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衛衛
?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演進脈絡研究基于對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文件文本解讀
成衛衛
(華中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摘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基礎、應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的改革任務提出的新戰略,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指導方針。研究“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演進脈絡需從研究每一個全面的提出與形成發展過程著手。
關鍵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國 全面從嚴治黨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1]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到“四個全面”。“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每一個全面都有其形成發展的過程,研究“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演進脈絡需要從研究每一個全面的提出與形成發展過程進行著手,本文主要借助文獻分析法對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文件文本進行梳理研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確立經歷了一個過程。“小康”概念是1979年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先提出和使用。”[2](P237)“小康”概念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提出和使用的,這與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目標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面有關。1982年黨的十二大確定了經濟建設二十年戰略目標即“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二十年,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可以達到小康。”[3]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以“基本上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為發展目標;并且制定了實現這二十年奮斗目標的“兩步走”的戰略部署:“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礎,積蓄力量,創造條件,后十年要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振興時期。”[3]
黨的十三大制定了我國經濟發展“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提出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從十二大報告和十三大報告中對于20世紀末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的具體表達闡述上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十二大報告中的描述是“可以達到小康水平”,十三大報告中去掉“可以”二字,將其表述為“達到小康水平”,這取決于改革的深度和廣度,其中在十二大期間主要是在經濟領域進行初步改革,到十三大期間改革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進一步促使經濟更加活躍,如實地確證了改革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表明了到20世紀末要堅定達到小康水平的信心和決心。
黨的十四大指出在20世紀90年代,我們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經濟體制,實現達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發展目標。再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周年的時候,我們將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樣的基礎上,到下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的時候,就能夠達到第三步發展目標,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4]這表明在十四大上確立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地位,運用好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成為到20世紀末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黨的十五大指出:到2000年中國在社會主義基礎上進入小康,進入2000年后,我們的奮斗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5]十五大報告對進入21世紀頭二十年以每一個十年為發展階段,并明確了每一個十年所要達到的經濟發展目標,并大體勾勒出了到新世紀中葉的發展格局,即“新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目標。對實現小康社會的步驟上,由于我國現實的基本國情決定,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低下,人民的科學文化素養較低,科技創新能力后勁不足,各項社會體制還不夠成熟完善等,這就為分地域、分階段、分主體進入小康社會提出了必要條件。
黨的十六大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主題。十六大報告指出:“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7]但在“達到小康水平”前增加“總體上”這三個字,這就為下一步如何實現小康水平的全面性這一發展目標指明了努力方向。十六大強調:“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6]在這里,對所要達到的小康社會水平前增加了“更高”二字,這是在十五大報告期間“總體上”的基礎上,對小康社會所要達到的水平的更高程度的發展和提高。
黨的十七大同樣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主題。十七大報告對如何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提出了具體的新要求。相比十六大在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十七大對于該問題的論述上又增加了“新要求”這三個字,“新要求”主要是體現在經濟發展的方式方面,強調:“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8]同時又增加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提法。與十六大報告相比,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8]在“國內生產總值”前面增加“人均”二字,同時在“翻兩番”的問題上去掉“力爭”二字,更加側重于國內生產總值的人均量。更重要的是:十七大報告有兩處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提法,第一處是“我們已經朝著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今后要繼續努力奮斗,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7]第二處是“我們要堅定信心,埋頭苦干,為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7]可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提法在十七大報告中就能找到蹤跡。
黨的十八大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提法改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提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是十八大的主題,指出“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8]。報告闡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即“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8]尤其是提到:“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9]增加“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這一發展指標,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提法到“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提法,這一提法的轉變更體現出在可持續性、平衡性、協調性發展基礎上,追求穩中求進的發展基調。
全面深化改革戰略目標的確立也經歷了一個過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會上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開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點燃了改革的火把。黨的十二大報告中指出:“在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要鞏固和完善經濟管理體制方面事項的初步改革,抓緊制定改革的總體方案和實施步驟。”[3]可見,在黨的十二大報告中有“初步改革”的提法及其具體做法,但改革涉及領域較狹窄,主要是經濟領域的改革,這一時期主要是改革的初步探索階段。黨的十三大報告中提到:“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加快和深化改革”等說法。可見,在十二大報告中是“初步改革”,到十三大時已將“初步改革”的提法改為“全面改革”,并且有“深化改革”的提法,其中“深化改革”的提法被直接提到3次,間接提到4次,這一時期是改革進一步深化和提升的階段。
黨的十三大報告7次提到“深化改革”的提法基礎上,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又多次直接提到“深化改革”,且這一階段改革的深化領域和改革范圍不斷擴大,如深化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等方面體制改革,不再像十二大期間改革僅限于經濟領域改革,且多次在深化改革前面使用“積極推進”的說法,表明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和推進,社會各個方面發展中的問題日益凸顯,要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必須要全面且深化改革,從一側面表達了我國領導人改革態度的堅定性和格局觀。更為重要的是,十四大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較有力地解決了社會主義經濟“姓資姓社”的問題,把市場作為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手段,這是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分別以完整標題的形式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等方面提出要深化體制改革。如十五大報告的第五個標題是“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戰略”,[5]第六個標題是“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5]第七個標題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5]以專題形式對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提出要深化體制改革的具體要求和做法,這是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為在20世紀末實現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奮斗目標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動力。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也分別以專題形式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軍隊建設等方面提出要深化體制改革。相比十五大報告中進行體制改革的方面,十六大報告中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基礎上,增加了軍隊建設這一方面的體制改革,表明進入新世紀后,在實現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前兩步走”發展基礎上,要想進一步實現“新三步走”的發展目標,體制改革觸角必須要觸及到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可見,深化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動力根源。與十六大報告一樣,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也分別以專題形式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國防軍隊建設等方面提出要深化體制改革,但相比十六大報告中進行體制改革方面的內容外,又增加了對‘社會建設方面’的體制改革要求,在十七大報告中第八部分的標題是“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8],對社會建設方面體制改革的內容和要求作出了詳細地說明,將深化體制改革的領域拓寬到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方面,更加注重民生問題的解決,這與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中增加了“社會建設”這一領域相關,把對民生問題的解決提高到新高度,是關系國家社會發展的關鍵要素。
黨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這是首次同時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這兩個“全面”,較全面地詮釋了這兩個“全面”兩者之間的關系,表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動力,這也是在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四個全面”中的前兩個全面的雛形。同時提到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這是首次在深化改革的前面增加“全面”二字,表明當前我國在進行體制改革過程中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較多,我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要徹底破除體制弊病,改革必須要做到“全面”,全方位有針對性地解決改革過程中的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內容、重點、難點等方面著重分析,其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9],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容是緊緊圍繞到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黨的建設制度及國防和軍隊改革等方面,對全面深化改革重點要突出解決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說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9];這都表明了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要拿出敢啃硬骨頭、敢涉險灘的決心和信心來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目標。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我國開始恢復遭文革蹂躪后的各項法律制度體系。黨的十三大恢復憲法作為國家基本法的核心地位。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指出:“高度重視法制建設,加強立法工作、加強執法監督、加強政法部門自身建設。”[4]
黨的十五大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5]并對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具體要求進行詳細地闡述。1999年3月在《憲法修正案》中將“依法治國”正式寫入憲法。
黨的十六大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6]可見,依法治國已成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大法寶,并對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系統性闡述,并強調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6]簡明扼要地指明了依法治國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黨的十七大指出:“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8],這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9]總目標的雛形。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8]“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8]基本實現了“法制”向“法治”的轉變,這也是在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將依法治國作為大會主題進行系統性討論。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10]這是繼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兩個全面后,在十八屆四中全會又首次一并提到“三個全面”。并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1]并把堅持依法治國作為實現這個總目標的重要步驟。“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第三個‘全面’是全面依法治國,省略掉“推進”二字,其本質意義如出一轍。
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目標的確立經歷了一個過程。1992年十四大報告中強調:“遵循黨的基本路線,堅持黨要管黨和從嚴治黨,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努力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4]1997年十五大報告中強調:“從嚴治黨,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的保證。”[5]可見,從十三大報告、十四大報告、十五大報告中都對從嚴治黨問題進行了說明。
黨的十六大指出:“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一定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6]十七大指出:“必須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7]十八大指出:“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8]可見,從嚴治黨成為黨的建設的主要內容,是提高黨的領導能力和執政水平、建設先進性政黨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使命越光榮,奮斗目標越宏偉,執政環境越復雜,我們就越要增強憂患意識,越要從嚴治黨[11]。并就新形勢下如何從嚴治黨提出了八點具體可實施的要求。這是全面提出從嚴治黨及其具體可實施可操作做法,將從嚴治黨的提法提升了新高度,對黨的做事作風加以監督。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基于不斷著力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過程中的問題和難題,應時勢而提出運用。每個全面之間具有深刻的內在邏輯和哲學依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處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首位,是到2020年將要實現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動力和保障,黨的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核心力量。全面從嚴治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霍小光等.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N].人民日報,2014-12-15.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胡耀邦.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N].人民日報,1982-09-08.
[4]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N].人民日報,1992-10-21.
[5]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N].人民日報,1997-09-12.
[6]胡錦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N].人民日報,2002-11-08.
[7]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15.
[8]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08.
[9]《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_ 118164235.htm2013-11-15.
[10]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4-10/30/c_ 127159908.htm2014-10-30.
[11]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10月8日在北京召開[EB/OL].http://www.sdsft.gov.cn/channels/ch00134/ 201410/193fb40a-dd36-4300-95f0-9796fe77192b.html.2014-10-08.
責任編輯:曹李海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6.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