡意侵權等行為的查處力度,有效保護知識產權。
為激發創新創業熱情,深挖創業主體的創業潛能,政府要優化創業政務環境,加快職能轉變,推進行政管理改革,提升行政審批效率和服務水平。要強化政策解讀,提供咨詢服務,確保廣大創新創業群體能知曉、理解和運用。要加強政府部門間的協調合作,按照政府引導、社會投資、市場運作的模式組建公共服務平臺,不斷完善創業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標準化和專業化水平,加速推進公共創業服務網站建設,為創業者提供創業項目推介服務。
要通過各種新聞媒體,特別是互聯網新興媒體,加強輿論引導,樹立一批創新創業典型人物,讓創新創業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建立“能力本位”的評價標準,打破體制機制束縛,打通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不拘一格”識才選才,令各類人才各顯其能、各盡其用。鼓勵社會力量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組織開展各類公益活動。支持眾創空間等各類創業服務機構承辦區域性、全國性和國際性的創業大賽等活動。針對有創業意向的企業內部員工,搭建創新思路交流與溝通的平臺,培育和孵化具有前沿技術和全新商業模式的創客企業,產生一批從領軍企業、知名公司等衍生的創客系。聘請成功創業者、知名企業家,為創客提供免費創業輔導,形成創客、企業家、創業導師的互助機制。
資金是創新創業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資金的支持,任何創新創業都難以轉化為現實。創新創業群體面臨最多的問題就是資金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并落實資金扶持計劃,可設立創新創業發展專項資金,為創新創業人才和企業進行創業創新奠定堅實基礎;還可以經費資助、財政補貼等形式,加大對創新創業的激勵力度。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的杠桿作用,“四兩撥千金”,用政府對創業的“小投入”,引導社會資本的“大投入”,采用階段參股、跟進投資等方式,積極引導和鼓勵各類社會機構投資創新創業項目。
著力完善創業投融資機制,加快健全適應創新創業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拓寬創新創業投融資渠道,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創新創業投融資體系。要加大對創新創業的信貸支持,大力發展創新創業所需的信用貸款,提高中小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水平,建立健全貸款審批機制、優化貸款審批程序。規范和發展服務小微企業的區域性股權市場,引導和鼓勵創新企業在股權眾籌平臺、區域股權交易市場進行展示掛牌和融資。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新設或改造部分分(支)行,提供知識產權質押、科技融資擔保、股權質押等方式的金融服務。
要讓創新創業活力充分迸發,政府部門要加大政策的引導和扶持。根據具體的創業類型和經營特點,如創辦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等,將扶持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向這些初創企業傾斜。放寬科技中介機構市場準入條件,降低高層次科技人才創辦科技服務企業的門檻。加強創業培訓輔導,緊密結合創業特點、緊缺人才需求,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業技能培訓。支持大學畢業生在移動互聯、數字新媒體、大數據、云計算等方向中的細分領域的創新。
要加快構建眾創空間平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眾創空間等創業服務機構為初創企業提供服務。根據創客空間、創新工場等“眾創空間”的主要特點和模式,依靠行業領軍企業、創業投資機構、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有效組織人才、技術、資本、市場等各種要素,根據區域和產業特點,形成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探索建立眾創公寓和眾創社區。要充分利用老廠房、舊倉庫、存量商務樓宇以及傳統文化街區等資源改造成為新型眾創空間,對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業服務機構的房租、公共軟件和開發工具等給予適當補貼引導。
要改善創新創業的服務環境,培育一批創新創業基地,提升一批傳統孵化器,搭建創新創業平臺,最大限度地激發創新創業人才的創造活力。科技部門要建立健全發展眾創空間的工作機制,積極探索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新機制、新政策,實施精準服務,大力支持創客創新創業。推廣新型孵化模式,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為創業者提供項目開發、融資服務、開業指導、跟蹤扶持等服務。省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省部屬科研院所、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和省級企業研究院等各類創新載體要向創客開放共享科技資源,各類創新載體服務創客企業的情況作為年度績效考評的重要依據。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和其他創新載體向創客開放設備和研發工具,支持社會資金購買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以合理收費方式向創客企業提供服務。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大學科技園等重點區域,建立一批行之有效眾創孵化機構,為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各類創業服務平臺發展,提高創新創業服務能力。加快建設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服務協同、要素集成的創業一條龍服務平臺,將創業者從租賃場地、尋找合作伙伴、試生產等繁瑣事務中解脫出來,全身心投入到創新創業的核心環節。政府重點加強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發揮科技云服務平臺作用,推動創客與投資機構交流對接,提高創業能力和效率。進一步擴大創業中小企業運行監測樣本,增加創業企業樣本,提高運行監測的覆蓋面和準確度。依托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集中公開各類扶持政策及企業享受扶持政策的信息。繼續完善省企業信用信息平臺,促進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發展“互聯網+”創新創業服務。鼓勵各類服務機構、服務平臺、創新平臺為小微企業提供法律、市場開拓、技能培訓、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
創新創業絕無輕松可言,也無法一勞永逸,很多創新創業失敗的原因不是客觀困境,而是被壓力摧垮。因此,要從文化層面提升社會對創業創新者的認可和尊重,塑造激勵創業的文化環境,推動全社會形成崇尚創新創業、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文化氛圍。要努力形成革故鼎新的全民共識,破除崇拜權威的傳統思想,擯棄成王敗寇、急功近利的觀念,允許和寬容創新失敗,關心和愛護在探索中受挫的創客,最大限度地激發和保護創客的創新創業激情和活力,使一批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承擔風險的創客脫穎而出。要激勵人才敢為天下先,又要善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勇于開拓、勤于交流,及時汲取先進的創新創業理念和最新的科技知識,提升創新創業水平。要弘揚創新精神,樹立崇尚創新、創客光榮、百折不撓、雖敗猶榮、創業致富的價值導向;使創新成為全社會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逐步形成敢于創新的人受到尊重,創新失敗的人得到寬容的文化氛圍。
要強化人才激勵,健全充分體現人才價值、鼓勵人才創新創業的激勵機制,給予人才更多的利益回報和精神鼓勵,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的創造熱情。探索建立研究成果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機制,完善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辦法,探索實施股權激勵政策,真正使創新創業人才“名利雙收”。同時,要優化創新創業的生活保障,營造宜居創業環境,對創新創業人才的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等現實問題要采取各種措施妥善解決。
[1]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十條措施的通知[N].福建日報,2015-07-22.
[2]呂薇.政府營造生態環境市場引導創業創新[N].光明日報,2015-6-20.
[3]苑衍剛.推動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洪流[N].經濟日報,2015-5-28.
F279.2
A
1007-9106(2016)11-0063-03
黃荔梅(1969—),女,福建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