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
加強新疆對外文化交流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
劉 穎
(中共新疆區委黨校 文化學教研部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摘要:加強新疆對外文化交流,對提升新疆文化影響力,實現新疆社會穩定、長治久安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新疆文化交流總量偏少,機制不活,對外開放水平不高,要通過頂層設計,以“文化援疆”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契機,多形式、多渠道積極搭建對外文化交流平臺,以戰略眼光和國際視野,進一步促進新疆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的友好往來,增進互信交流,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關鍵詞:新疆 對外文化交流 文化貿易 絲綢之路經濟帶
1.新疆對外文化交流的背景。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地,與中亞、南亞各國山水相連,經貿聯系緊密,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傳統友誼源遠流長。新疆與中南亞各國的合作得天獨厚,占地理、人和各種優勢,潛力巨大。[1]然而,離開了文化,地理上的鄰近不會產生共同性,而可能出現相反的情況。軍事同盟和經濟聯盟要求成員國之間進行合作,而合作有賴于信任,信任最容易從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中產生。只有在地理與文化一致時,區域才可能作為國家之間合作的基礎。[2](P110)在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文化與區域主義的關系,公認的經濟聯盟從低到高分為四個層次: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聯盟。“上海合作組織”已為中國與中西亞國家多領域的合作開創了廣闊的空間,新疆是中國與中亞“東聯西出、西來東往”的重要并且是最便捷的通道。[3]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是一個基于中國與西亞各國之間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也是文化與區域主義結合的最高層次。
新疆和中亞國家民眾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十分接近,和其主體民族同族同源,在民族構成、語言文字、生活習俗等許多方面相同或有相似之處。新疆有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族,回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與中亞各國民眾宗教信仰相同,更有利于文化的認同及情感的共鳴,這為我們開展對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然而,由于我國與中亞各國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程度、文化背景和心理素質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加之“中國威脅論”等言論的影響,中亞各國對中國存有戒備心理,只有通過文化交流,才能消除誤解。
沒有文化之間的差異,也就沒有文化的交流。全球化的進程并不意味著同質化,“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是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前提下,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新疆一體多元文化具有很強的文化生產力,一體多元文化本身也證實了新疆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開放包容的特質,再加上與周邊中亞國家在文化圈層上有交叉重合的部分,更容易產生文化認同,促進文化交流。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指出,“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這充分表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倡導的是開放包容、平等互利;不是排他性的倡議,而是各國均可參與的“大合唱”。然而受多種因素影響,新疆維穩形勢依然嚴峻,涉疆輿論往往成為國際關注熱點。新疆既是抵御西方敵對勢力和境內外“三股勢力”分裂、滲透破壞活動的重點區域,也是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積極做好對外宣傳,有力回擊境外敵對勢力破壞,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區域。同時,新疆又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肩負著不斷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發揮文化先行的橋梁和引領作用,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新疆篇章”傳遞好新疆聲音,樹立新疆正面形象,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的光榮使命。因此,新疆要充分利用獨特的區位和人文優勢,發揮新疆多民族文化特點,弘揚民族文化的精華,加強和鞏固對外文化交流成果,增強對外文化傳播實效,擴大國際影響,促進新疆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的友好往來,增進互信交流,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2.新疆對外文化交流現狀。新疆對外文化工作,在國家和自治區的大力支持下,逐步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雖然和內地還有一定的差距,但發展的步伐在不斷加快,成效不斷顯現,逐漸走出了一條服務大局、放眼全球、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道路。
一是“走出去”更加自信、自強,影響力逐步提升。近年來,新疆對外文化交流在積極參與文化部海外“歡樂春節”、“中國文化節”,海外“文化年”等對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動的同時,充分發揮跨國分布同族、同源,便于溝通等優勢,加強雙邊和多邊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強化與中亞、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積極推動了我區文化藝術和周邊國家及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先后赴美國、德國、哈薩克斯坦、土耳其、港澳臺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學術交流、文物展覽、交流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文化交流和對外宣傳效果。
二是“引進來”更加開放、融合,吸引力不斷增強。新疆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堅持以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力求特色化、品牌化、規模化。截止目前,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四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四屆“亞歐博覽會中外文化展示周”、兩屆“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中國新疆文化周”活動;2014年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同時,還組織舉辦了“哈薩克族阿依特斯”、“龜茲石窟保護與研究”等國際性學術研討會。尤其是第四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期間,俄羅斯、巴基斯坦、澳大利亞等10個國家和香港地區舞蹈藝術團應邀來疆參加舞蹈節演出近30多場,為新疆各族群眾提供了一場豐富多彩的高水準文化盛宴。
1.文化交流總量偏少。據統計,新疆2011年至2013年,出訪項目共106個,人員1 232人次,來訪項目共89個,人員2 170人次。雖然先后赴美國、哈薩克斯坦、土耳其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學術交流、文物展覽、交流演出,舉辦了美國《絲路奧秘——新疆文物大展》,參加了意大利《秦漢——羅馬文明展》《絲綢之路展》和韓國《絲綢之路大文明展》,在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周邊國家相繼開展“魅力新疆”文化交流活動,但每年走出去與周邊中亞鄰國間的文化交流項目平均只有一到兩次。
2.文化交流機制不活。新疆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主要集中在藝術表演方面和政府間交流層面,交流面、交流領域和交流深度都存在不足。制約因素主要在于相互間缺乏有效的信息通道,缺乏主動溝通、相互協商、規劃引導、漸進發展的工作機制,造成相互間的文化交流都處于被動應對,缺乏針對性、適應性和全面性、深入性,文化交流活動往往缺乏連續性,導致影響的范圍不夠廣泛,影響力不夠持久。
3.文化交流開放水平不高。新疆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活動一直是以政府間交流為主,而政府主導、民間配合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一直未能形成;政府主導的文化交流往往受到意識形態方面的制約,包括孔子學院被部分國家認為是文化侵略的一種方式,導致政府層面的深層次人文交流合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心理抵制,但目前地方文化資源和民間文化資源參與對外文化交流,形成公共外交的比例很小,且開放度、市場化不高。缺少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市場化、國際化文化藝術經紀公司等市場主體以及高水準的合作項目與產品。
1.精心謀劃頂層設計,點線結合,提高新疆文化對外交流水平。要以發展的眼光、創新的思路、豐富的內容、靈活的形式,精心謀劃,切實加強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規劃建好“一個點”和“一條線”,“一個點”就是在新疆建好面向新絲綢之路的“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一個好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基地、平臺;“一條線”就是“走出去”,擴大和深化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形成與經濟帶并行、互促的文化帶。盡快制定出符合實際需求、切實可行的中長期工作規劃,逐漸形成整體一盤棋的工作模式,進一步促進文化的開放、交流與合作。要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共建共享、務求實效的原則,積極構建合作機制,形成科學合理的規劃部署。充分調動政府、民間機構和個人積極性,不斷加強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構建良好的互動、互補合作機制。要聯合國內各相關省區市,通過搭建平臺、共享信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各國家、各區域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互利共贏、和平穩定、繁榮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整體國際影響力。
2.積極利用自身優勢,更加自信、自強“走出去”。一是充分發揮自身文化優勢。以“歡樂春節”“文化年“文化周”等重要文化品牌項目為平臺,通過部省合作項目,發揮新疆特殊的地緣、文緣、族緣優勢,有針對性設計、編排突出新疆文化特點又深受當地民眾喜愛的文化交流內容,通過“中國文化、國際表達”,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加快對外文化交流步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當好排好兵,打造文化交流品牌。二是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支持文化企業到境外開拓市場;鼓勵社會組織、中資機構等參與孔子學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設,承擔人文交流項目;通過理順內宣和外宣體制,支持重點媒體面向國內國際發展。三是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要著力完善機制,豐富內容,講求實效,整體考慮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特點,有針對性設計項目。
3.吸收優秀世界文化,更加“開放、包容”引進來。以“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為原則,進一步整合資源、拓寬渠道、豐富內容,引進世界各國和內地省(市)優秀文化和管理經驗,不斷滿足新疆各族群眾快速增長的多元文化需求,不斷促進新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升級。隨著新疆對外文化工作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以“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中國亞歐博覽會“中外文化展示周”、“中國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等影響力較大的對外文化交流品牌項目,并以此來平臺,不斷引進優秀世界文化藝術,引進文化發展人才,特別是文化產業管理復合型人才和管理經驗等,不斷提高新疆對外文化交流水平。
4.推動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的雙軌并行。新疆文化貿易額較少,2014年文化貿易額僅13.6億美元,因此要加強影視、演藝娛樂、動漫游戲、文化旅游、工藝美術、文化體育等多領域的交流合作,打通文化壁壘,增強文化傳播力,推動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加速文化貿易往來,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不斷提高跨國經營管理能力,加快培養更多有實力、有豐富貿易經驗的企業走出去。對能解決問題、管長遠的項目實施統籌機制,發揮不同部門、行業的優勢,整合資源,用好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三種方式,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形成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的雙軌并行良好態勢,促進文化事業與產業的快速發展。
5.整合利用文化資源,拓展交流合作領域。一是注重整合社會各領域文化資源,以各類重要文化交流活動為契機,充分利用各種平臺的資源優勢,形成合作機制、搭建交流平臺,完善與援疆省市文化交流機制,不斷拓寬對外文化交流渠道。二是要促進與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新疆周邊的中亞國家領導都曾提到希望與新疆加強人文交流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訴求,主要有:教育合作、大學生的交流、旅游業的交流、體育的交流、醫療的交流、青年人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交流、人才培養、文化鑒賞、互辦文化節、文化年、文化周、文化日活動等。要關注周邊國家的需求,積極主動地做好人文交流與合作工作,更好地體現中國的大國風范。三是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注重互聯網和新媒體資源的開發利用,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方式,以“國際化視野,本土化特點,符合實際需求”為準則,鼓勵和支持各類藝術團體和機構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有針對性開展對外宣傳工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參考文獻]
[1]史大剛.新疆與中亞南亞各國合作得天獨厚潛力巨大[EB/OL].http://finance.china.com.cn/industry/special/sczljjd/ 20140727/2567964.shtml.
[2][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李月明
中圖分類號:G127.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6.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