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玲王 鑫
(1.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2.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
張曉玲1王鑫2
(1.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蘭州730000;2.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西安710000)
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青年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以及促進全社會生態文明進步的需要,是時代的必然選擇。可以通過生態文明理論的融入、生態文明實踐的融入、生態文明環境的融入等路徑實現。其融入大大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使教師和青年學生的雙主體地位得到更突出的體現,極大地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發展。
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提出“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十八大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方面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1]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來保障生態環境。結合當前生態環境的現狀和危機,可以看出,建設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現階段的重要任務。文明和教育緊密聯系,一個國家教育的發展水平直接體現該國的文明程度。“教育在可持續發展文明建設中處于基礎性和先導性地位,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動力,具備生態文明中生產力的特征與功能。”[2]因而建設生態文明社會離不開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的進展程度和效果直接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和順利實現。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3]學校作為近代最主要的發明之一,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反過來,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尤其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在促進青年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較工業文明更先進、更高級、更偉大的文明”[4]生態文明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而促進青年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以及全社會的生態文明進步。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發展軌跡:發端于古代的黃色農耕文明——近代以來的黑色工業文明——現代的綠色生態文明。人類進入生態文明時代,伴隨著生態環境危機和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日趨嚴重,建設生態文明成為提升國際競爭力和保持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生態文明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擴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思想政治教育也大大提高了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效性。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的必然選擇,是促進青年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和全社會生態文明進步的必然選擇。
(一)融入是促進青年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需要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指每一個人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智力、體力盡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諧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五四青年節的講話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學生是民族的未來和國家的希望,其全面健康發展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對青年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培養青年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念和意識,促進青年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和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有利于塑造青年學生和諧、完善的人格,促進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全面健康的發展。
(二)融入是促進全社會生態文明進步的需要
“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要竭力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5]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大工程,生態文明的實現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以及全社會生態文明理念的樹立。而全社會生態文明理念的樹立,主要通過教育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傳播育人的有效路徑,無疑是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力量。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主客體、介體、環體四要素生態文明教育的融入,使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各個方面,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大大提高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效性。因而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和實現全社會生態文明進步的必然選擇。《禮記·學記》有言:“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所說的化民成俗并不是直接對民眾進行教育,而是先對一部分學子進行教育,進而通過這些受過教育的學子示范鄉里,感化鄉民以“趨圣”。那么,在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學生同樣可以發揮在生態文明教育中“化民成俗”的主體示范作用。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青年學生自身的生態文明素質,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素質。
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時代必然性,但目前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程度較低,成效也不大。因而探索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對于更好地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筆者認為融入的有效路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態文明理論的融入
正如列寧在《怎么辦》中指出的,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從外面把社會主義思想灌輸到工人運動中去。同樣,青年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念和意識也不會自發產生,需要通過對青年學生進行生態文明理論的灌輸和傳播來實現。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主要通過生態文明理論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來實現。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總稱是思想品德教育課,思想品德教育課是對學生進行系統、全面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必修課,是青少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就高校而言,生態文明理論要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課,具體主要是通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形勢與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論課對生態文明理論的融入來實現。通過生態文明理論的融入,使青年學生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對生態文明有基本的認知和了解,形成生態文明觀念和意識。
(二)生態文明實踐的融入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6]因此,具體的實踐活動在提高青年學生生態實踐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實踐活動比理論更能啟發人的心靈,更能培養青年學生對生態環境的情感,樹立和增強生態文明的信念,提高生態文明的踐行能力。生態文明教育旨在通過培育青年學生生態文明觀念和意識,促進其良好生態文明習慣和行為的養成。青年學生形成生態文明觀念和意識之后,還需要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將觀念和意識內化,從而外化為具體的行為習慣,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舉辦多種形式、生動活潑的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課內實踐活動,也可以通過開展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豐富多彩的校園實踐活動,還可以通過進行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等,使生態文明實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生態文明課內實踐、校園實踐相關活動,使青年學生了解生態環境現狀,提高對生態環境現狀和生態文明的關注度,從而在學校形成較好的生態文明氛圍。校外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了解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也是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校外實踐活動通過實地參觀、調查、考察等,能夠將生態文明相關理論知識與生態文明實踐相結合,深化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識,激發青年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形成生態文明理念,督促青年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促使生態文明自覺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生態文明環境的融入
環境對人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積極、良好的生態文明環境對于生態文明教育有重大的意義。生態文明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是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進行的。創造特定的生態文明教育環境并使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生態文明教育的順利進行和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校園環境和網絡環境中生態文明教育環境的融入提高生態文明教育的具體效果。就校園環境來說,創造良好的校園生態文化環境,即創造優美的校園生態環境以及良好的校園生態文化環境。良好的校園生態文化氛圍可以在無形中深化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和認知;就網絡環境來說,可以通過開設專門的生態文明專題網絡,以文字、圖片、圖表、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生態環境危機教育,也可以通過QQ、微信、微博等學生廣泛使用的新媒介進行相關生態文明討論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態文明宣傳的實效性。使青年學生在接受校園環境和網絡環境熏陶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生態文明的理論認識,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可和認同,形成對生態文明觀念和意識的內心建構。進而形成一定的生態責任意識和生態道德意識,提高青年學生的生態文明綜合素質。
高校作為培養和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平臺,在培育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對生態方面的教育較少且沒有引起重視,這不利于培育全面健康發展人才目標的實現。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大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教師和作為教育對象的青年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重要雙主體地位得到更突出的體現。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的融入也極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由此可見,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維度,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發展。
(一)融入使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地位得到突出體現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師作為主體占有主導地位,學生作為教育對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而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現象經常存在,作為客體的教育對象的重要性逐漸被重視并認同。教師作為教育者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體,而青年學生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主體。教師和青年學生作為雙主體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充分肯定和發揮雙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和實施。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對教育對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也要求作為主體的教師不斷提高業務能力水平,提高自身的生態文明素質,以便于更好地進行教學。這樣,在生態文明教育活動中,教師和青年學生作為教育的雙主體相互影響、共同進步,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都不斷提高著自身的生態文明素質。因而,融入使教師和青年學生的雙主體地位得到更突出的體現。
(二)融入極大地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生態文明理論、實踐和環境的融入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和資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和資源中突出生態文明教育的地位,在相關課程教材中合理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的布局以及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這些要求都在不同程度上拓展著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內容,如思想品德教育課程中生態文明教育資源的挖掘,生態文明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校內、校外實踐的融入以及生態文明環境的融入等。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介體和環體的融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以往所沒有的新內容,也有助于全方位、多角度地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發展,也有利于促進青年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健康發展。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
[2]沈曉輝,傅曉華.生態文明與教育生產力[J].生產力研究,2001(6).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4]馮維波.生態文明與現代城市可持續發展[J].生態經濟,2000(7).
[5]余克弟.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視域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J].求實,2014(3).
[6]王新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正確處理好幾個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4).
張曉玲(1988—),女,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王鑫(1990—),女,西安外國語大學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7-9106(2016)08-0168-04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材的文本空間、意義填補與話語創新研究”(14XKS031)的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