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
學講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魏秀
新的課堂改革就是以學生學為基礎,以學生小組合作的自主學習作為主要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只有實現了自主的學習才能體現學習的個性化,自主學習和交流是每一節生物課的靈魂。要達到理想的效果,關鍵應注意課堂上“學”“講”二字的理解和實施,這就是我校正在創建的新型課堂——學講課堂。近年來,我做了一定的嘗試,試著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多邊互動的模式,培養學生“學進去”“講出來”,學生喜歡上生物課,愿意上生物課,生物成績提高很快。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受,與大家分享。
教育心理學向我們揭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從問題開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進去”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所學內容,領會所學知識,主動探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設置問題的技巧,要與學生生活密切結合,要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欲望。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閱讀教材、欣賞視頻和圖片,才能逐步理解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不過我們還應注意所設置的問題難度必須有層次,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水到渠成,這樣才能照顧到全體學生。
比如在學習“探究不同植被對空氣濕度的影響”實驗時,我首先向學生提出:“你們會測量空氣中的潮濕程度嗎?”學生看著手里的干濕表大多不以為意。等他們測出結果,我告訴他們測量結果在生物實驗上來講沒有幾個是正確的,并指出大多數人沒能正確使用干濕表,很快激起他們的疑惑。同學們自然會想這有何難?我的測量結果為何不正確?難道干濕表還有什么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好奇心驅使學生帶著疑問去細心觀察干濕表的結構,了解它的正確使用方法,這樣既達到了教學目的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然后我又提出:“實驗測量一次合理嗎?應該測量幾次?并對結果怎樣處理才合適?”讓他們在思維碰撞下,重新認識實驗的步驟,這樣既淡化了他們的心理沖動,又使他們的心理活動由驚奇轉變為好奇,由好奇轉變為求知,從而輕松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
“講出來”是讓學生把所學知識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并運用自己的新舊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形式應該是多樣的,不拘于一格,可以是“講出來”也可以是“寫出來”“算出來”“做出來”“畫出來”“演出來”等。
“講出來”是課堂上最常用的方式,但是講什么、怎么講,這是教師在課堂設計時要充分思考的,所設練習應該涵蓋主要知識點。問題太容易,學生會失去興趣;太難,則不敢回答,影響學生的積極性,還需考慮學生會出現的錯誤。教師也應及時總結、鼓勵和點評,給他們作知識的補充與拓展,這樣學生的基礎更加牢固,印象也更加深刻。比如在學習“土壤里的小動物”時,我們可以設置以下幾個題目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講出來:下雨天蚯蚓為什么都爬上地面?為什么夏天易在土壤表面挖到蚯蚓,而冬天卻在土壤深處才能挖到?學生在學習后知道了蚯蚓是依靠濕潤的體表呼吸,雨水把土壤中的空氣都擠出去了,蚯蚓沒法呼吸,被迫爬上地面進行呼吸。同時知道了蚯蚓是變溫動物,冬天土壤深層的溫度、濕度較大且敵害較少,適合它們生存。在學生學習了葉片的結構后,我們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回答:秋天樹葉飄落,哪一面朝上?樹葉的哪面顏色較深?這兩個問題就引導學生把所學的葉片結構講出來,讓學生知道葉片的柵欄組織靠近上表皮,含葉綠體較多,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多,所以秋天樹葉飄落背面朝上,葉片正面顏色較深。
“畫出來”在課堂教學中的效果也很好,比如我們在做“觀察鳥卵的結構”實驗時,一番觀察交流以后,我就要求學生在紙上畫出觀察到的鳥卵結構圖,并讓畫得好的同學把圖片貼在前后黑板上展覽,學生都想展現自我,所以他們不僅考慮畫圖正確,還考慮美觀,非常認真。于是我及時給予表揚,并讓一名學習成績平平的學生到黑板前畫圖,激起了他學習的動力。后來每次上生物課,他都表現得非常積極,學習興趣也越來越濃,成績進步很快。學習“蠶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細胞結構模式”時也可以用這種“畫出來”的方式。這種方式學生很感興趣,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畫出來,轉化成自己的知識,牢記在心,并解決相關問題,效果很好。
“做出來”也不失是個好方法,生物課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在做中學,在做中鞏固知識,在做中尋找快樂,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素養,激發其保護環境的熱情和動力。比如在學習了“生態系統和生物圈”以后,我布置作業:動手做一個生態瓶。在完成這個作業的時候,學生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生態瓶里要放哪些生物?放入的量是多少?在這個生態瓶中,如果不放水草行嗎?這個生態瓶要放在黑暗中嗎?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就復習了生態系統的成分組成并用到了光合作用知識,還鍛煉了動手操作以及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做中玩,在玩中學,輕輕松松掌握生物學知識,并有了保護環境的責任心。
動手實驗是“講出來”的最有效手段,在做“模擬眼球成像的過程”實驗中,由于該實驗對八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所以在實驗中我首先引導學生思考:蠟燭和白紙板以及凸透鏡分別模擬了眼的什么結構,然后我再左右移動蠟燭觀察像的變化,讓學生分析在白紙板上出現的像有什么特點。這樣學生對凸透鏡的成像以及眼球成像特點就有較深刻的印象,實驗效果大大提高,再進一步用凸透鏡和凹透鏡模擬對遠視眼和近視眼的矯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將實驗探究的過程轉化為學習興趣的積累,把知識在實驗中展現出來。
“學進去”是“講出來”的基礎,“講出來”是學進去的動力和方向,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是學講模式的重點部分,但不是學講模式的全部,學講模式不僅僅是學與講的問題,還包括了自主先學、小組合作、質疑反思等方面。當然,在實施的過程中,會有許多困惑,也會遇到許多難題,需要我們在摸索實踐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完善充實,不斷學習總結,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以達到預期的目標,讓學生愛上生物,愛上課堂,愛上大自然,激發探究熱情,從而保護環境,熱愛生命,進而珍惜生命并立志為全人類著想,保護自然資源,探索生命王國的奧秘。
(作者為江蘇省豐縣師寨鎮東渡希望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