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華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
新《食品安全法》中企業社會責任的深化*
白明華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
食品安全關乎民生福祉,食品企業必須嚴格履行企業社會責任。2015年10月1日經修訂后的《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新《食品安全法》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網上銷售食品實名登記、轉基因食品標示、提高懲罰限額等制度,深化了企業作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社會責任,并通過強化地方政府落實責任、有獎舉報制度保障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新《食品安全法》中企業社會責任的深化將使食品安全管理逐步走向社會共治。
新《食品安全法》;企業社會責任;社會共治
食品安全問題是全球化過程中的世界性難題*食品安全問題不是我國獨有的現象。近年來其他國家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主要有:2001年歐洲瘋牛病、2006年底美國毒菠菜事件、2009年美國含沙門氏菌的花生醬事件、2011年日本明治奶粉檢出放射性銫事件、2012年德國冷凍草莓諾如病毒污染事件、2013年歐盟馬肉風波、2014年丹麥毒香腸事件等。。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如地溝油、注水肉、蘇丹紅、皮革奶事件,無一不令人震驚,人們時刻擔心“吃出禍患”。食品安全還影響我國的出口貿易和國際聲譽。不光我們自己擔憂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據報道,現今83%的美國消費者也關注進口自中國的食品*Alexia Brunet Marks. Evaluating the Means of Deterrence in Food Industr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Biennial Conference,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10. p.1.。我們發現,在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中強化企業社會責任、以更嚴厲的行政監管和社會監管保障實施是完善食品安全法制的關鍵所在。
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 概念由英國學者Oliver Sheldon于1923年首先提出,他認為包含道德因素在內的企業社會責任應當與可能受到企業影響的社會、環境和其他實體相聯系,經營者應將企業社會責任與滿足企業內外各類人需要的責任聯系起來。企業社會責任支持者的主要依據是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股東并不高人一等,股東應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處于平等地位考量。利益相關者理論創始人Freeman認為,企業既要滿足股東和消費者、供應商、雇員等利益相關者的需求,還要滿足社區、公眾和員工的需要。自Freeman以來,眾多學者運用該理論框架闡釋企業決策和實踐*Lee M P.Configuration of external influences: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institutions and stakeholders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rategie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1,102(2), pp.281-298.。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提出,對Milton Friedman堅持的一元化股東利益至上的傳統理念形成了挑戰,其理論根基被釜底抽薪,失去了合理性。實際上,企業社會責任反映了國家對經濟從自由放任的模式過渡為有限的宏觀管理干預。目前世界范圍對企業要不要和為什么(why)承擔社會責任已經沒有疑義,怎樣(how)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是我們面臨的問題*白明華.以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機制促進我國食品安全監管[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63.。
食品安全維護的是消費者作為企業利益相關者的最基本權利。企業應承擔的主要社會責任包括:具有強制性的法律意義上的社會責任和柔性的倫理意義上的社會責任*具體來說,強制性的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包括:維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環境、納稅責任、對員工的責任,倫理意義上的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指對社區居民的責任以及投身慈善事業。。食品安全是企業應承擔的強制性的社會責任,而非可以自愿選擇,不論企業經營狀況是如日中天還是瀕臨破產皆如此,不可以打絲毫折扣或討價還價。保障食品安全是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法律義務,在食品生產企業天然占有關乎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地位。如果連這點都不愿做或達不到標準的話,要求企業自覺履行高于強制性企業社會責任的倫理責任、慈善責任無異于海市蜃樓,即便履行了也只是表面做秀而已。
雖然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在我國獲得了廣泛的認同,但整體來看,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履行食品安全社會責任的狀況仍處于較低水平。如何激發企業的內在驅動力,構筑優化以社會責任為導向的、自下而上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是學者和實務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有的學者通過構建混合策略博弈模型研究食品企業實現社會責任的動力機制,得出政府監管的完善程度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要動因的結論*華瑛.基于企業社會責任視角的食品安全問題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4,(10).;有的學者認為公共性的食品安全問題需要從單一監管模式向多元治理模式轉換*江保國.從監管到治理:企業食品安全社會責任法律促進機制的構建[J].行政論壇,2014,(1).。本文認為,新《食品安全法》深化了企業作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并通過強化地方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保障企業食品安全社會責任的履行。
1995年10月,我國《食品衛生法》出臺,其后十年里出現了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如冠生園月餅事件、多寶魚事件、蘇丹紅事件,直到 “三鹿奶粉”事件*2008年6月始,全國各地多名食用三鹿奶粉的嬰幼兒患上了腎結石甚至死亡。經證實,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中含有不法分子人為加入的三聚氰胺。中乳協協調有關責任企業出資籌集了總金額為11.1億元的嬰幼兒奶粉事件賠償金。同年12月,石家莊中級人民法院宣布三鹿集團破產。生產、銷售含有三聚氰胺奶粉的多名責任人被判處死緩、無期徒刑。發生,作為導火索將人們的舊怨新傷予以累加,造成社會公眾對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極度不信任。這樣的氛圍和契機催生了還未成熟或本該再討論一段時間的法律匆忙出臺迎戰。2009年,我國將《食品衛生法》參照德國、美國等國家的做法,立法宗旨從保證食品衛生、防止食品污染提升為保證民眾的食品安全,改為《食品安全法》,由原來的57條驟增為104條。2009年《食品安全法》構筑了一些企業倫理約束和法律保障機制,主要包括建立食品風險評估體系,建立整合食品安全的國家、地方、行業標準,廢除免檢制度、明確食品經營者的權利與義務,設立懲罰性賠償與構建食品安全事故處理機制等。2009 年《食品安全法》實施以來,我國企業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嚴格自律管理比以往有所改善。
新《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4月24日被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表決通過,并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新法主要圍繞該部法律實施五年來遇到的新情況、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做了相應的修訂,增加為154條,變動幅度之大、治理決心之堅、打擊力度之重可見一斑,日益收緊的監管趨勢非常明顯,新聞媒體評價其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鄒堅貞.“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亮相:修補舊法三大硬傷[N].中國經濟周刊,2015-05-07.
企業社會責任屬于經濟學、管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研究的范疇,并不是一個專屬法律概念,其理念在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得到了深化和具體化。首先,繼《公司法》提出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法律概念后*我國將企業社會責任理念上升到立法層次,首先是2005年10月修訂的《公司法》第5條清晰提出“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承擔社會責任”。接下來2008年國資委發布的《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更明示中央企業要帶頭全面履行社會責任。,新《食品安全法》在第4條再次提出:食品生產經營者有義務依照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對其生產經營的食品安全問題擔負社會責任,凸顯了生產經營者作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定位。接下來,《食品安全法》在歸納挖掘現行法律體系中已有的企業社會責任法律資源的基礎上,增加了幾項制度配置企業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責任,具體體現為:
(一)食品安全追溯制度
新法第42條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國家鼓勵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我國曾效仿歐盟和美國做法,實施奧運食品質量可追溯體系,獲得了成功的實踐經驗。奧運食品的可追溯體系是把食品原料、菜單和運動員身份建立聯系。運動員刷卡就餐時,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消費食品的名稱、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和曾選擇的物流企業。這樣食品也有了詳細的、可識別的“身份證”。《食品安全法》就是以此為示范,推廣復制該項法律監管內容。在具體做法上,國家并不強制食品企業用電子信息的方式留存食品信息,各類食品藥品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采用書面記載、批次管理或其他方式。我國強制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要求,可以使企業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珍視消費者的口碑,自覺選用安全的原材料、供應鏈、生產工藝。這樣抱著“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心理的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就無處逃遁,無疑是向我國廣大的 “三小”*“三小”指食品企業中的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食品企業安全監管的一記重拳。
(二)網上銷售食品實名登記制度
近年來網購因其便捷、實惠占領了相當份額的市場,而網上銷售的食品如果出現安全問題,該如何追究責任人呢?新法第62條要求,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依法應當取得許可證的,還應當審查其許可證。按照法律規定,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為了避免替食品企業受過,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入網食品經營者嚴格審查資質。這個準入把關的程序要求無形中將一些不具備資質的食品生產經營者卡在了網絡大市場之外。
新法第131條進一步規定: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如果不能提供入網食品經營者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由第三方平臺提供者負賠償之責,賠償后有權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追償。食品生產者是真正的責任人,但是網絡消費者很難追查到真正的食品生產者。所以,首責應該是網絡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消費者合法權益受損,可以向實名的入網食品經營者或生產者追究責任。這樣就明確了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的連帶責任和臨時責任,給消費者提供了便捷的索賠路徑。這個制度既劃分了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和入網食品經營者責任的界限,又使消費者在合法權益受損時不至于被踢皮球。
(三) 轉基因食品標示制度
轉基因食品從上世紀80年代產生開始,就一直受到質疑*轉基因技術是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創造出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新物種。民間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懷疑例如2013年9月,方舟子和崔永元通過網絡就轉基因食品進行了激烈辯論,引發了近2000萬微博粉絲關注。。按現今的科技水平,轉基因食品安全的確定性還是一個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命題。相比人為過錯因素造成的食品不安全,轉基因食品安全是由于科技的缺乏造成的純技術問題。某種轉基因食品,在當下的科學技術條件下被認為是安全的,但將來可能發現這些原本認為安全的轉基因物質具有高度風險。根據預防性原則*預防性原則首先在國際環境法出現,后在食品安全法領域占有重要地位,是指當有嚴重或不可逆轉損害的威脅時,不得以缺乏充分的科學證據為由,延遲采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防止環境惡化、大規模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我們應不斷地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降低或削減風險。同時消費者為了保障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應有權通過風險評估自主決定是否選擇轉基因食品。所以,轉基因食品的信息應充分揭示,降低因食品安全的不確定性引發的管理、決策的不確定性風險,也便于進行后續的風險管理和風險溝通。
新《食品安全法》第69條規定:生產經營轉基因食品應按照規定顯著標示。第125條進一步規定未按規定標示的法律責任,企業最高可面臨貨值金額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者甚至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按照2002年7月1日起實行的《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的規定,我國實行轉基因食品強制標識。新法中的規范和管理辦法保持了一致,并且以食品安全基本法的高度提升了該規范層次,進一步強化了轉基因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責任。
(四)提高懲罰限額
2009年《食品安全法》規定了生產者、銷售者違反食品安全的,處以最高貨值金額十倍以下罰款的賠償制度。這是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后再度引入的懲罰性賠償制度,該規定加大了企業違法成本,增加了消費者的維權收益,體現了我國政府重典治亂的決心。2015年《食品安全法》在此方向下又跨出了一步,123條規定:食品違法行為最高可按貨值三十倍施以處罰,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終身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管理工作。如李克強總理所說,“要讓違法犯罪分子承受付不起的代價”*肖楠.國務院通過食品安全法修訂案 建最嚴處罰制度[N].新京報,2014-05-15.,讓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人日日如履薄冰,再也不能因獲不義之利熙熙而樂。
馬克思曾對資本的逐利性做過如下經典論述“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但當企業或者個人將進行的違法犯罪行為,要冒丟掉性命、傾家蕩產的風險時,以“變貴賤,調余缺,度遠近”為宗旨的商人會舉棋不定,長遠考慮可能會做出符合企業社會責任的抉擇。因為現代社會不論是坐賈還是行商,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營業的商人不可能獲得可持續發展。所以食品企業如果故意違反了食品安全責任,必須用重典懲治。對涉及大規模的公眾食品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我們還應堅持嚴懲重處、決不姑息的高壓政策。
法律是規則的表達,若要縮小規則表述和規則實踐的差距,我們還需要有效的執法。企業擔負食品安全社會責任源于倫理的當然要求,卻必須由法律保障實施。同2009年的立法背景相比,新時空條件下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已然又出現若干新情況和新挑戰,譬如責任追究目標不清晰、監管手段失之于軟等問題。針對于此,新法強化了對食品安全企業社會責任的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
(一)強化地方政府落實責任
食品安全問題是我國行政監管、市場經濟體制、企業治理、社會誠信制度、倫理道德體系、城市化推進中諸多不完善和瑕疵的集中反映。食品安全問題存在和頻出完全歸咎于行政監管是狹隘和片面的,但法律規則是否對癥,書面的法律要落地開花,當然依賴于強力的監管執行機制的運作。如果行政監管得力,很多存在的漏洞、可鉆的空子就可能在源頭上堵住。前些年我們集中于監管體制的改革,但無論是專業化的分段監管還是集中監管*2004年國務院對食品安全調整為多部門分段監管模式,原來由衛生部承擔的食品衛生職能,按環節被分解到衛生、質監、工商和食藥監四個部門。2013 年國務院大部制改革中,將食品安全職能( 除農業外) 全部集中至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九龍治水”的分段監管模式又變革為“一龍治水”的大部制模式。,都是聚集于清晰界定職能、梳理廓清各方法律主體的權力、權利及責任關系,而忽視了提高政府效能和政策執行力。
新《食品安全法》第117條規定:本級或上級人民政府可以對未履職的主要負責人約談,被約談的監管部門、地方人民政府必須立即采取措施,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進行整改。負責人約談制對地方政府責任人是極大的鞭策和警醒,要求他們身在其位,必謀其政,使他們由被動工作轉為主動查找問題,從事后嚴查轉到事前預防。第142-145條四條中均對食藥品、衛生、質監、農業相關管理機構中監管不到位的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規定了警告、記大過、降級、撤職、甚至最高開除、引咎辭職的法律責任。“被辭職”制度明確了地方政府的屬地管理責任,并且給予處罰不以發生食品安全事故為必要條件,這對地方政府負責人提出了更高更嚴厲的要求。如李克強總理所說,“讓失職、瀆職人員受到躲不掉的懲處。”*肖楠.國務院通過食品安全法修訂案 建最嚴處罰制度[N].新京報,2014-05-15.相比以往,此次修訂建立了最嚴格的法律責任制度,對失職瀆職的地方政府官員和監督部門實行了最嚴肅的問責,對檢驗檢測部門實行了最嚴厲的追責。如果各級監管部門能一時不懈怠地努力工作,采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那么企業社會責任這個“軟約束”就能真正成為食品企業的“緊箍咒”。
(二)建立有獎舉報制度
所有的行政監管都不能絕對地控制風險,只能盡可能地控制風險。如果僅僅依靠執法者,執法系統越來越龐大,執法成本提高,執法效果反而會下降。法律制度創新折射出立法者的管理智慧和政治謀略,而社會監督的大網才能真正對食品企業起到震懾作用。有獎舉報不僅能為查處食品違法、違規行為提供有價值的線索,關鍵是能增強制裁所達到的威懾力和社會效果。
新《食品安全法》第115條規定:縣級以上政府的食藥、質監等部門應公布本部門電子郵件地址或電話,接受咨詢、投訴、舉報……對查證屬實的舉報,給予舉報人獎勵。有關部門應當對舉報人的信息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舉報人舉報所在企業的,該企業不得予以解除、變更勞動合同或以其他方式對舉報人進行打擊報復。
接受社會投訴、舉報并及時查處,是對食品生產經營違法行為的有力制約。消費者處于食品供應鏈的終端,現實中很多消費者受到損害后往往自認倒霉、投訴無門,或者舉報后無聲無息的現象令舉報者寒心,這也助長了食品生產經營者的違法行為。此次以獎勵形式鼓勵與保護“越軌”公民的膽大行為,是鼓勵消費者采用除“用腳投票”*用腳投票指消費者的貨幣選票流向能提供質量和服務過硬的企業,從而影響企業的行為決策。以外的又一合法的自力救濟方式,是對個人監督與社會輿論監督的法律保護。人民因為社會監督的廣泛深入而享受到政策福利,消費者又何樂而不為呢?真正的舉報人冒著可能引發報復、人身傷害、經濟損失的巨大風險,給予一定限度的獎勵、對舉報人的信息嚴格保密、對舉報內容必須給予反饋,這都是必要的。舉報后監管部門的查處還會形成示范效應,鼓勵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食品安全監管。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憑的是人皆可追究責任,而不是只有直接受害者才有權利追究責任。將來我們可以進一步放開參與管道,逐步建立食品安全公益訴訟制度*2013年新《民事訴訟法》第55條將“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列為公益訴訟的對象,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提起食品安全公益訴訟提供了合法性依據。,政府層面建立食品安全公益訴訟基金,構建自下而上、縱橫交織的社會監督大網。
新《食品安全法》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深化、細化、強化將使食品安全管理逐步從善政(good government)走向良治(good governance)。新《食品安全法》指引食品安全治理問題的方向,增強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激勵機制,以加強規范企業行為為出發點,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構建。根據Freeman從所有權、經濟依賴性和社會利益角度對利益相關者做的分類,股東、消費者屬于企業內部的利益相關者,政府、行業協會、非政府組織、媒體等屬于企業外部的利益相關者。既然社會、環境和其他相聯系的實體可能受到企業影響,企業和利益相關者之間必然要互相作用。今后企業在實現自身目標的同時,更注重與利益相關者的互動關系和多贏共存,以催化和激勵企業承擔食品安全社會責任的動機,在食品行業中遞送可持續發展的正能量。
食品安全問題具有公共性,根據經濟學原理“屬于最多數人的公共事務恰恰是最少受人照顧的事務,”人們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往往存在搭便車的投機心理,而缺少為公共事務服務的新思維,直到大范圍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后才會引發人們的震撼。全將責任推諉于政府既不合理也不公平,食品安全監管應從單一監管轉向多元治理。有些學者將《食品安全法》定性為社會法,因其以解決社會問題,謀求社會公共利益性為目標*盧瑋.食品安全法制與倫理耦合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3,(12):12.。從該意義上說,社會法理應采用個體自治、團體自治和國家強制的多種調整模式。《食品安全法》作為食品安全領域基本法的國家強制性規范,當然應占據第一順位,行業、產業團體自治規范次之,企業個體自治的規范最次。食品安全問題,僅僅依靠社會中單一主體或法制中單一措施不可能根治,而應將其放入社會共治的大系統中審視,將調整范圍從行政監管延展至整個社會治理領域。要破解食品安全治理的公共性難題,國內外學者達成一致共識,必須堅持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參見應飛虎:《捍衛食品安全需要“社會共治”》,《人民日報》,2014年7月24日;Martinez M.G.&Fearne A.& Caswell J.A.&Henson S. “Co-regulation As a Possible Model For Food Safety Governance: Opportunies For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Food Policy,32,2007,pp.299- 314。延展到國際法領域中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是如此,例如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以“食品安全 國際共治”作為分論壇主題。。社會共治作為此次修訂的監管原則之一*參見新《食品安全法》第3條:食品安全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社會共治,建立科學、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突破了將行政權力看作社會治理唯一主體的傳統理念,體現了多元社會主體共享社會權力和共同利益。食品安全問題要消耗多方利益主體的能量:政府擔負防控和監管的社會責任;企業承擔自律和服務的社會責任;消費者擔當認知和理性的社會責任。新《食品安全法》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深化,對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的強化將使食品安全監管走向社會合作共治。
食品安全治理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有賴于市場的積極約束,更應關注經營者在其中的應有定位與功能發揮*史際春,蔣媛.論食品安全卡特爾——一種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的路徑[J].政治與法律,2014,(8):3.。工程院院士陳君石曾公開宣稱:“食品安全問題不能全歸咎于政府。食品安全不是管出來的。”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是企業,關鍵和最終改善的路徑在于企業*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問題不能全歸咎于政府[N].新京報,2012-06-18.。新《食品安全法》鼓勵企業慎獨自律,強化企業的自我監管,食品安全的法律規范也是倫理道德的底限要求。新法的修訂落槌一定程度上可能推動食品企業的行業升級轉型,市場的優勝劣汰有助于實現“良幣驅逐劣幣”的正向效果。企業應由被動回應法律要求變成習慣性自覺自愿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一批有示范作用的食品企業的成功*80后的“油條哥”劉洪安因其“健康用油,杜絕復炸”的做法不僅使他收獲了包括當選省人大代表、全國道德模范、參加2014年國慶節國宴、出席2015年央視春晚在內的諸多榮譽,更帶來了事業上的成功,開辦了良心面包廠、快餐店,其示范效應還帶動了“河北省良心油條聯盟”的成立。,有助于構建基于法律和自律的責任體系,社會也應注意為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多提供一些利益表達、合法權益維護、發展機會等方面的平臺。食品企業做的是良心產業,更應注意誠信企業文化的培育。面對如此關乎人人的重大基本民生問題,企業真該為食品安全問題長點心了。
不能否認的是,食品安全問題很難憑一部法律出臺或修訂就能解決,良法還需要被務實的執行者作為信仰并被付諸于實踐,否則法律就形同虛設。但是,新《食品安全法》對于強化我國食品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所做出的摸索試驗和大膽實踐,值得我們點贊。立法者致力于在食品安全領域建立一個讓企業可以放棄當前短期利益,追求穩定預期的長遠利益的重復博弈的制度體系。我們更不能期待強化企業社會責任可以消除食品安全領域的所有困頓、亂象和風險,但缺乏企業社會責任的國家實現強國夢只能是空談,在世界上是沒有國際競爭力的。從我國食品安全領域的現實情況來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強調無論如何都不為過。
Intensific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New Food Safety Law
BAI Ming-hua
(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Tianjin300204,China)
Food safety concerns about everybody’s well-being. Food enterprise must perform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The new Food Safety Law will come into force on October 1st,2015. The new Food Safety Law intensifies CSR by food safety trace system, food online sales real name registration system,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labeled system and raising maximum limit of punishment. The new Food Safety Law ensures CSR to perform by strengthening local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and establishing incentive system on reporting. Intensification of CSR in new Food Safety Law will drive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to public co-governance step by step.
new food safety law;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ublic co-governance
2015-10-18
本文系天津外國語大學“十二五”科研規劃項目“企業社會責任視域下我國食品安全的法律治理”(項目批準號:15YB16)的研究成果。
白明華,女,天津外國語大學講師,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
D920.0
A
1672-769X(2016)02-006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