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群生肖正德(杭州師范大學教師發展研究中心 浙江 杭州 311121)
?
新農村建設中農村教師文化責任的踐行路徑探究
賈群生肖正德
(杭州師范大學教師發展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1121)
【內容摘要】作為鄉村知識群體的農村教師,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書匠角色,他們除了承擔日常的教育教學任務外,還要承擔重要的社會文化責任。農村教師踐行文化責任的有效路徑主要有:引領新農村先進文化建設,培育農民核心價值觀;推廣農業科技培訓,培養造就一代新型農民;進行農民思想道德教育,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重構新農村法治文化;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傳承與創新農村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教師文化責任踐行路徑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一般項目“新農村建設中農村教師的文化責任與踐行路徑研究”(課題編號:13YJA880030)的階段性成果。
作為鄉村知識群體的農村教師,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書匠角色,他們圍繞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在農民核心價值觀引領與培育、農村新型人才培養與造就、農民思想道德教育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農村民主法制建設與農村法治文化重構、農村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理應承擔著重要的文化責任。緣此,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農村教師的公共性,努力探索他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踐行文化責任的有效路徑。
當下我國快速城市化進程對傳統村落文化產生強烈的沖擊,促使傳統村落文化“解構”,村落共同體封閉式的單一小農經濟被打破,與外界的經濟、文化、信息和技術交流以及人口流動日益頻繁,從而使得農民價值觀發生深刻變化。文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民核心價值觀體系重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主導作用。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引領與培育農民核心價值觀。作為鄉村先進文化代表的農村教師,要成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民核心價值觀引領與培育的急先鋒。首先,以農村學校為陣地,發揮大眾文化生活的功能,開展大量的群眾文化活動,進行先進健康文化教育,不斷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豐富農民的精神世界,充實農民的生活。學校要用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廣泛深入的宣傳,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貼近百姓生活,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弘揚社會正氣,塑造美好心靈,倡導科學精神。廣大農民在先進文化的引領下,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踏著時代的腳步,把準時代的脈搏,促使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形成。其次,充分發揮農村教師在改造農民生活方式中的“靈活”作用。農村教師作為有思想覺悟、有文明素養的文化人,在農村起著啟迪民智、激濁揚清、革故鼎新、示范帶路的作用。他們積極宣傳理想信念,傳播科學文化,倡導積極、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互幫互助的新型和諧人際關系,引導農民摒棄陳規陋習,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農民自我覺醒和自我發展。[1]最后,依靠農村教師先進文化的引導,培養個體發展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當代農民核心價值觀的構建與培育一定要符合社會發展的目的與自然規律,始終堅持目的性與規律性的統一、個體目標與社會目標的統一等原則。在農村教師先進文化的引領下,農民清楚地認識到人的發展與自然發展和社會發展相互統一的關系,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的自然文化生態和社會文化生態。概言之,重構新時期農村社會價值觀體系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核心,只有形成了符合當代農村發展要求的社會價值觀體系并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新農村文化建設才算真正起到了引導社會進步與發展的作用。通過農民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與培育,促進農民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使得農民在走向富裕、邁向文明進程中真正成為價值主體和創造主體,以構建一幅幅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共生共榮、平穩和諧的農村文化新圖景。
農民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他們素質的高低決定新農村目標的實現與否。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需要培養造就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反之,在一個缺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地方,是難以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故此,新型農民的培養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作為鄉村知識群體的農村教師,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不是旁觀者,而應當是參與者和實踐者,他們承擔著面向廣大農民傳播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提高農民勞動技能和創業能力的重要責任。大力發展農村教育,盡快地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和科學知識水平,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迫切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因為,在現代農業階段,單憑簡單的盲目的勞動是難以提高效率的,要變革傳統的耕作方式,使農民在較少的土地上獲得較大的收益,就必須在提高科技含量上下工夫。誰先優先掌握與運用現代科技知識和捕捉科技信息,誰就先致富。因此,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科學文化水平,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隨著科技興農和農村逐步城市化的進程,農村教師責無旁貸地肩負著提高農民素質、促進科技進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責任。農村教師要為大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專業技術素質和專業技術能力服務。農村教師在做好農村學校教育教學的同時,要主動承擔農民文化素質提高和知識技能培訓的任務,成為新農村傳播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生力軍,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農業科技推廣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特別是要加快實用技能型人才的培訓。農村教師要充分利用農村學校資源,確立面向新農村培養人才的戰略目標,立足為新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農業集約化經營、鄉鎮企業管理、營銷方面的人才,培養農業產業化、機械化、電氣化、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農業實用技術人才。[1]農村教師在解決“三農”問題,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作用,他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所需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主要傳播者,他們積極推廣農業科技培訓,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他們積極參加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提高農業科技對發展現代農業的支持能力,培養與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一代農民,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智力支撐。
農村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思想保證。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如何通過對農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更好地統一思想,凝聚人心,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安定、和諧、健康地發展,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年來,農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他們的精神面貌和整個農村社會風尚較改革開放前已經發生了可喜變化。但是,重農抑商、小富即安、平均主義、不求進取等舊思想、舊觀念還比較普遍地存在,成為影響與制約農村改革開放深入發展嚴重的文化阻滯力。與此同時,農村社會生活中還比較多地存在著一些封建迷信、重男輕女、揮霍浪費等舊的社會習俗,有些舊社會的惡習如賭博、買賣婦嬰、偷竊、哄搶集體財產等,在部分地區有沉渣泛起之勢。農村思想道德教育是指在農村思想領域進行觀念更新,消除小農思想、封建殘余和舊風陋習,使農民理解與掌握黨的方針和政策,團結奮斗,充分發揮生產與建設的積極性,為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動力的道德教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學校是對廣大農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課堂,農村教師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先行者。農村教師要堅持從農村和農民的實際出發,堅持不懈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教育,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進行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引導農民群眾發揚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發揚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增強發展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打破以往“大鍋飯,養懶漢”和向國家與政府“等、靠、要”的消極局面,使村村謀發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創業蔚然成風。推動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積極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促進農村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社會風尚。著力提高農民群眾的社會主義道德素質,樹立科學、健康、文明的新風尚,使廣大農村形成爭當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好公民的氛圍;形成爭當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好建設者的氛圍;形成爭當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家庭成員氛圍,從而解決農村面臨的一些問題,為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凝聚力和向心力。[2]質言之,農村學校是養育農村現代道德的搖籃,農村教師是建設農村精神文明的“靈魂”,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充分發揮農村學校和農村教師在農民思想道德建設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大職能和效應,才能使先進的思想文化占領整個農村陣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確立強大的思想保證,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加強農村基層民主與法制建設,是貫徹依法治國和構建法治社會的基本方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有利于集思廣益,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有利于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在農村的貫徹落實,有利于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有利于農村基層各項事業的順利開展。大力加強農村法制建設,不斷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實現農村各項事業的依法管理,是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基礎。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有效保護廣大農民合法權益,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基礎和根本保證。農村民主法制建設搞得好不好,關系到中央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程度,只有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依法真正落實農民群眾參與村級重大事務管理的各項權利,才能真正把黨和政府關于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政策及措施落到實處。[3]可以這樣認為,進行民主法制教育不僅是農村學校的一項具體內容,而且是農村學校的根本目的和農村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農村學校是向農村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的主要場所,農村教師要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使他們懂得一些基本法律法規,以及有關法律知識,提高學法守法的自覺性。同時,農村學校也是向農民普及法律知識的重要陣地。農村教師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通過各種渠道和多樣的活動形式,向廣大農民群眾宣傳社會主義法制思想,普及法律知識,教育農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養成自覺遵守法律、維護法律尊嚴的良好習慣。教育農民群眾自覺抵制與消除陳腐法制思想的影響,積極同一切違法行為做斗爭,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保駕護航。[3]此外,農村教師引導農民接受文明的生活方式,開展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傳播進步的思想理念,弘揚民主平等的法治精神,重構日新月異的法治文化,積極促進全社會法律意識的提高,積極促進民主與法制建設不斷向前發展,積極推動執法環境的改善,積極引導與教育農村鄉鎮的執法者更好地公正執法、嚴肅執法,積極引導與教育農民更好地學法、知法、守法,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弘揚這樣的法律文化,就是弘揚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現代法律文化只有與先進文化與時俱進,才能在發展完善中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全面實現社會主義新農“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離不開現代法律文化的引導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規范與保障。簡言之,通過農村教師這這支生力軍,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重構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文化。
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幾千年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是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發展與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精神支撐。農村教師是傳承與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導力量,理應擔當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之社會使命。在農村優秀文化傳承與創新中,農村教師踐行社會責任的主要有效路徑是變革課程理念,大力推進新一輪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積極開發農村地區地方課程和農村學校校本課程,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農村學校教育教學。然而,當下絕大多數的農村學校仍是推行“應試教育”,以犧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代價去換取升學率。在這些農村學校里,教學內容的確定不是根據學生全面素質提高和農村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而是賴于升學考試的需要,課程設置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人的培養目標相抵牾,也跟新農村社會文化發展的現狀不相適應。而且,目前我國學校執行國家統一的課程方案,使用單一的課程標準,出現“校校同課程、生生同課本”的局面,而且課程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慮農村社會文化發展的現實需求。學校教學內容單一化,其實施的目標也是唯一的,即參加中考或高考,僅僅追求升入高一級學校。加之農村學校囿于條件,很少開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很少使用鄉土教材和校本教材,致使農村學校課程設置單一,教學內容跟新農村社會文化發展存在著明顯的脫離。要從根本上改變當前學校教學內容與農村社會文化發展相脫離的狀況,突破教學內容的單一性,根據優秀農村文化資源傳承與創新的需要,適應農村文化大繁榮與大發展的實踐訴求,農村教師要審時度勢,利用農村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構建學校、社會、家庭多方互動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支持系統。農村地區自然和人文獨特,蘊藏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遺存,農村教師要從農村的實際出發,積極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要深入調查了解本地社會文化發展狀況,及時把握農村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方向,研究預測農村社會文化變革的趨勢,挖掘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出具有農村特色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概言之,農村教師要積極承擔起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責任,要有高度的課程文化自覺,構建既能體現國家的統一性要求,滿足每個學生的基本學習需要,達到基礎教育的基本質量要求,又要滿足農村社會文化發展的課程體系,建立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富有靈活性和選擇性多元的農村學校課程體系,保護開發利用好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促使優秀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肖正德.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學校的文化使命及其變革[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3).
[2]李定仁,肖正德.基礎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戰略地位[N].光明日報,2006- 8- 23(8).
[3]宋艷.新農村民主法治建設的現狀與對策[J].人民論壇,2010(11).
中圖分類號:G5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 9106(2016)06- 0158- 04
*作者簡介:賈群生,男,杭州師范大學教師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教育研究;肖正德,男,杭州師范大學教師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教育研究。