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強
?
我國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演進及必然性分析
趙 強
(南京政治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3)
摘要: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基本經濟制度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歷史和實踐證明,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是符合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中國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通過實證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混合所有者經濟的演進,研究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必然性。
關鍵詞:混合所有制經濟 基本經濟制度 必然性
從1992年十四大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在此前提下繼續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到1997年十五大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概念,從1999年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積極探索公有制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到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直至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最新論述、中央提出國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中國混合所有制經濟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體現出了發展的必然性,同時在發展中通過總結經驗教訓,可以進一步認清我國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原則,為改革的深入做好鋪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再到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基本經濟制度重要實現形式的演進,開辟了國家現代化的全新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理論。從黨的歷史文獻和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來考察,我國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探索醞釀階段:1978年到1991年。這一階段是我國新舊兩種經濟體制的轉型時期。以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為起點,我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從小崗村大包干推行家庭責任承包制到全國第一個個體經商戶出現,1979年底,我國城鄉個體經濟已經逐步發展起來。但是由于受“左”的思想影響,一些人的觀念還沒有從過去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對個體經濟持反對態度;一些人雖然想嘗試個體經營,但又怕誤入“雷區”,被扣上“走資派”的帽子,因此持觀望態度。這些現象阻礙了我國經濟體制的進一步變革。
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指出:“由于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總的說來還比較低,又很不平衡,在很長時期內需要多種經濟形式的同時并存。”[1]在一定程度上允許了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的存在,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產生準備了主體條件。但是,根據國家統計局1988年的數據,在這一階段只有個體就業人數的統計數據,私營企業的就業人數和戶數及個體就業戶數的統計數據都是空白。說明在這一階段,我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思想還沒有完全轉變,非國有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圖1所示為我國1978~1991年個體就業人數,從圖中可以看出,從1978年到1989年間,我國個體經濟發展比較緩慢。

圖1 我國1978~1991年個體就業人數
1988年,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對國有企業的改革。大中型國有企業推行股份制試點,通過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提高企業管理水平。股份制改革試點、國有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適當分離,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產生進一步準備了主體條件。
這一階段,各類經濟主體不斷涌現,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經濟主體相互碰撞,相互之間的利益交叉變得頻繁。從國有企業的結構變革和非國有企業的發展來看,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產生的主體條件已經逐步成熟,新的財產組織關系呼之欲出。當年飛樂音響通過發行股票向內部職工集資,就是對財產混合的一種大膽探索。
2.萌芽發展階段:1992年到2002年。《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以鄧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重要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3]以1992年黨的十四大為標志,我國正式開始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混合所有制的產生創造了制度環境。在所有制結構上,十四大在提出多種經濟成分平等競爭的同時,提出“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愿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4]雖然這時候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概念還沒有被正式提出,但不同所有制經濟成分的相互融合的特征已經表現出來,標志著混合所有制經濟初步成型。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更是明確提出,“隨著產權的流動和重組,財產混合的單位越來越多,將會形成新的財產所有結構。”[3]這種混合的財產所有結構就是混合所有制。對于國有企業的經營改革,提出大中型國有企業可以改組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型國有企業也可以改組為股份合作制。十四屆三中全會的相關論述,標志著混合所有制經濟結構的基本成型。1994年朱镕基總理宣布匯率并軌,實行浮動匯率制,使得我國的出口成為重要的經濟拉動因素,為外貿經濟作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主體準備了條件。1997年黨的十五大首次正式提出“混合所有制經濟”概念,對股份合作制經濟給予了肯定,提出要支持和引導,并提出要健全相關法律制度,確保各類企業公平競爭,保護其合法權益。1999年,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國有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優勢企業,宜于實行股份制的,要通過規范上市、中外合資和企業相互參股等形式,改為股份制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5]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法律和制度支撐。
從表1可以看出,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從1999年到2002年,我國國有企業中進行股份制改造的企業呈逐年上升趨勢。國有企業中進行股份制改造的企業占比也不斷增多,到2002年已超過50%。

表1 1999~2002年我國國有工業企業發展情況(單位:個)
3.調整完善階段:2003年到2012年。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并對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方向都作出了具體明確。決定對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完善國有資產管理、規范市場秩序等市場經濟發展的多方面進行了具體論述,對于我國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標志著我國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已經到了較為成熟的階段。但由于我國受舊有經濟體制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市場經濟體制剛剛建立起來,很多法律法規和制度規范都沒有完善,如資本監管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健全等,加上長時間沒有引起重視,導致了一些比較嚴重問題。2004年“郎顧之爭”引發了一場關于國企改革的大討論。在討論中,郎咸平指責我國的國企改革是一場瓜分國有資產的盛宴。最終,格林柯爾董事長顧雛軍被捕,我國的國企改革進程也隨之放緩。但是,也有不少經濟學家認可混合所有制經濟在國有企業改革中所起的積極作用,他們更多地是主張規范,而不是停止改革。從圖2可以看出,排除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混合所有制經濟基本上呈穩步增長態勢。
4.改革深化階段:2013年至今。以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全面深化階段。會議強調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6]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方向更加清晰,范圍更加擴大。根據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提出完善國資管理體制、推動國企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等政策舉措,為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創新適應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國有、集體資產所有權、經營權和各類企業法人財產權的保護。”[7]進一步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各主體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是新一輪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重點關注的問題。2015年6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和改進企業國有資產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意見》,使得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更加規范化。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國有企業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并對如何實施的問題作了詳細說明。如在充分競爭領域和行業的商業類國有企業,通過實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引入其他資本實現股份多元化,充分參與市場競爭,可以實現有進有退,增強國有資本的活力和抗風險能力;在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的商業類國有企業,通過保持國有資本的控股地位,適當引入非國有資本,可以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促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既能服務國家戰略、保障國家安全,又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而以保障民生、服務社會為目標的公益類國有企業,可以通過鼓勵非國有資本參股,引入市場機制,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能力。這也反映出我國混合所有制經濟進入了改革深化階段。圖3是以2015年2~8月股份制虧損企業數為指標,反映出了我國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上升趨勢。

圖2 2003~2012年混合所有制企業資本金變化

圖3 股份制工業企業虧損企業數
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在新形勢下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必然選擇。
1.中國混合所有制經濟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理論創新。中國現階段的生產力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和多層次性,不僅存在地區之間的差異,還存在產業之間以及具體生產環節之間的差異,這也是造成中國現在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在客觀上要求所有制經濟結構的多樣性。
首先,公有制經濟適應了當前中國生產社會化不斷提高的需要,生產資料為勞動者共同占有,具有其他所有制經濟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它也因為所有權主體難以有效地監管資產的配置和利用,因此存在經濟效率底下的問題。其次,非公有制經濟的資本所有者基本是經營者,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的唯一目的是利潤最大化,因此效率較高。但因其資本力量分散、追求短期收益,對長期、公共的利益目標關注不夠。兩種不同經濟成分的存在,一方面可以使得公有制經濟在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競爭、示范效應帶動下不斷地進行改革,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經濟能夠依靠公有制經濟的規劃性、導向性和保障性而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外部環境。
但是混合所有制會導致一些生產社會化程度低的企業或行業采取的是資本社會化程度高的公有制經濟形式,而一些對社會化程度要求較高的行業卻依舊存在很多非公有制經濟,而且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聯合的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為了自身利潤的最大化,會通過獲取控股權而獲得主導利潤分配的權利,公有制經濟為了長遠的、社會公共的利益也會爭奪控股權。在混合所有制經濟中,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矛盾依然存在,如果過分強調矛盾性而忽略統一性,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如果過分強調統一性而忽略矛盾性,則會使中國的改革方向發生偏離。因此,在深化所有制改革的過程中,中國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也要根據生產力發展和改革的實踐經驗而不斷地進行理論創新。
2.中國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對公有制實現形式的有益探索。從建國開始受蘇聯模式影響一味追求單一公有制的做法被實踐證明脫離了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改革開放對不同所有制經濟成分尋求聯合的大膽嘗試使市場活力得以呈現,生產力得到解放,中國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正是在各所有制追求優勢互補的探索中形成的。
實現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優點就在于,一方面,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有效減少政府對資源的行政性配置,弱化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有利于在市場經濟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現代化。另一方面,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有效解決政企不分的問題。在過去,政府是國有企業唯一的投資主體和利益主體,很容易用行政手段去插手和干預企業的經營決策,企業過度依賴政府,效率不高。通過引入其他形式的所有權,可以使不同的經濟利益主體之間相互制衡,限制任意操控,同時還能實現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提高國有企業效率和競爭力。總之,中國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對公有制實現形式的有益探索。
3.中國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有利途徑。從行政角度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必須要保證國有經濟在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中國的所有制結構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才能保證中國的經濟發展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從經濟角度講,一方面隨著中國企業生產社會化的不斷提高、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客觀上需要財產組織形式社會化程度較高的所有制形式,而適應社會化生產的國有企業更能夠發揮其優勢,因此需要國有資本占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中國現階段生產力水平較低,生產方式落后,市場競爭力較差,只有大力發展國有經濟,將資本聯合起來,才能具備和國外壟斷資本相抗衡的力量。
中國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不僅不會削弱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反而更有利于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發揮。具體來說,在充分競爭領域和行業的商業類國有企業,通過實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引入其他資本實現股份多元化,充分參與市場競爭,可以實現有進有退,增強國有資本的活力和抗風險能力;在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的商業類國有企業,通過保持國有資本的控股地位,適當引入非國有資本,可以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促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
[注釋]
①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 18da/2012-08/29/content_15714538.htm,2012-08-29.
②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DB/OL].http:// 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40D&sj=1979.
③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134902/ 8092314.html,2008-09-23.
④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EB/OL].http://cpc.people. com.cn/GB/64162/134902/8092276.html,2008-09-23.
⑤程承坪,劉凡.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應把握的若干重大問題[J].學習與實踐,2015(04).
⑥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news.xinhuanet. 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189.htm,2003-01-20.
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4-10/30/c_ 127159908.htm,2014-10-30.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賈華強.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錯了嗎?[J].學術前沿,2014 (06).
[3]劉道勤.混合所有制,你拎得清嗎?[J].中國儲運,2014 (06).
[4]趙振華.發展混合所有制要揚長避短[J].經濟,2014(08).
[5]王成吉.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J].商業經濟,2014(15).
責任編輯:張新友
中圖分類號:F121.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6.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