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法律基礎知識教育的思考
■王健
初中思想品德學科內容中,法律的相關概念、原理等比較抽象,對于初中生而言,比較晦澀難懂;而法律案例因其貼近生活、強調思辨、可觀可感、生動活潑的特點,引起初學者濃厚的學習興趣。用案例教學法來開展法律基礎知識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 法律基礎知識教育 案例教學
在法治建設過程中,要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必須要進行普法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的法律基礎知識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豐富學生的法律知識,提高普法教育的成效。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是開展法律基礎知識教育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
從教學內容上看,法律常識比較抽象,而法律素質的培養(yǎng)與每一個學生息息相關,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使法治觀念深入人心的最好辦法就是使用直觀明了的案例教學法。
從教學對象上看,13~16歲的初中生處于生理和心理急劇變化的青春期,心理特征很不穩(wěn)定,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容易步入歧途,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進行法律基礎知識教育,可以提高他們的法律素質,從而有效地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的發(fā)生。使用案例教學法能夠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境,更具有說服力,使學生感同身受,提高教學效果。
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法律基礎知識教育部分注重初中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案例教學應該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選取體現課程目標和適應學生特點的法律案例,通過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究活動,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案例教學設計的概述。
要想讓課堂教學取得最大實效,需要教師提前做好課堂教學設計。
明確目標,確立教學的基本理念。明確教學目標,既要明確法律教育的總體目標,也要明確章節(jié)的具體目標,要把教學目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明確目標,確立教學的基本理念,這一理念應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即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質。
研究教材,精心制定教學計劃。要讓教學活動真正地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需要有清晰的教學過程設計,也就是需要教師有清晰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要針對法律基礎知識教育的主要教學目標展開。
因此,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有效實施教學計劃,在教學方式上就需要師生共同參與,積極運用好案例教學。
2.案例教學方式的概述。
小組合作式。通過小組合作式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可以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澄清對有關法律問題的模糊認識,加強學生對教材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識的理解、掌握及運用。當然,在組建小組時,要注意合理搭配人員,每個小組都要有不同層次的學生,組內還要進行合理分工,這樣,才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
辯論式。辯論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給出案例辯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相關辯題進行辯論。在教學過程中,辯論既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又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在辯論中學會思考,學會明辨是非,使“理越辨越清”。
互聯網式。有平板電腦或網絡教室的學校和班級,當教師講授完相關案例的基礎知識部分后,可以讓學生針對學習的疑難點搜索鏈接案例,進行小組討論或個別提問等,將相關知識點理清并進行運用,達到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3.案例教學的局限性。
(1)案例內容的選擇存在問題。
案例的內容“應該包括使學生成為社會中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也要包括學生以后繼續(xù)學習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在運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下面的問題:
案例內容沒有針對性。法律基礎知識部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科書中所占的比重有限,這就要求案例教學與教學內容要有很強的聯系性和針對性,首先要針對新授課的教學目標,其次還要針對某一時期、某一方面突出的法律問題。對于前者而言,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教學素養(yǎng),能將教學目標與教學案例中所蘊含的主要內容巧妙銜接;對于后者,主要是強調案例選擇要聯系社會生活。
案例內容沒有教學“留白”。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用一種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教學,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適當“留白”,隨時調整,隨時補充。不要把學習限制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中,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要求,要充分發(fā)揮案例教學的啟發(fā)功能,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維空間。
(2)案例的引入很少關注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特點。
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除了要關注法律基礎知識教育的學科知識,還應該考慮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特點。只有將學科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有效地統(tǒng)一起來,才能保證案例能夠順利地引入課堂,并為學生所接受。這就要求教師在掌握教育心理學的基礎上,做到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心理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案例的選取是案例教學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選取案例時,既要考慮學科性質本身及知識與能力的因素,也要考慮學生和教學方面的因素。
1.案例選取應與學科性質相適應。
基于法律基礎知識教育的學科定位,選擇的案例應具備以下特點:
真實性。案例教學中使用的案例必須是真實的,哪怕是舉例子也應當尊重客觀事實,不能主觀杜撰一些不存在的案例,以免學生覺得不可信,失去案例教學對學生心靈的感染性和觸動性。
典型性。一方面,就教學內容而言,選取的案例針對法律基礎知識教學的內容應是典型的;另一方面,就法律知識本身來講,選取的案例針對某一時期某一方面的法律問題應具有典型性。因此,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科性質的基礎上,將案例中蘊含的法律常識要點和教材中的知識點相結合,避免盲目選擇一些與教材無關的社會熱點。
確定性。即要求教師關注案例的最終結論,對其必須要有正確的、鮮明的引導,避免使用一些存有爭論或尚未定性的案例。
2.案例選取應當體現課程目標的要求。
教學目標是教師制定教學策略、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在法律基礎知識教學中,教學目標要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出發(fā),每節(jié)課要傳授哪些法律基礎知識點、培養(yǎng)學生哪些法律能力、最終達到怎樣的法律素質要求等,都是案例教學應該關注的重點。
3.案例選取要結合知識的邏輯結構和學生的心理特點。
法律基礎知識框架有其自身的邏輯特點,由淺入深,由易變難,因此案例的內容選擇也要依據知識的邏輯結構。在選擇案例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也很重要,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和心理不穩(wěn)定的特點,加以正確的引導,這樣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進行初中思想品德的法律基礎知識教學時,案例教學作為常用的教學方式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符合法律知識初學者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既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又能突出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引領作用,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教學方式。
(作者為江蘇省南京市化學工業(yè)園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教研員)
[1]苗連營.公民法律素質研究——公民素質研究叢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
[2]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年.
[3]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專業(yè)委員會編.教育心理學進展[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