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莉芳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
【民商法研討】
探析善意取得與合同效力
辛莉芳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善意取得制度的設置一方面為了保護動態交易中的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另一方面為了維護交易的安全性。合同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所達成的協議,是現實動態交易中極大程度地尊重民事主體意愿的體現。文章從對善意取得制度的準確界定入手,著重討論合同的效力問題與善意取得制度之間的關系,進而分析合同效力,探討善意取得制度與合同效力之間并無必然聯系的問題。
善意取得;合同效力;合理價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1.善意取得中“善意”的認定與判斷時點。根據《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的相關規定,將“善意”的內涵界定為“不知道且無重大過失”。動產與不動產權利表彰方式雖然存在一定差別,但在我國物權法體系下,最主要的物權變動形式是一致的,也就是原因行為加權利外觀,因此在善意的認定上確立統一標準符合法律規定的基本原則。
“善意”的判斷時點即“受讓人受讓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應分析為,依法完成不動產物權轉移登記之時或者動產交付之時。適當后置善意判斷時點,“可深植善意取得制度之倫理基礎并可極大地抑制善意取得之負面效果”。基于動產的觀念交付,即簡易交付、指示交付和占有改定:簡易交付中應為轉讓動產法律行為生效時;指示交付應為有關轉讓返還原物請求權的協議生效時;對“占有改定”的情形并未規定,在占有改定情形下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情況較為復雜。比較立法例和學理上也有不同的觀點,交由司法實踐中由法官根據具體個案情況對善意的判斷時點做出具體的認定。那么在“占有改定”當中應當理解為實際控制時仍然不知情才可算為“善意”。
2.善意取得中無權處分“合理價格”的認定。 認定“合理價格”的主要根據,應當是標的物的性質、數量、付款方式等具體情況,再參考交易地市場價格、交易習慣等與交易有關的其他因素。需要強調的是所謂的合理價格并不限定對價的表現形式,意在強調貨幣的抽象評價,故對價不一定非以金錢的方式支付以及實際支付。
3.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 登記在認定善意中的作用:異議登記能夠阻卻登記記載內容的公信力,阻卻善意取得。預告登記的效力針對預告登記后的處分行為,不發生物權效力。在完成預告登記后,依據房屋登記辦法、土地登記辦法及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登記機構不得再辦理物權登記,由此,在理論上,不可能發生善意取得。
對于動產的交付,包括現實交付與觀念交付。
《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二十一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受讓人主張根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取得所有權的,不予支持:(一)轉讓合同因違反《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被認定為無效;(二)轉讓合同因受讓人存在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等法定事由被撤銷。
1.善意取得屬于“法律擬制的原始取得”,不以合同有效為要件。第一,關于《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的規定: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合同無效的情形下,不適用善意取得。《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侵害,是絕對無效的情形。如果適用善意取得,則該物權變動的效果將影響法律體系的一致性原則。故若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合同為《合同法》五十二條規定之情形之一,即為絕對無效的合同,善意取得沒有存在的空間。第二,關于可變更、可撤銷合同。(1)以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手段訂立的合同,若不損害國家利益的為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如轉讓人欺詐、脅迫、乘人之危,受讓人可以行使撤銷權撤銷合同,此種情形下,受害者為受讓人,此時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不能保障受讓人的利益,故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不合理。在受讓人欺詐、脅迫、乘人之危情形下,不適用善意取得。轉讓人撤銷合同,如適用善意取得,則違反撤銷制度的目的。且受讓人為違法一方,有利于法律評價的一致性。(2)在重大誤解情形下,適用善意取得。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亦為可變更、可撤銷合同。重大誤解如果是轉讓人發生的,則相對人的善意取得被排除,恰與善意取得制度的目的相違背。(3)在不當得利情形下,無需考慮善意取得。第三,關于效力待定的合同。(1)無權處分的合同效力與是否適用善意取得無必然聯系。無權處分的合同不因無權處分而無效。無權處分人與合同相對人訂立的合同,屬于效力待定的合同,合同的效力狀況取決于真正權利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法定代理人的追認,故合同會因被追認產生效力,因未被追認而不產生效力。但無權處分合同因未被追認而合同不產生效力的情形下,仍能適用善意取得。(2)無權代理人訂立的無權處分合同因未獲得追認,合同在被代理人和相對人之間無效,但受讓人仍能適用善意取得。但在不動產領域難以產生,由于不動產的公示方式為登記,登記方式中的異議登記與預告登記均有阻卻物權變動的效力。
2.在對外關系角度,交付與登記有著公示公信的功用,但是否善意取得,需要具體判斷。如:張三李四合資買房,約定共有,因故登記在李四名下,李四私自出售給王五并辦理登記,王五是否善意取得?王五不能善意取得。因為登記薄上的記載與真正權利人的意思表示一致,登記機關登記無瑕疵,李四為房屋的所有權人。因此,李四為出售房屋為有權處分,而善意取得的基本前提為無處分權。張三無購房資格買房登記在李四名下,李四出售給王五并辦理登記,王五是否善意取得?王五不能善意取得。同理登記機關的登記為真正權利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根據登記薄的記載李四為該房屋的所有權人,所以李四有處分權,不符合善意取得的基本前提。張三李四離婚,約定登記在李四名下的房屋歸張三所有,但是未辦理過戶登記,李四債權人申請執行該房屋并辦理過戶,申請執行人是否善意取得?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張三與李四的約定在他們之間為有效的約定,但因為沒有辦理過戶登記,對于李四的債權人而言登記薄的記載依然具有公示公信的效力,故李四為有權處分,不符合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
合同效力與善意取得沒有必然聯系。是否構成善意取得需要滿足法律規定的條件:(1)善意取得適用的前提——發生了無權處分;(2)受讓人受讓財產時主觀上是善意的,即不知情且無重大過失;(3)基于有償法律行為而受讓;(4)轉讓的財產已經完成交付或者登記。
合同的效力要從行為人是否具有相適應的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與否及合同標的是否確定、可能、合法等方面考量。民事行為能力欠缺訂立的合同為無效或者效力待定合同;意思表示有瑕疵訂立的合同為可變更、可撤銷合同或者無效的合同;違反法律之規定、違背公共利益訂立的為絕對無效的合同。
有效的合同不涉及善意取得;絕對無效的合同亦不適用善意取得;效力待定的合同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不因合同未被追認而影響善意取得的成立;可變更、可撤銷合同中重大誤解如果是轉讓人發生的,則相對人的善意取得被排除,恰與善意取得制度的目的相違背。其他情形下則不適用善意取得,因為撤銷權與善意取得制度的設置相違背。
(責任編輯:李麥娣)
2016-09-30
辛莉芳(1979-),女,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司法應用系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DF521
A
1672-1500(2016)04-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