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雅文 王 雙
(天津社會科學院現代企業研究所 天津 300191)
基于供給側改革的休閑農業提升路徑
——以天津為例
苑雅文王雙
(天津社會科學院現代企業研究所天津300191)
休閑農業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之一,其自身發展也需要提高有效供給。天津休閑農業有著很好的資源稟賦和市場基礎,也逐步走向規范化發展的道路,目前存在著需求變化快、有效供給明顯不足等問題,需要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增強品牌文化影響力、加強京津冀協同布局、重視管理人才引進等提升路徑。
休閑農業供給側改革有效供給京津冀協同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在《意見》第三部分“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中,提到要“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可見休閑農業發展與農業改革緊密相連。
中央提出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包括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產品質量提升、產品有效供給增加三個方面。休閑農業是“農業供給側”調整的著力點之一,是三次產業融合的重要通道,即通過農業與旅游業的交叉融合,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的轉型升級,增加農民的經營收入。此外,從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看,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分支,休閑農業內部也存在著市場需求變化快、休閑產品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休閑農業的發展規模和效率有待提升。
需要說明的是,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的概念既有聯系也有區別,鄉村旅游是地域、空間概念,休閑農業則是產業概念。但從實踐應用看,對兩者并未嚴格區分,通常認為是一致的。現行統計口徑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一般捆綁使用。本文認為,休閑農業是以農業為基礎,依托農業景觀、農業生產設施、農耕與民俗文化、農家生活等資源,開展觀光、休閑、體驗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是農業與旅游業交叉形成的新業態。
1.天津休閑農業發展的資源稟賦
天津擁有山、河、湖、海、濕地等豐富的景觀資源,景觀種類齊全。特別是天津北部的薊縣,集山、林、水、關、古寺于一地,優美的風景、良好的環境使游客心曠神怡,是天津休閑農業的聚集區域。天津有“九河下梢”、“河海要沖”之稱,流經天津的一、二級河道有98條,還有翠屏湖、團泊湖等湖泊景觀。天津有河流濕地、近海及海岸濕地、湖泊濕地以及沼澤草甸濕地等天然濕地,這是城市的“健康肺”。天津緊鄰渤海灣,漫步沙灘、海事體驗等對內陸游客很有吸引力。天津農業地區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楊柳青、葛沽、西雙塘等是民俗名鎮,泥人張彩塑、楊柳青木版畫、薊縣皮影雕刻等民間工藝在國內外知名度很高。御河古道南北運河以獨特的漕運文化而聞名。天津特色農產品種類繁多,盤山柿子、小站稻、沙窩蘿卜、茶淀葡萄、寶坻三辣、七里海河蟹、崔莊冬棗等在區域內知名度很高。
休閑農業一般以短途游、短期游為主流,由于天津人口基數大、交通便捷、經濟實力強,消費群的市場基礎強大。201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538.19億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01元,人均GDP居國內先進水平,具備了較強的鄉村旅游實力。隨著天津休閑農業經營水平的提高,還吸引了北京、河北乃至更遠省份的消費者來到天津的鄉村度假。
2.天津休閑農業的經營規模與成就
天津休閑農業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經歷了一個從自發興起到規范管理的過程,已經步入穩步發展階段。截至2015年底,全市正式登記注冊的經營戶接近3000家,帶動28萬農民就業。2015年接待游客數量超過1600萬人次,實現農副產品銷售及旅游綜合收入50億元,比2014年增加26%,連續5年保持增幅25%以上。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天津休閑農業涌現出一批有影響力的品牌形象:薊縣郭家溝、薊縣常州、武清南辛莊、北辰雙街、靜海西雙塘被認定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薊縣白莊子濕地、薊縣團山子梨園、寶坻八門城水稻、寶坻黃莊洼水稻被評為中國美麗田園,小穿芳峪村等20個村點被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大港崔莊子棗園被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3.天津休閑農業現存的主要問題
面對成績我們還需要有冷靜的判斷,不論從自身探查,還是與先進地區橫向比較,天津的休閑農業都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有:一是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不完善,難以應對旅游高峰,未來發展受到掣肘;二是經營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經營行為短期化,整體水平居于國內中游;三是經營內容同質化嚴重,農家食宿、采摘等低端項目比重大,創新類、主題類項目較少;四是文化挖掘深度不夠,缺乏影響力大的品牌形象;五是市場開發手段欠缺,創新型、大型項目的投資收益水平較低。
1.發展休閑農業是都市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
雖然天津農業GDP占全市總量的比例很低,2015年僅為1.27%,但人口和土地面積占比并不低——農業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36.6%,農用地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9.3%。可以這樣說,農業雖然不能決定天津的經濟水平,但三農問題對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改善、社會和諧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農民增收、生態保護、市民消費都需要天津農業穩步發展。毗鄰工業區,天津的都市農業必然要承擔比較高的要素成本,人力成本、土地地租都要高于農業省份,普通農產品也就沒有了價格優勢,因此天津農業不能走粗放型的小農經營模式,必須根據市場需求調整供給結構。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要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提高農業的創新能力。天津農業要“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必須摒棄同質化、低檔化的模式,注入區域特色、文化特色,發展品質化、精致化的現代農業,滿足消費者多元、個性、特色的需求。
休閑農業是都市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出路,能夠引領農業從第一產業向服務業延伸。在休閑產品的設計中,更需要延伸產業鏈條到加工業,從而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增強農業的持續發展能力。很多成功的經營案例表明,游客的到來,不是短期、單次的消費行為,往往會成為長期的消費客戶。如水稻種植基地的插秧、割稻都是重要的旅游項目,生長期內游客還可以聽蛙鳴、品野味,游客通過體驗何參與,對農業產品建立了信任,成為深加工產品的忠實客戶。又如市郊有市民農園項目,為市民訂單生產農產品,市民同時還可參與農事體驗,修養身心,這種銷售模式有效提高了農產品的經濟價值。
2.休閑農業需求變化快,有效供給明顯不足
調查表明,我國休閑農業呈現出需求拉動的特點。由于市場需求變化快,潛在需求難以捕捉,這就導致很多經營戶以被動經營為主,缺乏市場開拓手段,缺少經營改革動力。在天津市的休閑農業整體布局中,目前以低端的農家樂形式為主,特別是靠近景點的地區,經營穩定火爆。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的調查表明,天津休閑農業中農家樂類型數量最多,資產總額與年營業收入的比值為6.6:1,投資效率較高;而較高端的大型休閑農莊,資產總額與年營業收入的比值為28.9:1,投資效率很差。筆者的調查也表明,很多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型投資項目,每年的運行收入僅夠維持當年的成本支出,短期內無力回收投資。由于經營效益一般,投資者也就沒有了提升投入的動力,如此惡性循環,造成天津休閑農業產品供給變化慢,跟不上市場需求的變化。
為什么大型農莊生存困難?天津市場真的沒有高端需求嗎?農家樂的火爆并不能說明供給滿足了需求,其實只是一種小農經濟,是在道路、位置等資源限制下實現的一種滿足。由于供給方跟不上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提供的高端產品不符合消費者的偏好,導致天津的休閑農業投資與收益背離,整體結構偏于低端、同質。天津的休閑農業不能滿足于這樣的狀態,這樣的發展格局更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和宏觀經濟的要求。考察國內的很多成功項目,陜西的袁家村、浙江的莫干山、北京的山里寒舍等,都脫離了農家樂的模式,成功融入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要素,形成了新的產業集聚發展態勢,實現了很高的社會經濟效益。
深入分析天津的休閑農業,筆者認為有效供給明顯不足,產品設計缺乏創新,內部管理過于僵化,對潛在需求認知不夠,項目規劃缺乏高度。如天津目前發展起來幾個新型的聚落型旅游村,經營還不錯,但是與袁家村相比差距就很大——袁家村以區域文化為背景,挖掘出游客更廣泛的潛在需求,產品體驗非常豐富。而天津的旅游村一般以自身的資源背景為依據,定位狹窄,休閑體驗內容有限,這也造成了旅游村的上升空間明顯不足。
3.休閑農業產業布局不夠合理,缺乏成長性強的個性品牌
在天津休閑農業的產業布局中,食宿、采摘等低端項目比重大,主題類、拓展類項目較少,缺少有區域影響力的大項目。從總體看,經營項目同質化現象嚴重,不少農家院環境簡陋,僅滿足于吃飯和住宿,采摘活動也流于形式。休閑農業產業鏈條延伸不夠,調查顯示,天津休閑農業的發展主要靠傳統農業產品吸引游客,娛樂活動和服務性收入占比僅為25.5%和17.6%,很多大型項目倚賴于出售農產品,缺乏農產品加工和休閑體驗環節。在休閑農業整體布局中,休閑農業與城市旅游、拓展培訓等業態的結合點較少,旅游線路設計單調,一般圍繞休閑農業自身規劃,無法滿足游客在一個行程內娛樂、游覽、體驗、學習等多種需求。
天津的休閑農業還表現出文化項目缺乏市場響應:一方面是文化產品的表現形式不被市場認同,如古村落西井峪村“叫好不叫座”,雖然吸引了大量的攝影觀光客,卻留不住游客的腳步;另一方面是很多旅游產品同質且單一,缺乏文化個性內涵,品牌影響力較弱。
1.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促進外來投資與農業資本融合,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針對天津休閑農業高端、大型項目不景氣的現狀,應積極引進新的管理思想和先進的投資模式,促進民間資本、外部資本投資,搞好外來管理者與本地經營戶之間的關系,提高休閑農業的管理水平。目前,天津企業化運作的休閑農業項目影響力較低,更缺乏品牌化運作的典范,要向先進學習經驗。如安徽宏村是徽派傳統文化名村,與北京的中坤公司結成良好的合作管理關系,在公司化正規管理下,宏村的農戶在標準下經營,創造了共同繁榮,中坤在宏村的成功管理經驗也被復制到其他項目中。袁家村則是在發展中成長起來的村集體管理,通過合理規劃和科學管理,同樣積累了很強的經濟實力。北京的山里寒舍項目是另外一種模式,對農村“空頭村”實行統一改造和經營,塑造了低碳、原生態的品牌理念,贏得市場認同,并且在各地打造連鎖品牌形象,贏得企業的快速發展。天津應該學習各地發展的先進經驗,積極引進有實力的投資者或連鎖項目,提高休閑農業產品的供給質量,使全市的休閑農業邁上新臺階。
應鼓勵投資向農業和旅游以外的領域適度延伸,如養老、養生等方向,提高休閑農業的服務配置水平,實現休閑農業的創新發展。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明顯的淡旺季傾向,要將農產品加工納入到休閑農業經營范圍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休閑農業的經濟效益。
2.增強文化要素注入,提升品牌影響力
天津農業地區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風韻和歷史文化底蘊,未來的發展必須與傳統文化緊密結合,注重地方特色,才能在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天津在發展休閑農業時,應依托大都市背景,充分挖掘當地文化內涵,把文化與旅游活動結合好,形成有獨特魅力的旅游文化,打造出有生命力的獨立品牌。要改變“叫好不叫座”的經營怪像,需要深挖市場需求,開發潛在的客戶資源,如北京游客來天津參與農業活動,一是對天津河、海風光的向往,二是對天津文化的探尋,這也是天津高端休閑農業項目的重要客源。先進地區的實踐表明,休閑農業文化不能采取簡單的灌輸、教育等形式,要尊重旅游市場規律,尊重消費者,將文化融入到休閑體驗中,讓消費者體驗到更美好的生活,這樣道理才能獲得市場認同,項目本身也能帶來更長久的繁榮。如袁家村立足“關中文化”,打造了美食街和文化長廊,經營規范又不失特色。在獲得市場認同的基礎上又與周邊村落結成聯盟發展,打造出功能更為強大的旅游集聚區。休閑農業的供給改革還要加強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開展節慶活動和展覽展示,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發揚,營造休閑農業的文化氛圍。
3.重視京津冀協同布局,樹立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這對天津的休閑農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目前,天津休閑農業的消費者主要來源是天津本地人,規劃布局上也主要依賴于自身的資源。今后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把天津的休閑農業納入到京津冀整體發展布局中,實現三地協同發展。京津冀三地的農村經濟具有梯次互補性,北京強調現代都市農業的開放模式,天津定位于沿海外向型都市農業,河北則為基地型農業。根據這一布局,天津應根據已有優勢,積極發展以低碳環保型休閑農業項目,借力北京的科技實力和先進管理經驗,依托北京的市場資源,連接河北的農業資源,促進休閑農業的持續化、集群化和品牌化發展。在產品設計上,應開發出三地合一的旅游線路,把農業旅游與城市旅游結合起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4.重視管理人才的引進,加強經營者的素質培養
天津休閑農業的經營人員主要為農民,務農出身的人員占比較大,服務素質有待提高。同時,管理人員大多本土化,缺乏高水平的高層管理者,導致內部管理松散,關系網密集,管理效率較低。今后,要重視管理人才的引進,助力外部人員與本地組織的融合,向管理要效益,提高天津休閑農業的發展水平。要創造更多的學習考察機會,加強對中小經營者的素質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素養,打造服務型的天津休閑農業。
[1]賈康,蘇京春.“供給側”學派溯源與規律初識[J].全球化,2016(2):30-54.
[2]李國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破解“三農”難題的有效途徑[J].中國合作經濟,2016(1):32-36.
[3]苑雅文.2016天津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與展望[A].2016天津市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經濟卷)[C].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5):334-340.
[4]曹曉廣等.天津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初探[DB/OL].http://www.stats-tj.gov.cn/Item/24999.aspx,2015-06-09.
[5]劉民坤.供給側改革打造鄉村旅游升級版[J].當代廣西,2016(8):16-17.
[6]胡曉云.深入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真正實現農業供給側改革[J].中國合作經濟,2016(1):11.
[7]李國祥.農村及現代農業與供給側改革是什么關系[N].上海證券報,2016-1-13.
苑雅文,女,博士,天津社會科學院現代企業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雙,女,博士,天津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F323.4
A
1007-9106(2016)08-0041-04
*本文為天津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課題(16YZD-03);天津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應急)課題(16YYJ-05)的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