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鵬
(河南警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
【刑事法學論壇】
暴力傷醫行為的法律規制
吳 鵬
(河南警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近年來,我國頻頻發生暴力傷醫事件,法律機制體制建設不健全是造成此類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我們應加強對現階段醫療體制發展、醫護人員權益保障、法律規制等體系建設的研究,并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完善暴力傷醫行為的法律規制,進一步改善醫療環境,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以維護社會秩序。
暴力傷醫;法律規制;意外傷害保險
近年來,我國頻頻發生暴力傷醫事件。法律作為有效保護人權的重要途徑,在暴力傷醫行為中是否發揮了作用,法制建設是否完備,這些都是需要進行考量的問題。暴力傷醫事件的發生并非我國獨有,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均存在類似事件。因此,需要充分借鑒國外成功司法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暴力傷醫行為進行有效規范,從而保護醫護人員的人身權益。
暴力傷醫或醫療暴力或稱為醫院暴力,主要指的是醫護工作者在醫院工作場所中遭受到病患、家屬及其親朋好友等的辱罵、威脅和攻擊,且已經對醫護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和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脅。[1]此概念規定了暴力傷醫行為的根本特征,具體包括暴力發生場所、行為、主觀態度等因素。通過探究暴力傷醫的行為屬性及其產生的后果,可以通過法律途徑對違法行為有效進行規范,并正確引導此行為,維護醫療工作人員的合法權益,促進法治建設的公平與正義。
(一)暴力傷醫行為的法律關系主體
暴力傷醫當中行為主體并非是某一類型的特定社會群體,其中受暴力侵害的主體主要是指醫療工作者。暴力行為的實施主體一般是患者、家屬及其親朋好友等,除此之外,在特殊情況下也可能是第三方,例如可能是以幫助病患維護合法權益為名的“職業醫鬧”,也可能是在醫療糾紛中發生群體性事件中的群眾。由此可知,暴力傷醫中形成的法律關系主體可以被認定為與醫療行為或者是醫療糾紛有關聯的不特定主體。
(二)暴力傷醫行為侵害的客體
暴力傷醫行為侵害的客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暴力傷醫行為可能會直接損害醫護人員的身體健康、人身安全等;二是暴力傷醫行為會擾亂醫療衛生公共秩序,也將對其他患者的權益造成損害。
(三)暴力傷醫行為主體的主觀心理態度
暴力傷醫行為的主觀方面是故意,即行為主體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醫護人員身體健康受傷害的結果并且希望或放任結果發生的主觀心理態度,其主觀惡性表現得十分明顯。總之,暴力傷醫行為是在醫療互動當中產生的、不特定的主觀故意支配的、針對醫療機構或醫護人員實施的一種損害合法權益,繼而造成醫療衛生公共秩序及安全受到損害的非法行為。[2]
盡管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醫療機制體制并不相同,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文化觀念存在較大差異,但是醫患之間的關系仍然屬于同一種社會關系,均認為醫患關系需要得到緩解,暴力傷醫行為屬于嚴重的違法或犯罪行為,應當被禁止。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關于暴力傷醫行為的法律態度及規制建設有助于完善我國法律規制體系。
(一)美國
美國就暴力傷醫行為事件發生主要采取的是加大懲治力度,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強各州的專門性立法,有效保護醫務工作者的人身安全。[3]當前,美國各州均建有完善的保護醫護工作者權益的法律機制,法律規定對暴力襲擊醫護值班人員等行為,按照重罪處罰。如愛荷達州法律規定對醫護人員實施暴力最高可判處3年監禁,造成嚴重傷害的加重處罰;伊利諾伊州法律規定對醫護人員實施暴力屬于3級犯罪,可判處2至5年監禁。
(二)俄羅斯
與許多國家解決醫患糾紛時采取調解優先原則不同,俄羅斯采取法律優先原則。[4]俄羅斯對患者權益的法律保障在多部法律中都得到體現,如行政違法法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法、刑法、民事和刑事訴訟法、醫學司法鑒定法。如果患方認定自己的健康或生命受到了醫療事故的侵害,他們便可向相關醫院等提出索賠要求。另一方面,俄羅斯也利用法律保護保障醫生,對醫方造成的醫療事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三)我國香港地區
暴力傷醫事件也曾在我國香港地區頻發,香港特區的立法會結合實際情況建立了質詢機制,并針對暴力傷醫事件進行干預。[5]香港公立醫院方面對暴力事件中受到傷害的醫護人員進行補償,相關管理部門也結合事件發生的具體情況給予相應補償,法院也有義務追究施暴者的法律責任。盡管目前香港地區并沒有十分詳細的民事或者是刑事法律對暴力傷醫行為進行規制,但就立法會的質詢機制來看,其對暴力傷醫持“零容忍”態度。
解決暴力傷醫問題,需要著力解決立法、司法以及行政執法等方面的問題,應當借鑒國外和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構建對暴力傷醫行為的法律規制體系。
(一)加強立法,完善法律規制體系
建議制定專門的醫護人員權益保護法律,加強對醫護工作人員權益的保護。現階段,我國關于維護醫療衛生工作人員權益的專項立法主要有《執業醫師法》和《護士條例》等。根據《護士條例》第三十三條的規定,對擾亂醫療公共秩序且阻止護士依法執業的行為,或對護士進行侮辱、威脅以及毆打等侵犯護士合法權益的行為,公安機關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對其進行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相關法律雖然規定了對醫護人員權益的保護,但是內容相對單一、抽象,可操作性不強,無法形成有效的法律保護體系,真正對醫護人員合法權益的保護效果甚微。為此,建議立法機關制定專門性的法律,針對不同類型的暴力傷醫行為實施精準打擊,切實保護醫護人員的合法權益和醫療機構的正常秩序。
1.完善《治安管理處罰法》。建議對《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的內容進行修訂。從職責界定方面分析,醫療衛生公共場所中治安工作主要是由公安機關負責,事業單位以及相關機構的日常秩序則由內部設置的保衛處負責。因安保人員在事件處置中沒有法律賦予警察的質詢等權利,所以單純依靠醫院安保人員并不能夠對暴力傷醫等相關人員形成震懾,也難以對醫護人員權益和醫療衛生公共秩序進行安全的保護。為此,建議在《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第二十三條第二款中把醫療機構明確規定為公共場所,轄區派出所民警應當對其進行管轄并通過巡邏等方式維護醫療機構正常的公共秩序,對發現存在醫鬧、辱罵甚至毆打醫療機構相關工作人員的行為,民警應予當場制止,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罰。對于后果較為嚴重的,可以直接介入醫療暴力事件處置中,依法對其進行詢問,合法取證。這樣就會有力地震懾暴力傷醫者,避免發生嚴重后果,有效保護醫護工作人員的合法權益。
2.建議制定《醫療機構治安管理條例》,可作為與《治安管理處罰法》配套應用的法律內容。在條例中應規定以下內容:一是轄區派出所可派遣警力進駐醫療機構,由醫療機構保衛處通力配合,聯合依法整治公共秩序,這樣既解決了警力不足問題,又能夠彌補保安人員存在的缺乏法律威嚴以及無處罰權等問題。二是醫療機構所在地的派出所可以通過安排民警對轄區的醫療機構進行巡邏,并及時掌握該地區醫療機構的實際治安情況,對發生暴力傷醫行為可以進行及時處理。三是轄區派出所也可以直接在醫院等醫療機構設置警務室,派出警力進行值班,針對出現的暴力傷醫以及相關治安案件進行及時處理。
3.對暴力傷醫行為加大刑罰懲罰力度。對暴力傷醫行為采取“零容忍”度,建議在刑法中增設“醫療暴力罪”,有效預防和打擊醫療暴力犯罪。就醫療暴力行為的危害和影響來看,其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和負面影響是嚴重的,將醫療暴力行為納入刑法規制范圍,是因其嚴重危害社會的本質,應該為刑法嚴厲禁止。執法人員要從暴力傷醫事件的表象看到本質以及事件背后的潛在后果和隱性危害,要對暴力傷醫的違法犯罪人員進行嚴厲打擊,特別是對醫護人員已經造成人身傷害的,應根據實際情況從重處罰。針對醫療暴力罪量刑分析,要從多角度進行權衡,與故意傷害罪、尋釁滋事罪以及故意殺人罪進行比較,從入罪門檻標準上看應比普通的暴力犯罪要高些,從量刑幅度上可與普通暴力犯罪相持平。
(二)構建受暴醫護人員法律維權救濟機制
遭受暴力行為侵害的醫護人員隸屬于醫療衛生機構,在醫護人員人身安全無法得到保障、個人利益受到侵擾時,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切實維護職工利益,就醫療暴力行為給出合理說法,并努力構建可維護受暴行為人合法權益的救濟規制。
1.醫療機構作為用人單位要從內部成立專業的法務科,配置專業法律顧問人員。一旦醫療機構出現暴力傷醫事件,用人單位就要保證其專業法律人員立即到位,對現場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并幫助醫護人員進駐現場證據收集,保全固定證據。根據事件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處理方案,若需要法律維權,其受害醫護人員訴訟代理律師將直接進入訴訟程序。
2.醫療機構中需要結合暴力行為發展現狀,設置專項資金,以此保障暴力傷醫事件中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當暴力傷醫事件發生后,醫療暴力受害者若受到身體傷害或精神損害應及時進行醫治,而醫療機構通過設置專項資金為其受害人進行資金支付,使其在第一時間得到醫治,將受損害程度降到最低。在正常理賠程序中其周期較長,無論是工傷或是訴訟賠償,無法保障治療費用及時到位,若沒有專項資金,將會耽誤暴力受害人的醫治。
(三)醫療機構為醫護人員購買意外傷害保險
醫療機構為在職醫護人員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將這一規定作為醫療機構的強制性義務,要求醫療機構保障醫務人員合法權益。[6]作為用人單位,醫療機構保護在職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是其必須承擔的法律責任。近年來醫療暴力傷醫事件發生頻率不斷攀升,暴力等級也不斷提高,與此同時,醫療機構內部醫護人員與患者人數比例不平衡,我國醫療衛生機制尚未出現進一步的改進,這會造成醫療衛生領域轉變成為一個有高風險的職業類型。工傷保險的起點較高,賠償機制中需要達到的標準也會更高,只有達到法律明確規定的標準才可以獲賠,從商業保險角度分析可知,其作為工傷保險的重要補充,也就是通過賠償數量以及標準及賠償范圍來看,其規定都相對靈活,能夠更好地維護受害人的自身權益。為醫護人員購買意外傷害的商業保險,能夠彌補醫護人員受到暴力行為后造成的損失。所以醫療機構針對暴力傷醫事件中醫護人員的無過錯行為判斷后,要為醫護人員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就可以通過職業意外傷害的商業保險,靈活地進行賠償,這是對醫護人員意外傷害保險的補充。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不同,其保費承擔形式可根據情況而定,如采取醫療機構全額承擔形式、醫療機構與醫護人員、政府按比例承擔形式等等。
綜上所述,暴力傷醫屬于違法行為,已經嚴重威脅到了醫院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與合法權益,更是一種擾亂醫療公共秩序的行為。為此,法制建設不可以再固守現狀,而是應當與時俱進,配合當前階段醫療體制發展情況,需要從立法、司法以及行政執法角度充分完善。因為法律規制建設是實現醫護人員方面的人身權益的重要后盾,同樣也是法治國家建設過程中的應對之舉,其甚至是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保障的重要武器。“人皆生而平等”作為一句不朽的名言,也需要通過法律武器進行維護。患者雖作為弱勢群體,但也應在醫療侵權案件中承擔相應責任。暴力傷醫行為使醫患關系發生失衡,醫護人員轉變為弱勢群體,通過法律武器保護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也是依法治國的重要體現,對暴力傷醫的法律規制研究可以更好地完成我國依法治國的艱巨任務。
[1]張 潔,鄧 蕊.醫療暴力行為的法律規制探析[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5(2).
[2]張 思.依法治國視域下防治暴力傷醫的法律途徑[J].中國醫院管理,2015(2).
[3]楊淑娟,孫璐露,趙凌云.醫院暴力之現實與法律思考[J].醫學與法學,2015(6).
[4]林宇虹.“醫鬧”相關刑事法律問題探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5]張 潔.醫療暴力行為的法律現狀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4(10).
[6]吳君斌.新醫改過程中和諧醫患關系建設研究[D].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責任編輯:李江貞)
2016-10-09
吳 鵬(1972-),男,河南滎陽人,河南警察學院法律系副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刑事法學。
DF624
A
1672-1500(2016)04-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