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娜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
【司法實務】
英漢法律文本中動詞名物化對比解析
孔祥娜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動詞名物化是英漢法律文本中的常見現象,研究英漢法律文本中動詞名物化的差異性能更精確的促進英漢法律的交流和互補。文章以舉例子和作對比的說明方法,通過研究動詞名物化在英漢法律文本中的現象,得出動詞名物化在英語法律文本和漢語法律文本中表述方法的不同之處。
英漢法律文本;動詞名物化;名物化;名詞化
自中國加入WTO以來,對外經濟貿易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法律英語作為一種具有規約性的語言分支,成為了國際貿易經濟往來的橋梁和制約。在這個以英語作為世界語言的背景下,英語法律文本更是在國際貿易市場上占據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因為它不僅僅是作為中外經濟往來業務的唯一制約性工具,更是實現了中國法律和國外法律之間的融合和互補,能夠更好地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交流和合作,因而對法律英語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然而頻繁使用動詞名物化是法律英語的重要特點,而且英語中動詞名物化的使用頻率也是遠遠高于漢語中的動詞名物化的使用頻率的。因此,研究動詞名物化在英漢法律文本中的用法也就變得更加的切實可行。目前,已經有很多文章對動詞名物化在英語法律文本中的用法進行了解析,但是卻很少有文章對動詞名物化在英漢法律文中的差異性進行對比分析。本文將以舉例子和作對比的說明方法來闡釋動詞名物化用法在英漢法律文本中的不同之處。
(一)名物化和動詞名物化的定義
“名物化”又叫作“名詞化”,作為一種語法現象在語言表達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是指句子中的任何一個成分被轉換成為具有名詞或名詞詞組功能的獨立成分的語法過程,也就是將某些非名詞的詞通過一定的方式如加綴或轉化形式等轉變為名詞。[1]目前,已有不少學者對名物化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并給出了其定義。在《現代語言學詞典》中,把名詞化定義為“從其他某個詞類形成名詞的過程或是指從一個底層小句得出一個名詞短語的派生過程。”[2]夸克等對名物化定義為:一個名詞短語和一個分句有系統的對應關系,就是名物化。張道真在《實用英語語法》中指出,當動名詞獲得更多的名詞特征(即可被定冠詞、形容詞、所有格修飾,可后接of加邏輯賓語或可用復數形式),則變成名詞化的動名詞。[3]其實早在1936年,德國的語言學家Wilhelm von Humboldt就發現了動詞和名詞之間的轉化現象。“動詞名物化”,也就是“動詞名詞化”,這一概念最早被提出是在張志公的《語法和語法教學—介紹“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中,指用名詞來表達原屬動詞表達的概念,也就是用名詞來體現一致式情況下由動詞所體現的過程。通俗點講,動詞名物化就是由動詞轉化為名詞或起名詞作用的詞的這一語言現象。
(二)動詞名物化的作用
動詞名物化的作用是用名詞或其名詞作用的詞來表示本來用動詞所體現的過程和特點,這個過程就是其動作逐步從動態靜化為抽象概念,甚至涉及到與該動作相關的人或事物的過程。一方面動詞名物化通過詞形的變化使原本動態的過程變為靜態,為人們更好的認識世界提供了新的途徑;另一方面通過動詞名物化后的句子的字數一般少于原句,但信息量基本不變,因此名詞化具有精簡句子、濃縮信息的功能,這種現象多出現于英語中。[4]
英漢兩種語言中都存在動詞名物化的現象,但是由于中西方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習慣的不同,譯者們發現英漢兩種語言中動詞和名詞的使用頻率存在著很明顯的的差異。中國人擅長形象思維,習慣于從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在語句表達中更傾向于韻律和節奏美,因此動詞多用于漢語中;而西方國家的人擁有發達的抽象思維能力,他們會從事物本身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句子結構中則是名詞用的更多,英語語言的表達方式也是常傾向于用名詞來表達某些常在漢語中用動詞或動詞詞組表達的概念。由此可知,動詞名物化這一現象多用于英語中,而在漢語中則相對用的少一點,并且動詞名物化在英漢兩種語言里的表達方式上也有著很大的差異。本章將以法律文本為背景來解析英漢動詞名物化構成的差異性。
(一)漢語法律文本中常出現的動詞名物化方式:動詞前加詞“的”或是不作任何改變使用本身具有名詞性質的動詞來當名詞使用[5]
在漢語法律文本中經常會通過在動詞前加“的”來形成名詞短語。如,例1中,“鞏固”和“發展”本是多用作動詞使用,而在它們之前加“的”則是將動詞轉換為了名詞成分被用作“國有經濟”的定語使用。在漢語法律文本中,很多動詞本身就具有名詞的性質,在不同語境中,既可以用作動詞充當句子的謂語成分,又可以用作名詞來充當句子的主語。如,例2中,“組織”一詞是句子的謂語動詞;而在例3中,不作任何的修飾,“組織”一詞也可被當作名詞使用成為句子的主語。這種現象在英語法律文本中很少見,因為英文中既可做動詞又可作名詞的單詞相對較少,并且多用于日常用語中。
例1、 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七條)。
例2、 國家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林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六條)。
例3、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6](《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
(二)英語法律文本中常出現通過改變動詞本身來改變其詞性的動詞名物化方式:動詞加后綴“-ing”變動名詞或因詞而異加各類名詞性后綴“-tion,-ment”等[7]
在英語法律文本中,最常見的是通過加詞綴來實現動詞名詞化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動詞的-ing形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動名詞;另一類則是因動詞而異來添加各類名詞性詞綴,如-tion,-ment等,這類詞被叫作動詞的派生名詞。英語中幾乎所有的動詞都可以用以上兩種方法來進行名詞化。所以英語中動詞名物化的使用頻率要遠遠大于其在漢語中的使用頻率,尤其是在法律文本中。如,例4中“剝奪”和“沒收”本是動詞,運用動詞名物化將動詞“deprive”和“confiscate”詞尾加詞綴“-tion”其翻譯為派生名詞“deprivation”和“confiscation”;例5中將動詞“超越”“transcend”翻譯成為“transcending”動名詞,這樣可以使語句的銜接性更好,這更加體現了法律文本的準確性和正式性。需要注意的是將動詞變為派生名詞時,大部分的詞可以直接加后綴,但是有的時候也要進行一些變化,就像“deprive”變為“deprivation”;而將動詞變為動名詞時,大部分是直接加“-ing”,但還是要考慮去“e”加“-ing”還是雙寫尾字母加“-ing”等問題。由于英語本身的性質這也使動詞名物化在英語法律文本中的變化難度多于在漢語法律文本中。
例4、剝奪政治權利(deprivation of political rights);沒收財產(confiscation of property)
例5、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條)。(The laws shall be equally to anyone who commits a crime. No one shall have the privilege of transcending the raw.)
綜上,動詞名物化是一種很常見的語言現象,無論是在英語中,還是漢語中都較常出現,尤其是在法律文本中更是屢見不鮮。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動詞名物化現象在英語中的使用頻率更高。本文以法律文本為背景,通過舉例子和作對比的說明方法對英漢動詞名物化進行了對比解析,從而總結出:在漢語法律文本中,常出現的動詞名物化方式是在動詞前加詞“的”或是不作任何改變使用本身具有名詞性質的動詞來當名詞使用;而在英語法律文本中常出現通過改變動詞本身來改變其詞性的動詞名物化方式,如動詞加后綴“-ing”變動名詞或因詞而異加各類名詞性后綴“-tion,-ment”等。由此可見,動詞名物化在英漢法律文本中的表達方式有著很大的差異,并且是英語法律文本中變化方式的難點。希望此文可以為英漢法律文本中動詞名物化研究的愛好者們提供一點幫助。
[1]叢迎旭.名物化英漢對比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4).
[2]王 喻.漢英翻譯中的動詞名詞化現象研究[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6).
[3]湯 婷.從功能語法角度分析法律英語中的名物化現象[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4][5][6][7]譚利軍,李 穎.英漢動詞名詞化對比分析[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
(責任編輯:張建萍)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Verbal Nominaliza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egal Texts
KONG Xiang-na
(ShanxiPoliticsandLawInstituteforAdministrators,TaiyuanShanxi030012,China)
Nominalization of verb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egal texts. The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 of nominalization of verb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egal texts can better promote the exchanges and complementarit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w. Through studying the nominalization of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egal texts by means of examples and comparis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of expression method of the nominalization of verb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egal texts
Englishand Chinese legal texts; nominalization of verbs; nominalization
2016-09-27
孔祥娜(1982-),女,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基礎部講師。
DF-055
A
1672-1500(2016)04-0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