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莉
(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川西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國際化發展研究
張永莉
(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探討川西民族地區文化保護和國際化戰略建設,著力推進川西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有利于川西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升級,實現文化經濟大跨越大發展。該研究以“走出去”戰略為基礎,促進建立健全民族文化體系及國際化推廣,不僅能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通過強化民族民間文化在國際間的傳播和影響力,民族文化推廣還能提升國家軟實力。
川西 民族文化 國際化
當前我國正經歷翻天覆地的經濟變革,中國經濟正積極融入到全球化的大潮之中,經濟形態的轉變必然引起文化的發展變化。一方面,由于國家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政策,以及川西少數民族生活水平提高對自己文化發展的迫切要求,從而使川西少數民族多元文化得以保護和發展。另一方面,現代化進程對川西少數民族文化造成了沖擊。現代化改變了川西少數民族數千年賴以生存的經濟形態、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別是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里,川西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建設和保護及國際化推廣研究迫在眉睫。
目前,有不少學者關注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等問題,但特別針對服務于推動川西民族地區文化建設并推動國際化發展的研究還鮮有成文,因此本研究將有助于填補這一空白,有利于打造川西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鏈,有利于建立健全少數民族地區的公共文化體系,也有利于川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國際化推廣,進而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的大省,55個少數民族和諧共存。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西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這三個自治州少數民族人口達380萬,約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5.3%,擁有豐富的傳統民族文化資源和內涵,不僅傳承了四川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還保留了服飾發型、節慶民俗、飲食歌舞等各民族獨特的民族傳統,如甘孜藏族的唐卡、阿壩羌族的刺繡、松潘藏族花燈等民間工藝品,特色鮮明,民族氣息濃郁。
由于受客觀自然條件、歷史和社會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地區自然生態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薄弱,整體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程度較低。自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以來,川西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得以極大改善,旅游文化事業蓬勃發展。隨著我國全方位地融入全球化進程,川西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發展也具備了良好的國際發展環境。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做出了具體部署,標志著我國的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川西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也將在全國推進文化大發展的熱潮中迎來文化的大繁榮。
但是,川西少數民族地區在積極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也面臨諸多困境。
(一)民族文化競爭力不足、創新水平不高
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川西少數民族地區雖然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但由于地理位置偏遠,經濟水平不高,教育發展滯后,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文化創新和加工與高新科技的應用存在著結構上的巨大差距,這些問題都制約著該地區民族文化的發展水平,也限制了文化創造與高科技技術的結合。特別是在互聯網傳媒高度普及、鼓勵全民創新的現代社會,川西民族地區文化產品大多還拘囿于傳統的作坊式加工,規模較小,形式單一,做工較粗糙,附加值低,未能反映豐富的地域民族特色,導致了該地區民族文化創新不高、競爭力不足。
(二)文化產業建設滯后
因民族地區教育水平相對滯后,文化產業建設應著眼于公共文化體系和文化產業配套建設兩方面。文化產業發展依托于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同時還需要相關的配套政策和設施為其發展建設保駕護航。但目前,民族地區公共文化體系不完善,民族類博物館和圖書館等文化設施不多,民族文化教育培訓活動嚴重不足,無法滿足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不能有效調動當地群眾的民族文化自覺意識,畢竟少數民族自身才是民族文化傳承的核心主體。川西民族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設施還不完善,也缺少為文化產業發展、特別是助推其國際化的文化機構和政策支持。旅游業的發展一方面推動了川西少數民族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但另一方面也給少數民族旅游地帶來負面效應,如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和庸俗化,甚至造成民族文化價值觀的退化和遺失。旅游商品市場較為散亂,同質化現象極為嚴重,產品附加值不高,匱乏地方旅游紀念品品牌的整體建設和推廣,影響到川西民族地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民族文化產權保護配套措施未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產品的發展和創新。
(三)專業人才稀缺、國際化程度不高
因教育水平滯后,民族地區的文化人才培養遠遠不能滿足當地的實際需要,大部分還處于民間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受到外部強勢文化和經濟的影響,當地年輕人對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認識不足。由于經濟水平發展不平衡,當地難以留住優秀的民族文化人才,存在較嚴重的人才流失。民族文化人才匱乏,導致了川西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不足。同時,能從事國際化推廣工作的當地專業人才更是稀缺,制約了將地區文化向國際市場的宣傳和推廣。近幾年川西地區基礎設施雖有較大改進,但因為地理、氣候等原因造成外部交通連接、內部交通組織等配套國際化程度不高,特別是在文化旅游國際化人才、制度建設等軟件配套方面更亟需提高。除了九寨、黃龍、四姑娘山景區已有一定國際聲譽外,大部分川西地區的文化、自然資源都還不為外界所知,缺乏國際知名度。
通過對川西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及國際化現狀的梳理,調查包括地區資源優勢,即地區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等、英文官方網站建設、當地大中專院校在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等方面,并從產業國際化的視角對實施文化產業國際化戰略、加快川西民族地區文化保護及國際化進程提出以下策略建議。
(一)創新川西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整合機制
由政府牽頭,將川西文化走出去作為四川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戰略目標,整合優勢民族文化資源,統一布局,整體推進,同時重視市場和民間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調動民營文化企業在文化傳播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協助宣傳推廣等措施,扶持民間對外文化藝術交流與輸出,如涼山彝族自治州從2004年開始舉辦國際火把節,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加強過程管理和監督。精心打造川西藏羌彝民族文化品牌,不斷創新民族文化傳播的手段、內容和形式,加快推動民族文化“走出去”步伐,積極引進舉辦國際性文化賽事、會展或表演活動,加強形象策劃,整體包裝、整體宣傳,提升現有民族表演團隊形象,不斷強化川西藏羌彝等少數民族的風貌,擴大對外文化傳播力。如2016年“第三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落地四川舉辦,在政府牽頭下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積極參展,組織松潘藏族花燈和茂縣柯斯鄲巡游表演,參加資料展覽、實物展示、活態展示、產品展銷等,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二)構建民族文化傳播新形象,提高國家軟實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全部智慧和文明的集中體現,中華文化融合了多民族精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成為維系國家和多民族的精神紐帶。少數族裔文化在全球化語境下,不斷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和挑戰,我們反對文化霸權,倡導堅持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強調保持少數族裔的文化個性。在西方文化源源輸入的背景下,我們也需要重視文化輸出的作用,在世界舞臺發出我們中國的聲音,改變西方人不了解中國文化、特別是少數族裔文化的現狀。文化對外傳播切忌說教,而是要在精神文化領域建立互相理解和寬容的體系,追求價值的理解和認同。川西藏羌彝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宣揚要能清晰地向世界展現中國社會中少數族裔的生存狀態、文化多元、民族團結和個性特色。要從國際化的視角去傳播中華文化,解讀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呈現中國文明、開放、多元的發展之路,增強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逐步構建起體系完整的中國文化國際化戰略,進而提升中國軟實力。
(三)完善文化產業建設,加快文化產品創新,挖掘文化內涵
因民族地區教育水平較為滯后,該地區的文化產業建設要遵循從下而上、由內而外的線路來建設,即首先加強完善該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民族文化活動,增強當地居民對本民族文化藝術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充分發揮主體在民族保護和創新中的自覺性,喚醒其民族文化自覺意識,能應對外來強勢文化沖擊,突顯自身特色。其次,要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加快文化產品創新,挖掘民族文化內涵。推進民族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創新工作,豐富傳播手段,重視傳統文化和時代同步的關系,以資源為依托,深挖川西彝族、藏族、羌族等少數民族文化內涵。川西各民族有著豐富的歌舞資源,可通過市場化運作,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民族地區文化產品,如《云南印象》、《印象·劉三姐》等都已成為云南和廣西知名的民族文化品牌。優秀文學作品也具有良好的宣傳效果,《堂吉訶德》讓讀者了解了歐洲騎士精神;《哈利·波特》全球讀者近三億,追根溯源,是其背后充滿魔幻的凱爾特文化令讀者流連忘返。可以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塵埃落定》就以阿壩藏族自治州為故事發生地,小說曾獲茅盾文學獎,大大提升了阿壩州的知名度,該小說外文譯本還在30多個國家出版,印數一百多萬冊。地方政府可以此為契機,深挖康巴文化內涵,落實后續組織宣傳和創作。
(四)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提升旅游文化形象
2009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強調加強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川西高原地區自然風光旖旎,聚集了仙境九寨、瑤池黃龍、諾爾蓋濕地、美麗女兒國等優質自然資源,豐富的歌舞表演、絢麗的民族服飾、神奇的藏羌碉樓、傳奇的嘉絨美女都賦予了川西地區旅游獨特的文化內涵。川西民族地區藏傳佛教文化歷史深厚,多宗教和諧共存,當地群眾日常生活勞作都有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基于此,川西民族地區應結合地域文化資源和自然生態旅游,各地依托當地優勢,搭建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平臺,在開發民族旅游資源時,要堅持一村一寨特色分明,避免低水平扎堆的同質化趨勢,提煉各村寨特色,各村寨可借助一個文化主題深度拓展。用好川西地區豐富的木材、石材、玉石等自然資源,提高文化旅游產品的設計品味,從語言文字、服飾歌舞、家具建筑等方面尋找靈感,生動突顯地域性和文化特色,借助主題系列產品助力國際化交流,如西昌月亮城、東方女兒國瀘沽湖、情歌之鄉康定、東方古堡桃坪羌寨等。同時管理者要借鑒海外優質文化生態旅游項目,了解國際市場項目的開發、運營模式和管理經驗,精心包裝,創出品牌,有利于川西旅游項目順利對接國際市場。
(五)完善硬件和軟件設施,推進旅游國際化
充分挖掘川西旅游資源,完善旅游硬件設施,加強旅游國際標準化建設。設計科學合理的文化旅游路線,串聯文化旅游資源,發揮旅游產業集群優勢。開發特色民居客棧,打造地方特色商業配套設施,創立民族品牌的旅游紀念品,建立與國際市場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標準、旅游服務質量標準。完善游客服務中心布局,統一設置旅游交通要道、景點指引路牌公共信息圖形符號,規范景點多語種服務系統,全面提升川西少數民族景區的質量水平,以滿足海外游客的需求。同時,加強旅游文化軟件設施,通過川西特色影視作品、國際化文化旅游宣傳片、推選川西文化形象大使等方式“走出去”。在互聯網時代,川西地區還要加快旅游信息平臺建設,由政府牽頭對該地區信息化建設進行整體規劃,統一標準,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啟動川西民族文化特色外文網站建設。多語種信息查詢,建立旅游公共信息數據庫,建立統一的區域文化多語種網絡營銷系統,并與國內外主要電商網站實現互鏈互通,逐步實現旅游服務的網絡化布局。
(六)以國際化視野培養本土文化產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國際化推廣工作中,人才是第一要素,文化產業人才不僅要熟悉本地區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內涵,還要了解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管理模式。首先,在人才培養方面要做到國際化與本土化相融合,著力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外語溝通能力。深挖川西民族地區的教育潛力,以當地的阿壩師范學院、四川民族學院等大中專學校為依托,辦好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優化課程設置,既要學習西方文化,又要將外語教學與本土文化相對接,東西方文化要融入課程設計中,教材使用上不拘泥于全國統編外語教材,可以利用豐富的本土文化資源選編校本雙語教材,因地制宜補充本地特有的傳統節日、民俗活動、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等。重視中西文化對接將培養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創新性的國際思維能力,增強其對不同民族文化的敏感性和處理問題的靈活性。另一方面,人才培養要重視本土化實習實訓,可與本地企業或景區建立聯合培養模式,強化“外語+導游”、“外語+貿易”、“外語+民族文化”等專業導向,服務本土經濟,實現區域經濟的融合。通過外聘高水平專家培訓、將地方人員輸送到高等院校定向培訓、選派人員參加國際文化展覽學習策展經驗等模式,培養具有跨文化意識的本土文化產業人才和管理者,保護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
川西民族地區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淀、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具特色的地區文化是該地區珍貴的文化財富,對四川、全國乃至世界都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文化軟實力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和影響區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川西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缺乏競爭力、公共文化體系建設還不成熟,文化產業人才缺乏、國際化戰略還未成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還面臨諸多困境。
因此,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優勢,增強民族地區的文化實力,加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內國際宣傳,不僅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對構建和諧民族關系,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優秀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圍的發揚與傳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1]安豐軍.西部民族地區文化旅游發展初探[J].廣西民族研究,2013(2).
[2]程茹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跨文化交流與文化休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2).
[3]李明秋.國際化與本土化融合: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4]梁焰.淺議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發展中的政府主導——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06(4).
[5]苗瑞丹.文化強國背景下少數民族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探討[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2(2).
[6]章海榮.旅游文化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7]張琰飛.民族地區文化軟實力提升策略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G124
A
1007-9106(2016)11-0154-04
*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中心(重點研究基地)開放課題(課題編號:14DFWH014)”資助。
張永莉(1976—),女,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商務英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